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肖兵峰
5月13日下午,“智汇南湖同心共育”校外研学基地共建启动会在罗湖区南湖街道举行。据了解,该场启动会作为南湖街道基层治理与教育创新的深度融合,通过政校企社多方共话教育创新与社会责任深度融合的实践路径,以数字平台赋能基层治理,把辖区资源从“信息孤岛”转变为“共生网络”,正式开启南湖“社会即课堂”的新模式。
罗湖区相关职能局、南湖街道、辖区企业代表、学校负责人及居民代表等百余人齐聚一堂,共同见证南湖街道首批20家校外研学基地的揭牌。
破题基层治理 打造“立体化育人”新生态
活动聚焦群众“急难愁盼”,以南湖街道首创的“资源联建、平台联通、服务联动”模式为核心,推出涵盖“红色传承、健康科普、文化艺术、职业体验、安全教育”五大主题的研学体系。针对辖区7所中小学“研学难”的现实困境,该街道创新搭建“线上预约+定制服务”智慧化平台,整合辖区企业、文化场馆、历史村落等资源,构建“认知-体验-实践”立体化育人链条。“将基层治理触角延伸至教育领域,是践行‘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生动实践。从需求调研到20家基地落地仅用时38天,我们跑出了基层治理的‘南湖速度’。未来,我们将以‘百场活动、千项服务’为抓手,让每个孩子都能在社区找到专属的‘成长导师’。”南湖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
四维联动赋能 激活协同育人新动能
区别于传统校企单向合作,南湖街道通过“预约精准化、服务双向化、效益共享化”机制,打造学校、企业、社区、政府四维联动的教育生态圈。学校通过“南湖微品”平台按需定制研学课时,企业获得公益展示窗口,社区构建“15分钟研学服务圈”,政府统筹协调资源。“作为身处南湖街道的一名教育工作者,非常有幸生活工作在一个将教育视为头等大事的街区。传统研学易流于‘打卡式’体验,而南湖模式构建了‘前置学习-实地探究-成果转化’的闭环。今天,校外研学基地的启动,是街道‘为教育办实事、为孩子谋未来’的生动实践,也是教育生态的优化,是育人共同体的凝聚,更是对‘全环境立德树人’理念的深刻践行。”罗湖小学校长何艾介绍说。
当天活动现场,渔民村、罗湖村等特色研学点成为亮点:学生可在此探寻改革开放足迹、感悟客家文化、廉洁教育、家风传承的交融,开启跨越时空的“社会课堂”。
数字赋能公益 培育共享发展新共识
公益不是负担,而是机遇。依托“南湖微品”数字化平台,项目预计每年惠及辖区上万名学生,为企业创造逾千次品牌展示机遇。“企业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天然具备资源整合、专业实践的优势,更应该主动站上教育的‘大舞台’。我们期待以研学基地为纽带,与学校共同播撒‘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的种子,让每个孩子都能拥有清晰视界。”深圳普瑞星耀眼科医院院长钟敬祥介绍道。
共绘愿景:让社会成为育人的广阔课堂
启动仪式上,南湖街道办事处主任王进引用教育家陶行知“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呼吁更多企业、教育工作者加入协同育人行列。“期待更多企业打开大门,成为青少年成长的‘社会教室’;期待更多社区资源流动起来,编织成滋养未来的‘育人网络’;期待未来,南湖的孩子能骄傲地说——我的理想,始于家门口的一次研学之旅。”王进介绍说。
未来,南湖街道将持续深化“三大亮点”工程,推动百场活动、千项服务落地,通过整合社会资源破解研学难题,为基层治理“小切口”推动教育民生“大变革”提供南湖样本。
(受访单位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