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一曲诞生于粤北抗日烽火的《杜鹃花》,旋律深沉而激昂,仿佛将时光的指针拨回那个弦歌不辍的峥嵘岁月。9月8日的香江之畔,这段熟悉的旋律,拉开了“烽火弦歌·港韶同心——韶关研学及文旅商促发展(香港)推介活动”的序幕。
维多利亚港的粼粼波光,映照着会场内近百位香港政商、教育、旅游及传媒界嘉宾的面庞,一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深度对话,一次粤北风光与香江情怀的深情相拥,就此展开。
歌声落定,光影流转。大屏幕上,《五彩韶关·气象万千》的壮丽画卷徐徐展开,瞬间抓住了与会者的目光。世界自然遗产丹霞山的赤壁丹崖,是地球亿万年的雄奇独白;南岭国家级森林公园的林海涛声,是自然的原始诗篇;南华禅寺的晨钟暮鼓,回荡着千年的禅意与宁静;瑶族村寨的斑斓服饰与欢快歌舞,则诉说着古老而独特的文化传承。
从“岭南名郡”的厚重历史,到“湾区后花园”的现代活力,韶关作为“天然氧吧·康养胜地”的多元魅力与无限潜力,如同一幅浓墨重彩的画作,点燃了与会者奔赴而去的向往。
韶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蒋文泓在致辞中描绘了一幅韶港合作的宏伟蓝图。他指出,香港不仅是韶关珍视的合作伙伴,更是重要的客源市场。近年来,韶关正倾力将一段尘封的历史——抗战时期的华南教育历史,打造成独特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化IP“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韶关正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通过交通提速、生态赋能、政策加码三大举措,全力打造大湾区文旅康养与研学旅行目的地。
他强调,韶关与香港历史渊源深厚,情感联系紧密,合作空间广阔。希望以此次推介为契机,让更多香港同胞了解韶关、走进韶关,投资兴业、旅游观光、开展研学,续写粤港情深,推动两地资源共享、市场共拓、产业共赢。
何为研学?为何是韶关?一部名为《弦歌不辍薪火长韶港同心启新航》的短片随后给出了答案。当珍贵的黑白影像、专家学者的深入解读与今日的实景风貌交织呈现,那段华南众多高等学府为避战火、辗转粤北,于炮火声中坚守教育灯塔的往事,清晰地浮现在人们眼前。
这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更是粤港澳地区共同的文化记忆与精神财富。而韶关市、乐昌市则将这一宏大叙事落到了实处。会上,乐昌市生动展示了地质探索、农耕体验、红色寻踪、古驿道徒步等多条精心设计的研学线路,让“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在这里融合。
广东省“三师”专业志愿者,这一群用专业知识守护历史文脉的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代表,从更深的层面阐释了这片土地的价值。他们指出,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不仅是历史遗产的活化样本,更是联结粤港澳三地情感、培育青年爱国情怀的纽带。
这份情感的联结,在随后的赠书仪式上得到了具象化的体现。广东省“三师”志愿者协会代表,将沉甸甸的学术论文集、创作画册及历史档案,郑重地递交到香港岭南大学、先辈曾鼎力支持内迁办学的郭琳爽后人郭志舜先生及香港多家专业学会代表手中时,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是对历史的敬意,也是对未来的期许。
郭志舜的分享则为这段不容忘却的历史添上了一笔温情的注脚。他结合家族的亲身经历,言语间满是对这段历史的敬意,深深触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听众。
会场一侧,精心布置的韶关非遗文创与农特产品展示区,让来自粤北山川的风物触手可及。醇厚的马坝油粘米、清甜的翁源兰花、精巧的瑶族刺绣……香港嘉宾们纷纷驻足品尝、触摸、交流,在“韶关味道”与“韶关文化”的沉浸式体验中,感受着这座城市的温度与质感。
情感的共鸣转化为合作的共识,推介会后的深度洽谈水到渠成。韶关代表团与香港各界代表围坐一堂,从产业招商到客源互送,从线路共建到项目落地,一言一语间播下合作的种子。
多家香港知名旅行社、教育机构当场表达了强烈的合作意向,计划近期推出针对香港市场的韶关深度研学线路,让更多的香港青少年亲身去体验、去感受。
秋意渐浓,国庆黄金周的脚步日益临近,韶关已备好山水之约,向香港市民发出最诚挚的邀请:“无论是家庭出游,还是青年结伴,都可以在这片土地上找到属于自己的诗与远方。”
从一首《杜鹃花》的烽火弦歌,到一场场从历史向未来的深度对话,韶关与香港,正以文旅为桥,以研学为媒,续写着新时代的山海“双城记”。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卜瑜
图/韶文旅宣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石忠情
@新花城 版权所有 转载需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