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2025年1月6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教授团队在国际权威肿瘤学期刊《柳叶刀·肿瘤》(The Lancet Oncology)上公布了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临床研究:靶向Claudin 18.2的抗体偶联药物(CMG901)治疗晚期胃癌/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患者的I期临床试验结果。
作为全球首个针对Claudin 18.2靶点的抗体偶联药物临床研究报道,国内原研的CMG901在晚期胃癌/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患者中展现的良好安全性与显著疗效,标志着中国在抗肿瘤新药研发领域取得了又一重大突破。
继化疗、靶向和免疫时代之后,抗体偶联药物(ADC)开启了抗肿瘤治疗的新篇章,通过将高活性细胞毒素与抗体结合,实现了对肿瘤细胞的精准打击,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正常细胞的影响。全球范围内已有多种ADC药物获得批准上市,而CMG901(AZD0901)作为一种潜在的全球首创、靶向Claudin 18.2的ADC,通过其独特的链接体与单甲基奥瑞他汀E(MMAE)的结合,展现了其在临床前研究中的卓越效果。CMG901能够特异性地与细胞表面的Claudin18.2结合,并通过直接细胞毒性、抗体依赖性细胞毒性(ADCC)、补体依赖性细胞毒性(CDC)以及旁观者杀伤效应来消灭肿瘤细胞。
徐瑞华教授团队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发表靶向Claudin 18.2的ADC药物的I期临床研究结果,这一成果不仅为CMG901的国际认可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使其成功授权给国外知名药企,并成为全球首批进入III期临床研究的Claudin 18.2ADC药物。这一成就不仅是“中国学者+国产新药”在抗肿瘤新药研发领域的又一突破,也在中国新药研发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胃癌,这一在全球癌症中死亡率和发病率均居高不下的恶性肿瘤,往往在发现时已进入晚期,其5年总生存率大约只有30%。Claudin 18.2在胃癌、食管癌、胰腺癌等多种恶性肿瘤中呈现高特异性表达,因此成为胃癌靶向治疗的理想靶点。
2020年12月24日至2023年2月23日期间,研究共纳入27例晚期实体瘤患者(其中13例为胃癌/胃食管结合部腺癌,14例为胰腺癌)进行剂量递增阶段的研究,以及107名晚期胃癌或胃食管连接部癌患者进行剂量扩展阶段的研究,这些患者均为多线标准治疗后失败的患者。
自项目开展以来,CMG901便备受全球关注。2023年11月8日,研究的初步结果亮相美国肿瘤学年会全体大会系列会议 (ASCO Plenary Series),作为全球首个抗Claudin 18.2抗体偶联药物临床研究结果发布,并入选2024 ASCO年会的Education Session (教育专场) 全体会议口头报告,得到了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值得一提的是,CMG901(AZD0901)目前正在开展国际、多中心III期研究(NCT06346392),探索CLDN18.2表达的晚期实体患者中,CMG901(AZD0901)单药与研究者选择标准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临床研究地点涵盖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代表了我国自主研发的Claudin 18.2 抗体偶联药物走出国门,有望在未来获得欧美国家的适应症批准,为全球晚期胃癌/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患者带来福音。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教授、张东生主任医师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阮丹云副主任医师、刘芙蓉主治医师、魏小丽副主任医师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吴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