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认知障碍、消化道溃疡……老年人群往往同时多种慢病共存,然而经常辗转医院多个科室,也难以获得系统而精准的诊疗方案。
7月16日,记者从广东省人民医院获悉,该院老年共病多学科门诊(MDT)于7月8日正式成立并接诊,为老年人群提供“一站式”综合诊疗服务。据悉,该门诊开设一周来反应热烈,一放号即秒空,当日加号均排满。医院根据需求,下周起将增加门诊开设次数,从原本每周一次,增加为每周两次。
“挂一个号N个专家会诊”,为何能高效解决老年人就医难题?如何把“病人找科室”变为“医生围着病人转”模式?羊城晚报记者采访该门诊负责人、广东省人民医院老研所所长薛玉梅,解答大众关注的热门问题。
一放号即秒空!“挂一个号N个专家会诊”受热捧
一推出便大受关注的老年共病多学科门诊(MDT),一次挂号能看几个专家?如何预约、如何复诊?
项目牵头人、广东省人民医院老研所所长薛玉梅介绍,该门诊7月8日正式成立后,反应热烈。在没有事先对外宣布的情况下,首次开诊放号在半小时内抢空,此后一放号即秒空,在7月8日与15日的两次门诊,当天加号排满仍供不应求。据此,医院决定,将于开诊第三周(即7月22日)起,增加门诊开设次数,从每周一次增至每周两次(即周二下午和周四上午)。
该门诊规定就诊者必须为60岁及以上、患有两种及以上慢性疾病的老年患者。“也有不少较年轻的共病患者咨询。”薛玉梅透露,“目前我们要优先服务更迫切需要的人群,所以预问诊模式可以提高效率。”
据介绍,该门诊会通过预问诊模式询问病史,由专人评估患者状况,配备并预约相应的多学科专家,进行联合会诊,全面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并对多重用药安全评估、身体状况、疾病相互影响及用药安全,共同制定个性化的诊疗方案,避免重复检查、过度治疗及药物冲突。“一般情况下,每次会诊的多学科专家上限为4位,挂号费为1000元。同时会有一对一随访,跟进后续诊疗。随后如果不再需要多学科专家会诊,可以通过单个专家门诊来复诊。”
让“医生围着病人转”,一站式破解老年共病
为何老年共病MDT如此受关注,一号难求?一个现实案例回答了这个问题。
高女士(化姓)在7月15日下午就诊。她因为房颤在2010年做过消融手术,最近有复发。由于他在服用抗凝药期间突然感到头痛,就医检查结果显示存在多处散在的小脑梗,加上磁共振时发现她有脑动脉瘤。“这就非常麻烦。因为脑梗及房颤需要抗凝,但脑动脉瘤则对抗凝药存在相对禁忌。”薛玉梅介绍。
怎么办?“经过多学科会诊后,专家们认为高女士目前最突出的治疗矛盾是脑动脉瘤。检查结果显示,脑外动脉瘤破裂的风险非常高,因此当务之急并非处理心内科的房颤。等脑动脉瘤处理好后,出血风险降低,才能足量使用抗凝药物,进一步处理内科问题。同时他心衰非常严重,需要先进行内科治疗,心功能调整稳定,才能进行脑外科手术。”薛玉梅介绍,“这个会诊进行了1个多小时,经过整体分析和处理,为患者出具了就诊报告,解决了一个重大难题。这就体现了多学科会诊的重要性。”
“老年人共病的情况非常多见。根据目前国际数据和临床观察,65岁以上老年人,至少有50%存在共病,而且年龄越大发生率越高。超过50%的患者同时使用5种以上的药物,说明他们存在各种疾病叠加的问题。”薛玉梅向羊城晚报记者介绍,最常见的共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而失眠、抑郁、焦虑等精神功能障碍、胃肠道动力障碍等共病状态,也应该重视。
“老年患者非常突出的一个就诊难题,首先在于他不清楚应该就诊于哪个科室,当他们自行奔波辗转于各个科室之间,非常耗费时间,并且专家意见很难在相同时间内达成一致。其次,不同疾病用药可能存在冲突,这导致药物管理成为难点,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的副反应发生率非常高。例如心血管药物的叠加可能对胃产生影响,一些抗凝药物与中成药叠加使用,可能增加出血风险等等。”薛玉梅表示,“我们开设门诊的初衷,是为患有多种疾病的老年人提供一个一站式的就诊平台,希望能把‘病人找科室’变为‘医生围着病人转’模式。”
未来将建立老年共病预警模型
“多位不同学科的专家围绕一个患者,帮助他梳理各个病症,权衡病情的轻重缓急,优先处理最危急的病情,从而实现诊疗的平衡。这其实是更高效、少走弯路的模式,既避免过度医疗,也让诊疗方案更精准。”薛玉梅对羊城晚报记者表示,在省医,该门诊整合了老年重症医学科、心内科、内分泌科、神经内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心身医学科、肾内科、康复科、中医科、肿瘤科、临床药学等多个学科的资深专家,形成固定诊疗团队,专家平均从业年限10年及以上。
“目前我们正探索哪些疾病更容易‘共病’,这是一个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我们与疾控部门和卫健部门联合,通过老年共病的大数据分析,研究不同时间段老年人共病的特点,从而建立预测模型,分析几种疾病共同出现时风险最高的类型。”薛玉梅透露,未来还将与社区合作,将预警模型植入社区管理体系,在管理区域内患者时,可以加强随访和社区家庭医生的管理模式。“未来目标是形成老年共病诊疗模式常态化,不仅治疗慢病、重病,更要提供营养支持、居家康复等指导的健康管理方案。”
文|记者 林清清 通讯员 郝黎 张蓝溪 张诚斌
图|通讯员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