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脚步丈量世界,实践延伸教育——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以“行走的课堂”推进教育与社会的融合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广东> 要闻 > 正文

脚步丈量世界,实践延伸教育——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以“行走的课堂”推进教育与社会的融合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2024-11-08 23:04

  近日,在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勒流街道,一场教育的革新正在悄然进行。以“行走的课堂”为载体的教育变革,充分发挥本土资源的教育作用,推动学校教育向社会教育的延伸,实现了教育方式的迭代创新,为镇域教育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

脚步丈量世界,实践延伸教育——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以“行走的课堂”推进教育与社会的融合

  勒流街道“行走的课堂”研学实践教育旨在通过开发和实施“学生走出校园、导师走进课堂”相结合的研学课程,把社会资源引进传统课堂,以丰富传统课程内容,增强教育队伍的多元性。同时,引领学生走出传统教室,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探索,拓宽视野,加深对地方文化的认同和热爱。“行走的课堂”提升了教育的实践性、社会性、创新性和综合性,通过馆企社校的协同、打破学科界限的壁垒、突破传统教育的模式,将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于研学实践教育中,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社会成长导师走进学校,连通“校园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勒流街道成立由本地区各领域高层次人才、非遗传承人等地区精英组成的学生“成长导师团”,通过让成长导师走进校园或在研学场馆等进行相关的专题教育,将学校以外的专业知识、实践经验等有效融入课堂教学中,以此增强学习内容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不仅丰富了教学手段,还促进了教育与社会的深度融合,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孕育了他们的社会观、世界观、未来观。

  在行走的课堂中植入本土文化的基因。勒流街道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这些教育资源成为“行走的课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生们走进具有丰富地方传统文化特色的顺德厨师文化展览馆、黄连画家艺术村、龙文化馆、龙舟艺术馆、古祠古庙等场馆,在问题导向下参观和访谈,并开展厨艺、民艺等实践活动,深入了解顺德美食文化、勒流龙舟文化、粤剧曲艺、民俗活动等承载着地方文化特色的历史记忆、民俗风情与自然风貌,学生亲身体验和了解了家乡的文化底蕴,增强了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促进文化自信的建立。

  在行走的课堂中播下了职业规划的种子。勒流街道作为全国小五金重镇,其五金产业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为学生们提供了宝贵的研学实践教育资源。在“中国·勒流五金创新小镇”,学生们观摩了五金企业的生产过程,参与了五金配件拼装家具的实践活动。这些经历不仅让他们了解了家乡产业的发展现状,更激发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职业规划意识。在本地创新智造企业盈峰环境顺德产业园,学生们通过观摩企业“黑科技”和环保课堂的学习,感受到了我国科技发展的魅力,增强了科技自立自强的信心。这些实践学习将书本知识与本土产业相结合,不仅使抽象概念具体化,还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在行走的课堂中增强责任担当意识。勒流街道的水乡生态资源同样为学生们提供了丰富的研学实践教育内容。勒流多所小学开发与水文化相关的研学实践教育课程,带领学生行走在“百里芳华”勒流河段上,聆听抗洪故事、参观水利工程、讲授水乡民俗故事等,感受河道美化工程建设下的美丽水岸的别样风情,不仅感受了水乡文化的魅力,还增强了文化自信和责任感。此外,通过实地考察和生态保护知识的学习,也培养了学生们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未来成为有担当的公民打下基础。

  “行走的课堂”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模式,将社会资源引入课堂,将课堂搬到了社会上,为勒流街道的教育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实现了教育方式的创新变革。这一镇域教育变革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开阔眼界、品味人文的成长平台。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雷爱侠 通讯员 江斌 胡静)

[ 责编:张悦鑫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云南盐津: 小竹子做成大产业

  • 三支侵华日军细菌战部队成员信息文件公开展示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研究显示,鸟类、哺乳类甚至龟类的大脑在过去3.2亿年里,经历了一场精彩的大脑神经元演化历程,走出了截然不同但又殊途同归的智慧发展之路。
2025-05-15 10:04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研团队联手中外学者创新研发出储能密度较高的新型纳米复合薄膜储能器件,其储能密度可达215.8焦/立方厘米,刷新介电储能密度国际最高纪录。
2025-05-15 10:03
宇宙的命运与其天体命运息息相关,而其中恒星的最终“寿命”一直是人类探索的重要命题。
2025-05-15 10:02
周天军表示,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全球变暖下区域季风的演变规律,更凸显了古气候研究在气候变化预测中的独特价值。通过开展古今对比研究,丰富的古记录数据所揭示的历史变化事实,将会成为我们有效应对未来的重要参照物。
2025-05-15 10:01
种业振兴行动实施以来,我国农作物长期战略保存种质资源已超过58万份,其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作物遗传基因密码,犹如“天书”亟待破解。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发起、腾讯参与支持的作物种质资源“天书计划”正式启动。
2025-05-15 04:10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为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提出了更高要求。
2025-05-14 17:50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刘岗团队发展了“漂浮策略”和“维度定制”相结合的新策略,如同给二氧化钛穿上了“水上行走鞋”,赋予了材料可漂浮于中性水溶液表面的特性,为塑料转化提供了极具竞争力的替代方案。
2025-05-14 09:44
通过将筛选出的诗词逐一标注,提取时间、地点、诗人身份、情境语义等信息,研究团队逐步建立起一个横跨1400年的“长江江豚诗词数据库”,并确定724首提及长江江豚的作品。
2025-05-14 09:43
在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下,未来全球雪旱发生频率将成倍增加,其中暖雪旱将成为主导类型。
2025-05-14 09:41
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和西南大学的科学家找到了柑橘黄龙病的抗性基因,“柑橘癌症”有了破解方法。
2025-05-14 09:39
除了嫦娥六号带回的月球样品,其拍摄的着陆区高清图像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着陆点的地质细节和土壤来源。在这项研究中,科研人员利用嫦娥六号降落相机序列图像、全景相机近景立体图像等数据,构建了一套高精度的着陆区地形数据集。
2025-05-14 09:36
近日,多奈单抗注射液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开出全国首方,引发广泛关注。
2025-05-13 09:55
这场堪称检验船舶前期设计建造工程的“期中考”,将进一步验证大型邮轮在设计、工艺、生产准备、总装建造等阶段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
2025-05-13 09:28
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我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逐年递增,目前全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为8.67亿吨,可收集量为7.33亿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8.3%。
2025-05-13 09:26
近年来,应急管理部会同相关部门统筹推动全国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发展。
2025-05-13 09:25
东北大学数字钢铁全国重点实验室,是致力于我国钢铁行业“由大到强”的科技“领跑者”。
2025-05-13 09:23
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获悉,5月11日21时27分,长征六号甲(又名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成功将遥感四十号02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5-05-12 10:15
人们常说,人类对火星表面的了解甚至超过对地球海底的认知。研究团队收集了约4.4万次深海潜航的数据,包括载人深潜器、遥控及自主潜水器的作业记录,并据此绘制了一张潜航活动分布图。
2025-05-12 10:12
人工智能(AI)研究人员创建了一个能够自主进行天体生物学研究的系统——AstroAgents,用于研究宇宙生命学科的起源。
2025-05-12 10:10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发展在发挥多方面积极作用的同时,也面临着安全风险等一系列问题。
2025-05-12 10:0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