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子夜时分,当整座城市沉入安眠,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手术中心的无影灯依然亮如白昼。该院查振刚教授团队刚完成当天的第四台高难度手术——为一位76岁特殊患者实施的股四头肌肌腱重建术。手术台上,银发苍苍的张阿姨曾因陈旧性髌腱断裂被误诊“中风”长达六年,此刻她蜷曲多年的下肢终于重现舒展的弧度。
作为国内关节镜微创治疗的拓荒者,查振刚的名字与“挑战”“创新”“治愈”紧密相连。对于他而言,每一次技术突破,都是对患者生命尊严的捍卫。
Mark是澳大利亚某教育机构高管,因在酒店不慎摔倒住进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查振刚一方面加强与Mark的沟通,做好服务;另一方面,在征得Mark的同意后,采用了3D打印技术将其受伤的盆骨按1:1打印还原出来,用3D打印模具直观地告知其手术设计。Mark手术非常成功,他称赞“广东医生真棒!查振刚教授医术真高!”,还专门给查振刚发来感谢信说,“您是个慈悲的、有爱的、专业的医生。你们向我证明了,你们时刻遵守希波克拉底誓言。我也深深明白了,为什么您的同事都如此爱戴您和敬佩您。”类似的案例不胜枚举:从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股骨头坏死,到复杂畸形关节重建术,查振刚始终站在技术前沿,将一些“不可能”变为“可能”。
他的创新精神,源自对生命的敬畏。2016年6月27日下午,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迎来了两位特殊的客人——汶川地震时严重受伤的岳强携着他的新婚妻子专程来感谢查振刚。八年前,汶川地震时,岳强是受伤最严重、年龄最年轻的患者之一。接到从汶川地震的伤员时,他说“将最严重的伤者交给我!”,毫不犹豫地揽过了最严重的伤员。当时,医院组织了很多医院的骨科专家给岳强会诊,专家组几乎一致认为,岳强这种情况必须要做双腿截肢。查振刚认为,岳强只有14岁,截掉双肢,等于毁掉了他的后半生。他凭借着对生命的珍视和高超的技术,让一位众多专家几乎一致认为要截取双肢才能保命的地震伤员变成了一位翩翩阳光少年。
查振刚的“破壁”之路,亦是一场挑战医学难题的缩影。他主导的“人工关节治疗成人髋臼发育不良”临床研究,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他在关节镜技术应用于关节外科领域的大胆尝试、不断创新,医治了无数病人,并带领后来者,成为“关节镜第一代拓荒者”。正如他所言:“医学的进步,始于对现状的不满足,成于对未知的勇敢探索。”(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吴春燕 通讯员 苏运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