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张良:七十载光影路,赤子心向人民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广东> 要闻 > 正文

张良:七十载光影路,赤子心向人民

来源:南方Plus2025-06-16 14:11

  “当年从《董存瑞》走出来的一个小演员,成就了现在的我。我当过演员,也当过导演,能得到观众的喜爱,我不胜荣幸。电影是一项终身奋斗的事业,电影人永不言休,我要继续努力,为国家,为人民奉献自己的力量!”

  6月16日,著名电影艺术家张良从影70周年座谈会在广州举行。谈及70年光影岁月,张良简练、朴实的语言中,涌动着满腔热情与力量。

张良:七十载光影路,赤子心向人民

张良与夫人王静珠。

  九十多岁的张良,对电影的热爱从未减退,为人民创作的初心从未改变。从影70年来,他始终扎根生活、扎根人民,以镜头敏锐捕捉时代脉动,传递深厚的人文关怀。

  作为演员,他的表演风格朴实自然、亲切真实,在电影《董存瑞》《林海雪原》等影片中塑造了董存瑞、陈大虎、陈二虎等家喻户晓的荧幕形象;作为导演,他敢为人先,执导了《雅马哈鱼档》《女人街》《特区打工妹》等经典电影,为中国影史贡献了一批富有时代性和南国都市特色的作品。

张良:七十载光影路,赤子心向人民

电影《雅马哈鱼档》工作照,持扩音器者为导演张良。

  张良的从影生涯贯穿中国电影现代化进程,也是老一辈文艺工作者艰苦奋斗、追求卓越的生动缩影。回望过往,我们致敬的不仅是一位艺术家的贡献,更是根植于岭南热土的创作基因——对时代的关切、对变革的拥抱、对艺术的求索。

  当演员:破除对英雄的刻板印象

  张良与表演的缘分始于少年时期。1933年,他出生于辽宁省本溪县。15岁那年,东北野战军部队来到小镇排演小秧歌剧《兄妹开荒》和《锯大缸》。张良对宣传队着了迷,哪里有演出就去看,立下了要参军、当演员的志愿。

  几经波折,他如愿参军,先后参加了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在军队中,他耳濡目染了董存瑞等英雄的故事,磨砺了顽强的品格。

  1955年,长春电影制片厂计划拍摄影片《董存瑞》。张良的年龄、气质、经历都与董存瑞相近,表演能力也出众,进入了导演郭维的视线。但张良却担心自己个子矮小、五官普通,会破坏英雄的形象而一度打了退堂鼓。

张良:七十载光影路,赤子心向人民

1955年冬,张良(左)与《董存瑞》导演郭维合影。

  直到郭维开导他:“我们并不是要塑造一个高不可攀的英雄人物,而是生活在人民中间,最普通、最平凡的一个战士。他性格倔强,甚至有些执拗,对生活热烈追求,然而又是可信的、可爱的。”

  张良充分理解了导演的意图,并收集大量资料助力自己表现董存瑞不同阶段的性格。1956年,电影《董存瑞》上映,顿时轰动全国。对于首映的热烈场面,张良仍记忆犹新:“影院灯光亮起,观众起身鼓掌,像潮水般向我们涌来,眼里噙着泪水,嘴里还喊着‘董存瑞,四虎子’。”

张良:七十载光影路,赤子心向人民

张良在电影《董存瑞》中,饰演舍身炸碉堡的英雄董存瑞。

  “自己当不成战场上的英雄,却演了一次英雄。自从饰演了这个英雄角色,我的名字被叫得少了,都被‘董存瑞’三个字给替代了。”影片公映后,张良成为了家喻户晓的电影演员。在文化部举行的1949年—1955年优秀影片评奖中,《董存瑞》获一等奖,张良获演员个人一等奖金质奖章。2005年,张良版的“董存瑞”入选“中国电影百年百名经典银幕形象”

  此后,富有生活质感的表演成为张良的风格。1959年,他调入八一电影制片厂,先后扮演《三八线上》中的志愿者“小不点”、《林海雪原》中的警卫员高波、《碧空雄狮》中的战士李二娃、《哥俩好》中的孪生兄弟陈大虎和陈二虎等角色,在观众心中留下众多可亲可爱的战士形象。

张良:七十载光影路,赤子心向人民

《哥俩好》剧照。

  当导演:到生活中去,打造南国都市风情片

  1972年,张良与夫人王静珠受邀来到珠影。在这里,他开启了事业的第二次辉煌。在王静珠的鼓励下,他毅然从演员转型为导演,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张良:七十载光影路,赤子心向人民

张良、王静珠金婚留念。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导演?张良对自己的见解:“要有一定的创作能力,既能改编他人的文学作品,也能独立创作剧本。尤其是剧本创作,这十分重要。”他与妻子商量,全力抓剧本创作,这是衡量文学修养、检验导演素质的机会。

  写什么?到哪里去写?张良夫妇达成的共识是:绝不能闭门造车,必须到生活中去,写老百姓愿意看的故事。生活才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唯一源泉。

  1979年,张良夫妇到王静珠的老家苏州体验生活,遍访评弹老艺人,几易其稿写就电影剧本《梅花巾》。影片从一对孪生姐妹的曲折命运出发,反映苏绣和苏州评弹文化。该片上映后备受好评,先后获得第一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金鹰荣誉奖、第七届开罗国际电影节金像荣誉奖。

张良:七十载光影路,赤子心向人民

张良导演作品《梅花巾》。

  《梅花巾》成为张良导演生涯的敲门砖,也坚定了他做导演的信念。从此,张良更加笃定地把镜头对准火热的生活,记录时代、反映时代。

  身处改革开放前沿的广州,他常常被人们奋发进取的精神气质所感染。“我下定决心要把这些励志形象推广到全国,让全国人民都能看到广东改革开放的新样貌。”1984年,张良执导了中国第一部以个体户为主角的电影《雅马哈鱼档》。

张良:七十载光影路,赤子心向人民

张良导演作品《雅马哈鱼档》。

  张良说,他在片中倾注了两种爱,一是对小人物的爱,全力塑造个体户这个群体,他们为经济的复苏和欣欣向荣贡献了不可忽视的力量;二是对南国广州的爱,要刻画一幅广州当代市井风情画,营造南国都市风格。

  为此,他让专业演员到鱼档体验生活,“滚出一身鱼腥味儿”;还起用80%的非职业演员,如鱼贩、服务员等,并大量运用实景拍摄,最大限度地还原鱼档的“真实”与“鲜活”。

  演员们不化妆,混入街头人群;摄影师则藏起镜头,来回穿梭“偷拍”,追求自然光效,不刻意追求构图。这在当时独树一帜的拍摄风格,造就了影视教科书里的经典桥段:蒙蒙晨色中,百条渔船人声鼎沸。一筐筐鱼过秤的场景,一沓沓人民币,粗犷豪放的渔民……这一切在当时都是鲜为人知的,让人们看到了广州个体经济的繁荣。

  1984年,《雅马哈鱼档》上映后,片中个体户、音乐茶座、摩托车、迪斯科舞厅等新鲜事物的呈现,让不少年轻人从此有了一个“广东梦”。影片在当时创造了“低成本、高票房”的成绩,为国产电影走向市场积累了成功经验,被誉为“南国都市片”的举旗之作。

  自此,张良激情澎湃,一发不可收拾,以敏锐的洞察力、对现实生活的热情,执导了《少年犯》《女人街》《特区打工妹》《破烂王》《龙出海》等作品,刮起了一股“南国影视剧”的旋风。

  当破局者:开拓新路与社会责任两者都要抓

  张良的导演作品大多创作于50岁之后,但依然充满朝气、活力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多次勇闯题材禁区,以“破局者”的姿态、以敢为天下先的干事创业精神,不断在电影创作上寻求突破。

  一次偶然机会,张良夫妇接触到少年犯群体,深受震撼。他们走访了几个省的少管所、监狱和劳改场,联合编写了以“挽救孩子,造就人才”为主题的剧本《少年犯》。剧本完成后因拍摄时机尚不成熟而被退稿,他们却始终忘不掉那一张张渴求新生的脸。

  “一种责任感激励我们要把这一切都写出来。”几经磨难,《少年犯》得以在1985年投拍。电影上映后,轰动一时,大众第一次把目光投向这些被遗忘的孩子。该片在当时创下了多个“第一”:第一部法制题材电影、第一部真人实景电影、第一部以合作制方式拍摄的电影。1986年,《少年犯》荣获第9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

张良:七十载光影路,赤子心向人民

张良导演作品《少年犯》。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张良夫妇在珠三角一带接触到了庞大的外来打工妹群体。“她们正是青春年少,却做着繁重的劳动,把大好年华奉献给了特区建设。她们对人生有何希望,又有何喜怒哀乐?”张良意识到,这又是一个新题材,“这是中国电影还没人接触的新领域,就让我再大胆地迈进一步!”

  他与夫人王静珠带团队住进深圳工厂宿舍三个月,观察打工妹的生活现状,感受她们的喜怒哀乐。他们去外资工厂与外商交谈,让多次拒绝参观的蛇口三洋电子厂的日籍商人首次开启大厅并接受了采访。

  1990年,又一部充满时代气息、岭南风情的“南国都市片”《特区打工妹》应运而生。著名电影评论家罗艺军说:“影片很有特色,敏感地抓住了现实题材,内涵丰富、深刻、独特。”著名电影史学家程季华先生说:“这是一部编剧、导演、演员均好的戏,是张良最好的一部戏!”

张良:七十载光影路,赤子心向人民

张良导演作品《特区打工妹》。

  1996年离休后,张良仍闲不住,继续担任珠影艺术委员会主任,最关注的还是影片“是否生动地反映了现实生活,是否真实地塑造了新时代人物形象”。

  一系列沉甸甸的荣誉,是对张良艺术成就与艺德人品的最好肯定。他于2005年荣获国家人事部、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国家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2009年荣获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金凤凰奖”终身成就奖;2010年获广东省首届文艺终身成就奖;2015年获第三十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终身成就奖。

  回首过往,张良笑言:“我这一生最大的长处就是乐观,乐观才使我战胜逆境。人生什么坎坷都已经历过,正因为这些磨难加上前半生的战争生活,才构成了我创作的源泉,才使我和夫人王静珠在创作剧本时,对人生、对社会有更深的感触。”

  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张良依然豪迈。“电影人永不言休!”言犹在耳,他呼吁电影工作者们,要紧跟时代、深入生活,创作出更多反映人民生活、反映中国新形势的精品力作。

  采写 南方+记者 徐子茗

  摄影 南方+记者 仇敏业 部分为资料图片

  剪辑 南方+记者 杨奇

[ 责编:茹行止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抵达韩国

  • 习近平抵达韩国受到热烈欢迎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执行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乘组由张陆、武飞、张洪章3名航天员组成。张陆担任指令长。
2025-10-30 13:03
记者10月29日从国家统计局获悉,根据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中国创新指数研究》课题组测算,2024年中国创新指数为174.2(以2015年为100),比上年增长5.3%。
2025-10-30 10:15
绿氨作为绿氢核心载体与低碳原料,正成为钢铁、化工等高耗能行业实现深度脱碳的关键路径。
2025-10-30 10:12
记者10月29日从水利部获悉,由水利部制定的国家标准《幸福河湖评价导则第1部分:流域面积3000km2以下(含)河流》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正式发布,将于2026年5月1日起全面实施。
2025-10-30 10:06
截至2025年3月,全国已建成66处国家级智能化示范煤矿、200余处省级示范煤矿,拥有1806个智能化采掘工作面,智能开采产能占比超过50%,1.6万余个固定岗位实现无人值守。
2025-10-30 10:04
为全面反映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政策行动和工作情况,29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5年度报告》并举行新闻发布会。
2025-10-30 10:00
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三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将于10月31日至11月1日在韩国庆州举行。
2025-10-29 10:12
近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戎利建研究员团队利用自主研发的纯净化制备技术,成功实现了高纯净吨级哈氏合金C276的工业化生产。
2025-10-29 09:36
截至今年6月,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用户规模达5.15亿人,普及率为36.5%,仅上半年,用户规模就增长了2.66亿人。
2025-10-29 09:35
当掌勺者从有体温的师傅变成由代码驱动的机器,以人和环境为核心的传统监管模式也面临着新情况。
2025-10-29 09:35
今年年产量首次突破150万吨,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这标志着我国页岩油开发从技术探索迈向规模化、稳定产出的新阶段。
2025-10-29 09:33
相信很多人都曾有过这样的体验:临睡时刻,总觉得口干舌燥,害怕会频繁起夜,但又忍不住想大口喝水。每当此时,一些人不免会担心,是不是身体出什么问题了?
2025-10-29 09:32
10月28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文发布。
2025-10-29 09:31
资料图片  深秋,去往宁夏吴忠市盐池县马儿庄村的乡道上,簌簌黄叶生出几分萧瑟。张文攀摄/光明图片  如今,马儿庄村有滩羊养殖专业合作社8家,全村滩羊年饲养量5万只,远高于封山禁牧前。
2025-10-28 08:57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摆在新时代医学教育面前的重要课题。“卓越”与“有温度”相辅相成,互相支撑,共同构筑新时代医学人才的素养基石。
2025-10-28 08:55
肿瘤细胞会通过细胞内部、细胞间、不同组织乃至器官间多个层面的复杂机制,躲避人体免疫系统的攻击,这一过程被称为“免疫逃逸”。研究团队表示,使用国内外均已上市的偏头痛治疗药物CGRP抑制剂,可阻断感觉神经介导的“肿瘤-TDLN通信”,显著增强免疫治疗疗效并抑制癌痛,从而实现抑瘤与镇痛的双重作用。
2025-10-28 08:52
我国下一代光伏技术取得新进展,南京大学谭海仁团队和国防科技创新研究院常超团队联合运用太赫兹技术,对全钙钛矿叠层光伏电池内部载流子输运行为实现精准、无损探测。
2025-10-28 08:48
科技赋能是本次火炬传递的一大亮点,在传递过程中,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汽车、低空飞行器等将进行火炬传递或串联路段,凸显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产业优势,以创新性和未来感的尝试展示科技与体育的深度融合。
2025-10-28 08:46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场区27日完成全系统发射演练,各系统完全满足发射要求,神舟二十一号具备发射条件。
2025-10-28 08:44
研究证实,熊蜂能够通过观察同伴的积极状态改变自身的行为决策,呈现出类似“情绪传染”的现象。
2025-10-27 10:3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