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南湖街道首批20家校外研学基地共建启动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广东> 要闻 > 正文

南湖街道首批20家校外研学基地共建启动

来源:读创深圳2025-05-14 09:49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肖兵峰

  5月13日下午,“智汇南湖同心共育”校外研学基地共建启动会在罗湖区南湖街道举行。据了解,该场启动会作为南湖街道基层治理与教育创新的深度融合,通过政校企社多方共话教育创新与社会责任深度融合的实践路径,以数字平台赋能基层治理,把辖区资源从“信息孤岛”转变为“共生网络”,正式开启南湖“社会即课堂”的新模式。

  罗湖区相关职能局、南湖街道、辖区企业代表、学校负责人及居民代表等百余人齐聚一堂,共同见证南湖街道首批20家校外研学基地的揭牌。

  破题基层治理 打造“立体化育人”新生态

  活动聚焦群众“急难愁盼”,以南湖街道首创的“资源联建、平台联通、服务联动”模式为核心,推出涵盖“红色传承、健康科普、文化艺术、职业体验、安全教育”五大主题的研学体系。针对辖区7所中小学“研学难”的现实困境,该街道创新搭建“线上预约+定制服务”智慧化平台,整合辖区企业、文化场馆、历史村落等资源,构建“认知-体验-实践”立体化育人链条。“将基层治理触角延伸至教育领域,是践行‘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生动实践。从需求调研到20家基地落地仅用时38天,我们跑出了基层治理的‘南湖速度’。未来,我们将以‘百场活动、千项服务’为抓手,让每个孩子都能在社区找到专属的‘成长导师’。”南湖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

  四维联动赋能 激活协同育人新动能

  区别于传统校企单向合作,南湖街道通过“预约精准化、服务双向化、效益共享化”机制,打造学校、企业、社区、政府四维联动的教育生态圈。学校通过“南湖微品”平台按需定制研学课时,企业获得公益展示窗口,社区构建“15分钟研学服务圈”,政府统筹协调资源。“作为身处南湖街道的一名教育工作者,非常有幸生活工作在一个将教育视为头等大事的街区。传统研学易流于‘打卡式’体验,而南湖模式构建了‘前置学习-实地探究-成果转化’的闭环。今天,校外研学基地的启动,是街道‘为教育办实事、为孩子谋未来’的生动实践,也是教育生态的优化,是育人共同体的凝聚,更是对‘全环境立德树人’理念的深刻践行。”罗湖小学校长何艾介绍说。

  当天活动现场,渔民村、罗湖村等特色研学点成为亮点:学生可在此探寻改革开放足迹、感悟客家文化、廉洁教育、家风传承的交融,开启跨越时空的“社会课堂”。

  数字赋能公益 培育共享发展新共识

  公益不是负担,而是机遇。依托“南湖微品”数字化平台,项目预计每年惠及辖区上万名学生,为企业创造逾千次品牌展示机遇。“企业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天然具备资源整合、专业实践的优势,更应该主动站上教育的‘大舞台’。我们期待以研学基地为纽带,与学校共同播撒‘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的种子,让每个孩子都能拥有清晰视界。”深圳普瑞星耀眼科医院院长钟敬祥介绍道。

  共绘愿景:让社会成为育人的广阔课堂

  启动仪式上,南湖街道办事处主任王进引用教育家陶行知“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呼吁更多企业、教育工作者加入协同育人行列。“期待更多企业打开大门,成为青少年成长的‘社会教室’;期待更多社区资源流动起来,编织成滋养未来的‘育人网络’;期待未来,南湖的孩子能骄傲地说——我的理想,始于家门口的一次研学之旅。”王进介绍说。

  未来,南湖街道将持续深化“三大亮点”工程,推动百场活动、千项服务落地,通过整合社会资源破解研学难题,为基层治理“小切口”推动教育民生“大变革”提供南湖样本。

  (受访单位供图)

[ 责编:邢彬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哥伦比亚总统佩特罗

  • 西康高铁全线20座隧道全部贯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为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提出了更高要求。
2025-05-14 17:50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刘岗团队发展了“漂浮策略”和“维度定制”相结合的新策略,如同给二氧化钛穿上了“水上行走鞋”,赋予了材料可漂浮于中性水溶液表面的特性,为塑料转化提供了极具竞争力的替代方案。
2025-05-14 09:44
通过将筛选出的诗词逐一标注,提取时间、地点、诗人身份、情境语义等信息,研究团队逐步建立起一个横跨1400年的“长江江豚诗词数据库”,并确定724首提及长江江豚的作品。
2025-05-14 09:43
在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下,未来全球雪旱发生频率将成倍增加,其中暖雪旱将成为主导类型。
2025-05-14 09:41
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和西南大学的科学家找到了柑橘黄龙病的抗性基因,“柑橘癌症”有了破解方法。
2025-05-14 09:39
除了嫦娥六号带回的月球样品,其拍摄的着陆区高清图像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着陆点的地质细节和土壤来源。在这项研究中,科研人员利用嫦娥六号降落相机序列图像、全景相机近景立体图像等数据,构建了一套高精度的着陆区地形数据集。
2025-05-14 09:36
近日,多奈单抗注射液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开出全国首方,引发广泛关注。
2025-05-13 09:55
这场堪称检验船舶前期设计建造工程的“期中考”,将进一步验证大型邮轮在设计、工艺、生产准备、总装建造等阶段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
2025-05-13 09:28
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我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逐年递增,目前全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为8.67亿吨,可收集量为7.33亿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8.3%。
2025-05-13 09:26
近年来,应急管理部会同相关部门统筹推动全国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发展。
2025-05-13 09:25
东北大学数字钢铁全国重点实验室,是致力于我国钢铁行业“由大到强”的科技“领跑者”。
2025-05-13 09:23
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获悉,5月11日21时27分,长征六号甲(又名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成功将遥感四十号02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5-05-12 10:15
人们常说,人类对火星表面的了解甚至超过对地球海底的认知。研究团队收集了约4.4万次深海潜航的数据,包括载人深潜器、遥控及自主潜水器的作业记录,并据此绘制了一张潜航活动分布图。
2025-05-12 10:12
人工智能(AI)研究人员创建了一个能够自主进行天体生物学研究的系统——AstroAgents,用于研究宇宙生命学科的起源。
2025-05-12 10:10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发展在发挥多方面积极作用的同时,也面临着安全风险等一系列问题。
2025-05-12 10:05
5月8日,第27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在国家会议中心正式开幕。
2025-05-12 10:02
“君子慎独,不欺暗室。”坚守学术诚信,是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也是科研人员安身立命之本
2025-05-10 22:50
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与我们每一个公民都息息相关。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都有可能像蚁穴溃堤般,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威胁国家安全。
2025-05-10 14:22
满场跑的人形机器人,能透视的眼科手术设备,可诊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大脑“地图”……昨天开幕的北京科博会如同北京未来产业新成果的全景展示。
2025-05-09 17:21
近日,某医院护士2017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引起广泛关注——其中不仅惊现“男性患子宫肌瘤”,还煞有介事地介绍对照组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
2025-05-09 13:0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