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9月15日至16日,连平县非遗传承人群培训班暨忠信花灯技艺创新提升班在广东省河源市连平县举行。本次培训由连平县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连平县文化馆(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各镇分馆承办。
忠信花灯是广东省河源市连平县东南部6镇传统赏灯习俗中的一种民间造型艺术,集绘画、剪纸、书法、对联、诗词、编织于一体,于2011年5月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此次培训面向河源市连平县非遗业务骨干和传承人,以专题讲座、交流研讨和实操教学等方式展开。旨在提高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责任担当意识和传承实践能力,同时打响国家级非遗项目忠信花灯文化品牌。
活动主办方表示,本次培训是推进非遗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未来将继续搭建传承人群交流学习平台。
在非遗传承人群培训班上,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杨立副研究馆员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相关问题”作专题授课。
从非遗代表性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现状分析、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传承活动问题、非遗衍生品开发及非遗有关词汇表述等多维度、多视角,全面阐释了新时代扎实做好非遗系统性保护的重要意义及相关问题。
讲座极大增强了传承人群的责任意识与使命担当,使学员们更加明确了作为非遗传承人的责任与使命。
“非遗不能停留在作坊里,还可以走进景区、走进生活。”古法造纸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李锵鸿在《文旅融合经典案例分析与实例分享》专题讲座中指出,非遗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是活化传承的重要路径。
李锵鸿结合自身多年产业化实践,系统剖析了文旅融合的成功案例。他从产品开发、品牌打造与体验设计等多个维度提出具体建议,鼓励传承人拓宽思路,推动非遗项目实现体验化、场景化转型。
现场互动踊跃,学习氛围热烈。李锵鸿曾指出,非遗传承中存在“三大壁垒”:人才壁垒、经验壁垒和品牌壁垒,而非遗保护逐渐步入可持续的良性发展道路,离不开“多元赋能”。在忠信花灯技艺创新提升班上,特邀广州航海学院设计学院数字媒体艺术系主任、副教授郭亚东进行《民间艺术传统纹样及色彩》专题讲座。
郭教授从美学理论与文化符号学角度,系统讲解传统纹样的演变与审美特征,并针对忠信花灯的艺术特点提出创新建议。
讲座结束后,随即转入木刻年画实操环节。在郭亚东教授的指导下,学员们参与了从描版、印刷的全流程实践。这场沉浸式教学不仅有效提升了学员的工艺实操水平,更激发了他们创作出一批融合传统技法与个人艺术风格的作品。
据了解,连平县近年来不断加大非遗保护传承力度,挖掘整理了一批有价值的保护项目,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
目前,连平县共有1项国家级非遗项目、5项省级非遗项目、26项市级非遗项目和48项县级非遗项目,是河源市非遗项目较多的一个县区。
与此同时,连平县还构建完善了各级传承人队伍体系,现有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名,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1名,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81名。
在培训过程中,学员们积极参与讨论,互相学习借鉴。通过此次培训,学员们不仅加深了对非遗的认识和理解,还学到了很多实用的创意创新知识和技巧。之后,他们将会把所学所得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为连平的非遗产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连平县近年来多措并举保护非遗文化。通过打造“一馆、两基地、两传习所”的保护传承基地规模,开展进校园活动,以及在10多所学校长期开设忠信花灯兴趣班,累计培养学生达1000多人次。此次培训结束后,学员们将把所学所得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未来,连平县将继续搭建传承人群交流学习平台,推动忠信花灯等非遗项目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让古老技艺在现代社会焕发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