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粤港澳大湾区再添疏浚“重器”,助力湾区通航世界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广东> 要闻 > 正文

粤港澳大湾区再添疏浚“重器”,助力湾区通航世界

来源:新华网2025-08-28 19:46

  长江入海口,由我国自主设计研发建造的绿色智能耙吸挖泥船“浚广”正从蓝图变为现实。

  8月26日,由总部位于广州的中交广航局打造的35000立方米舱容等级超大型耙吸挖泥船“浚广”轮在江苏启东成功下水。

  这背后,不仅是137个分段、13467吨钢材、33.3万公里电缆的化零为整,更是将中国疏浚装备推向新高度的卓越标杆。

  “国际目前最大的耙吸船舱容是4.6万方,我国2016年投产的亚洲第一耙吸式挖泥船‘浚洋1’为2.1万方。随着竞争加剧,要在全球疏浚市场掌握话语权,必须进一步升级扩容,研发综合性能更强大的新一代旗舰。”监造船长魏永鹏说。

  基于“浚洋1”的实践应用,以及对国内各相关厂家综合考察,团队得到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国内目前已经具备生产3万方舱容高端耙吸船零件设备的厂家,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聚链成势,把一块块“积木”拼装成为功能更强大独立体。背靠拥有70多年技术底蕴的疏浚央企,新一代建造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信心。

  然而,当好开路先锋远比预想中复杂。“‘浚广’总长198米,型宽38.5米,型深18米,从设计优化到零件生产以及拼装,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工序都环环相扣,不能出一点差错。”建造组长郭衍锋说。

  联合多家科研机构,经过2年筹备、3年设计建造,“浚广”顺利问世。该船以智能、绿色、高效为核心,实现疏浚作业效能提升、碳排放大幅降低及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树立全球疏浚装备技术新标杆。其配备智能疏浚控制系统,可实现最大挖深120米、超远排距10公里的作业能力,45米挖深时可在90分钟内将泥舱填满,能高效完成港口航道疏浚、深远海管沟施工及吹填造地等复杂工程。

  透过“浚广”庞大身躯,内部构造犹如一只五脏俱全的钢铁巨兽。主机作为船舶的“心脏”,是整船动力系统的核心,单台重达220余吨,安装精度要求极高。

  “主机吊装涉及结构强度、轴系对中、管路接驳等多维度技术要求,稍有偏差,犹如车头带车尾,不仅会影响尾轴安装,严重时会造成主机等一系列连锁损坏。”监造轮机长梁汝健介绍道,吊装前,团队应用数字化扫描与定位联动系统对每个分段进行“数字体检”,生成毫米级误差补偿方案。现场空气凝重,监造组屏息凝神,目光紧锁基座四角,高精度调节螺栓,就像活动扳手一样动态调整对接平整度,每一次精准的抬升与平移,都是对极限的挑战。最终,经过2小时的精密操作,主机最终以毫米级误差平稳落座于船体基座。

  精度是贯穿“浚广”建造全程的生命线。“轴系安装对技术要求极高,直接关系到主机推进系统运转的可靠性和船舶航行的安全性。要将17余米长并带有直径5.5米螺旋桨的轴系插进艉轴管内,必须控制整个轴系定位安装误差在毫米级内。”梁汝健介绍道,焊接质量决定轴系安装精度,过程中必须对方向、顺序和温度进行严格控制。为进一步降低关键部位的残余应力,团队优化焊接顺序、采用对称施焊法,为控制变形量,两人同时焊接时,速度要比正常慢10倍,而焊条熔化温度有二千多度,无论气温有多高,焊工都要全副武装,一气呵成,完成之后已是浑身大汗。随后,监造人员还要逐一进行照光验收,提出细致入微的调整。

  除了紧锣密鼓的“硬联通”,在水下还有一场挑战难度更大的“软对接”。施工作业时,耙吸船需要通过船底两扇长6米、宽8米的巨型钢门,及时将泥舱里的泥沙卸到指定区域。面对3万多方的载泥量以及海水压力,如何保障水密性,是摆在团队面前的又一难题。“关键在于密封胶条,胶条硬度、截面形状、压缩量…每一个参数都需在反复验证。”魏永鹏说道,经过连续攻关,一种特制的密封结构终于诞生,就像一道柔韧的堤坝,在钢铁缝隙间筑起滴水不漏的防线。

  “宽度是绝对不够的,必须调整!”郭衍锋是出了名的“不讲情面”,泥舱两侧通道按规范最低要求设计为80厘米,但这样宽度在实际使用中很不方便,更别提设备检修。由于“符合规范”,而且牵涉多个在周边布局设备的部门,设计单位拒绝修改。监造团队都有船上经历,他们坚持“实用优先”据理力争,最终联合轮机、电气等多专业,将通道拓宽至1米,并重新调整了通风管、液压管等布局。经过一段时间磨合,大家都摸清了监造组的“脾气”——规范只是基本要求,不想被“拒收”,80分才是合格线,还要跳一跳向100分看齐。整个周期下来,这样的设计优化达5000多处。

  在这支平均年龄不到35岁的团队里,超过半数人是第一次参与造船。考虑到后期使用,他们多数都是“浚广”投入使用后的“准船员”,从设计生产环节就开始介入,亲眼见证、亲身参与这艘重器从无到有的跨越。

  伴随着高亢的汽笛声,以“浚广”为代表的疏浚装备正式下水,标志着船体主体工程基本完成。(记者 王丹阳 通讯员周彦锶)

[ 责编:茹行止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看直博会上的新机型

  • 文化中国行丨走进四角坪遗址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世界气象组织(WMO)近日报告称,2024年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创下历史最大增幅,达到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水平。” 
2025-10-17 09:51
10月17日,《科学》发表了庾强团队的一项重要成果。
2025-10-17 09:46
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最新发布的消息,今年夏粮旺季收购已于9月底结束,累计收购小麦10795万吨。
2025-10-17 09:42
监测显示,15日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内蒙古等地出现7至8级大风,局地阵风10级;新疆、内蒙古中东部、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最高气温下降6℃至10℃,局地12℃以上。
2025-10-17 09:41
10月14日,随着满深502-H3井钻头穿透8380米地层,这口历经岩层卡阻、垮塌风险与高含硫考验的超深井成功完钻,成为塔里木油田“十四五”期间第223口8000米级超深井。
2025-10-17 09:38
高分辨光谱成像芯片“玉衡”,实现了亚埃米级光谱分辨率、千万像素级空间分辨率的快照光谱成像。
2025-10-16 09:50
10月13日至15日,第十四届中国国际专利技术与产品交易会在大连举行。近日,天津市河东区大王庄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了天津市国产九价HPV疫苗的首针接种,而这背后,离不开专利技术的支撑。
2025-10-16 10:06
10月的上海淀山湖波光粼粼,岸边的东方绿舟国防园已万事俱备,只待“2025年全国青少年智能无人系统应用大赛(IUSAC2025)”拉开帷幕。
2025-10-16 09:48
到2027年底,在全国范围内建成2800万个充电设施,提供超3亿千瓦的公共充电容量,满足超过80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实现充电服务能力的翻倍增长。
2025-10-16 09:48
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超高速实时示波器正式发布,其带宽突破90GHz、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标志着全球电子通信产业迎来超高速信号“中国标尺”。
2025-10-16 09:44
在15日举行的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25年年会开幕式上,生态环境部部长、国合会中方执行副主席黄润秋表示,要以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为牵引,深化美丽中国建设推进落实机制,分级分类推进美丽中国地方实践。
2025-10-16 10:02
“经过不懈努力,中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这本身就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巨大贡献。钱毅介绍,目前,我国已经建成粮食储运等5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基地,26个部级粮食技术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以及百余个地方研发创新平台。
2025-10-15 10:49
外交部发言人林剑14日表示,中国机器人正展现出广阔应用前景,逐步从实验室走进工厂生产线和各国百姓家。林剑介绍,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此前发布的《2025年世界机器人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在役工业机器人存量突破200万台,居全球首位。
2025-10-15 10:45
约两年前,谷歌旗下深度思维公司宣布,借深度学习技术发现220万种新型晶体材料。科学家期待借助AI,设计出可规模化生产、真正影响日常生活的先进材料,让AI在材料科学领域的价值真正落地。
2025-10-15 10:44
盼望北极熊出现,是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队员进入北极圈后的心愿。午后,按照防熊预案部署,考察队决定使用直升机对其驱离,以保证冰面作业人员安全,快速完成冰上作业任务。
2025-10-15 10:40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已有超6000台无人配送车投入规模化应用,为100多个细分场景用户交付上亿件订单。随着智能技术与现代物流深度融合,在城乡经济循环中,无人配送车有了更多打开方式。
2025-10-15 10:20
不久前的国庆中秋假期,人形机器人俨然成为多地商场、工厂、医院甚至众多家庭的“明星”。这款名为Galbot的人形机器人来自银河通用,已正式“入职”该智慧工厂,承担自动质检、零部件分拣与搬运等复杂任务。
2025-10-14 09:57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印发了《云计算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5版)》(以下简称《指南》)。
2025-10-14 09:56
最长主跨跨径、最高主塔塔高、最大锚碇基础、最大主缆规模、最多车道数量……狮子洋大桥集齐了双层悬索桥的多个世界第一。
2025-10-14 09: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