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视频丨张颂文秋夜现身韶关学院,揭开藏了20年的“独家秘密”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广东> 要闻 > 正文

视频丨张颂文秋夜现身韶关学院,揭开藏了20年的“独家秘密”

来源:广州日报新花城2025-09-29 17:48

  九月的粤北,秋意尚浅,韶关学院的夜空却被青春的歌声浸染得滚烫。9月28日,在韶院校园十大歌手决赛的现场,一个熟悉的身影悄然步入舞台,瞬间点燃了全场。如同一阵风掠过麦浪,欢呼声与惊叹声此起彼伏,最终汇成一个名字:张颂文。

  掌声雷动中,这位与韶关学院有着二十年深厚缘分的“老朋友”,以特邀主评的身份,再次坐到了台下。

  “我和你们一起淋过雨”

  这是一场跨越时光的故友重逢。“每一次来韶关学院,印象都极深。今天再站在这里,我心里最想说的是,我和你们一起淋过雨。”张颂文甫一开口,没有客套的寒暄,而是一句瞬间拉近距离的温情独白。这句话像一枚投入湖心的石子,让在场学子心中漾开圈圈涟漪,那是属于家乡人之间才懂的默契与亲近。

  作为主评,他摒弃了评委席上常见的专业术语与复杂标准,给出了一个纯粹得近乎天真的评分尺度:“好听”。

  “你们今晚唱的歌,我听进去了。”他目光真诚,扫过台下一张张年轻的面孔,“这是属于你们这个时代的歌,唱给这个时代听。无论技巧如何,我听见了你们的真诚。”

  在那些略带青涩却饱含热情的歌声里,张颂文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他温言寄语台下的学子:“很快,你们会毕业,会走向社会,会听到无数的教诲、鼓励、批评与鞭策。但请记住,大学时光是最美好的,它或许青涩,却无比真实。”

  当冠军诞生,他亲自将证书递到学子手中。那一刻,掌声如潮水般漫过赛场,这掌声不仅献给舞台上的歌者,更是献给一位从家乡走出去的前辈艺术家,对他身后无数追梦后辈的颔首与鼓励。

  为了回应这份情谊,韶关学院也备下了一份意蕴悠长的礼物——由美术与设计学院王清亮教授亲手绘制的丹霞山水画《奇秀丹霞自天工》。当韶关学院校长张晓红递出画卷,张颂文郑重接过,眼神里满是珍视:“我会把它挂在家中。带着它,就是带着家乡。”

  20年前的“秘密”,与10年后的约定

  这份绵延的情感,并非始于今夜。时间的指针,需要拨回到20年前那个同样沸腾的夜晚。

  “这个秘密,只属于我和韶关学院。”舞台上,张颂文笑着揭开了一段尘封的往事。

  2005年,他曾以一个普通观众的身份,悄悄坐在韶院一场音乐比赛的台下。昏暗的灯光里,一对学生组合的身影格外清晰:一个男生抱着吉他,与搭档一同吟唱着一首原创歌曲。“旋律一出来,我就记在了心里。”

  那惊鸿一瞥,竟成了一场漫长的“追寻”。在此后的岁月里,张颂文翻遍互联网的角落,终于找到了那段模糊的演出视频。他反复聆听,甚至像一位忠实的歌迷,默默关注着那个男生的成长轨迹——从校园舞台,到广州公司年会,再到2018年佛山酒吧里那个穿着西装弹唱的身影。

  时光流转,直到某一天,他终于通过学校联系上那位当年的吉他少年。电话接通时,他笑着自我介绍:“我是张颂文,我‘追’你的歌好多年了。”电话那头,一句惊喜的“我从小看你的戏”,让两位同样执着于梦想的人,在电波中实现了奇妙的共振。

  原来,他与韶院的缘分,早已在二十年前的那个夏夜悄然写下。这通跨越时空的电话,也为这场漫长的“老友记”写下了最温暖的注脚。

  而故事的篇章,远不止于此。从2015年,他回到母校举办“让梦想照进现实”成长论坛,用“要把自己放到最低,苦吃多了,才知道糖是什么味道”的亲身经历勉励学子。2017年春天,张颂文再次“回家”,漫步于樱花园与银杏大道,为援藏志愿者送行,并为学校的艺术教育出谋划策……韶院的每一次呼唤,他都记在了心里。

  2023年,《狂飙》热播,张颂文迎来事业的高光时刻。彼时,韶关学院在云端向这位“老友”隔空喊话,发出再次相聚的邀请。这份期待,在2025年的这个秋夜,终于得到了最温暖的回应。

  他回来了,用最贴近学子的方式,续写了这段未完的缘分。

  “真的想唱就唱,无论你在哪个领域,做什么工作。”晚会临近尾声,张颂文再次对台下的年轻人说,“就像今晚,我们一起唱就好。”

  而后,他许下了一个更为遥远的约定,一个属于未来的回响:“我希望2035年的时候,我们再一起回到这里。到那时,你们都是大师哥、大师姐了,在社会上闯荡多年,我们再回来聊聊当年的歌,当年的梦。”

  “外面很苦,”他话锋一转,眼神却愈发坚定,“但如果你足够热爱,那便是另一句话——苦中作乐。希望你们走到哪里,都相信美好的事物即将发生。”

  “永远祝福韶关学院的同学和老师们!”话音落下,夜色更深,但现场每个人的心中,都仿佛被点亮了一盏温暖而明亮的灯。那光芒,连接着二十年前一个秘密的约定,也照亮了通往2035年那场更温情的重逢之路。

  视频/韶关学院

  文/卜瑜、李丽群、许子铭、邓玉坚

  图/邓玉坚、杨可明、许子铭、黄永正

[ 责编:邢彬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甘肃漳县:震后群众安置及排险工作有序进行

  • 银铜器加工“老手艺”成为乡村振兴“金钥匙”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建设海洋强国,离不开海洋文化等软实力的支撑。
2025-09-29 09:22
2025年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27日在海南海口开幕。大会以“产业变革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策划了18场会议、2场闭门会议、技术展览、科技评选和系列科普活动。
2025-09-29 05:25
国家“十四五”规划重点工程——青藏直流二期扩建工程28日正式投运,可将青海与西藏之间的输电能力提高一倍,达到120万千瓦,对于提高西藏电力供应保障能力,促进清洁能源大范围优化配置,服务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2025-09-29 05:25
日前,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浙江杭州落下帷幕。这场十年一届的盛会首次在亚洲举行,各方代表齐聚一堂,汇聚共识,共同探讨进一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举措。
2025-09-29 05:25
科普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2025-09-29 03:15
“我们要做轻量化,就是要做轻量化生态,要建设轻量化生态系统。”在2025(第十八届)汽车轻量化大会(以下简称“大会”)上,北汽福田欧曼事业部研发中心底盘系统高级主任工程师兼公司轻量化负责人李军代表公司获得“汽车轻量化创新成果大赛卓越成果奖”,展现了中国商用车轻量化技术的最新突破。
2025-09-29 07:19
目前,我国专业技术人才超过8000万人,技能劳动者总量超过2.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7200万人,为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坚实人才支撑。
2025-09-28 09:45
9月27日20时40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11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28 09:39
今天,横跨贵州省贞丰县与关岭县的世界第一高桥——六安高速花江峡谷大桥正式建成通车。大桥通车后,原来需要绕行2小时的花江峡谷两岸贞丰县至关岭县,如今仅需2分钟即可直达,真正实现了“天堑变通途”。
2025-09-28 09:39
近日,2025亚太机器人世界杯青岛国际邀请赛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举行,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的84支代表队同台竞技。在各类比赛中,人形机器人足球赛吸引了最多观众“观战”。
2025-09-28 04:15
9月27日03时28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风云三号08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28 04:15
为改善数字消费“硬设施”和“软环境”,近日,商务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7部门研究出台《关于大力发展数字消费共创数字时代美好生活的指导意见》。
2025-09-28 04:15
各地情况不同,建设“无废城市”也需因地制宜,但认准了,就要坚定不移干下去,直到干出成效、达到既定目标。
2025-09-26 09:39
黄芪五仁月饼、茯苓陈皮豆沙月饼、“五行月饼”……中秋将至,主打“药食同源”的药膳月饼受到许多人青睐,成为节日消费新亮点。药膳月饼选用的食材,如茯苓健脾宁心、莲子益肾固涩、薏仁利水渗湿,都是常见食疗材料,适量食用有一定调理效果。
2025-09-26 09:38
国家疾控局近日举行新闻发布会。该局新闻发言人、综合司一级巡视员熊煌介绍,目前,病媒生物传染病、自然疫源性传染病风险处于较高水平,手足口病、诺如病毒感染等肠道传染病聚集性疫情风险增加,流感等其他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处于低水平。
2025-09-26 09:37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藏品管理和展览部副主任黄海荣介绍,广西素有“铜鼓之乡”的美誉,2006年,壮族铜鼓习俗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全国科普月期间,重庆邮电大学空间通信研究院科普基地展台前,一场趣味十足的“芯片探秘”正在上演。
2025-09-26 09:35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23日在湖南调研。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
2025-09-26 04:30
“十四五”以来,我国能源科技在全产业链取得新成效,能源科技创新取得更大突破。数智技术不断助力能源创新升级,绿色低碳能源技术开发能力不断增强。
2025-09-26 04:30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人工智能已成为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是当前国际竞争的新焦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加强工作部署,推动我国人工智能综合实力整体性、系统性跃升。
2025-09-26 04:30
眼下正值全国科普月,25日,科学家精神百场讲坛走进成都炭材公司,中国工程院院士、高功率脉冲技术及应用专家邱爱慈作题为《马兰精神与强脉冲辐射环境模拟技术》的主题报告。
2025-09-26 04:3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