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从奶奶背着上学的留守儿童,到28岁的正高级研究员,她的故事励志又感人!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广东> 要闻 > 正文

从奶奶背着上学的留守儿童,到28岁的正高级研究员,她的故事励志又感人!

来源:郑州大学2024-11-06 04:25

  2023年8月,杨秋霞通过郑州大学“求是”人才计划,作为直聘研究员入职郑大。今年4月,她便申报正高职称,并顺利通过研究员职称评审。28岁的杨秋霞成为郑州大学最年轻的正高职称获得者之一。

  “很幸运,也非常感谢学校给我机会,让我能够更加坚定且自信地在科研路上走下去。”她强调自己并不是别人所说的什么“天才”,只是一个很普通的求学者。

  一心想着怎么把书读好

  1995年,她出生在河南周口的一个农村家庭,爸妈没什么文化,农忙时在家种地,其余时间外出打零工补贴家用,她和两个弟弟在家由奶奶照看。

  杨秋霞上学前班时只有五岁,太小的她不愿意去上学。由于没有交通工具,只能走路,从家到学校步行要二十分钟,奶奶就背着她哄她去。有年冬天天降暴雪,厚厚的积雪高过膝盖,奶奶顶着严寒冒着风雪背她去上学,这令杨秋霞印象非常深刻,也触动了她。从那时起,小小的她就一心只想着怎么把书读好,考上好大学。

  高考,她如愿考上了兰州大学。2017年本科毕业,她成功获得保研资格,以直博生的身份进入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学习,师从谭蔚泓教授。提前博士毕业,在之后两年的博士后时光里,她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申请获得3个国家级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第 72 批面上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发表1篇Top期刊(National Science Review),并获得1项专利。

  在这个神奇而又充满魅力的领域,

  我对科研充满干劲儿

  杨秋霞的研究领域是用核酸适体进行肿瘤的靶向治疗。目前,肿瘤治疗的一种重要方式就是化疗。化疗会存在脱发、流鼻血等毒副作用,导致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就是化疗药物没有靶向性,对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的识别准确度不高,药物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也杀死了很多正常细胞。杨秋霞的研究就是要解决这样的难题,“利用核酸适体与不同的靶标发生特异性结合,给一些药物分子装上‘子弹头’,使其具备定向巡航的功能,及时识别肿瘤细胞,把药物定向带到病变部位。”

  如何识别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杨秋霞解释,一些物质在肿瘤细胞上的表达量会比正常细胞高。“高效识别后,去往肿瘤细胞部位的药物分子更多,正常细胞部位的更少,这样就能减弱毒副作用,实现药物的靶向治疗。”

  在科研过程中,几乎每天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化合物合不出来,实验结果与预期相反,细胞状态不好等等。对杨秋霞来说,科研中遇到困难简直是“家常便饭”,但她有“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勇气。“科研就是一次次的失败与继续尝试的过程。在这个神奇而又充满魅力的领域,我对科研充满干劲儿。”她经常在实验室一待就是一整天,困了就趴在休息室的桌子上,小憩一下又接着进实验室继续工作。

  功夫不负有心人。围绕这一研究方向,杨秋霞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

  2022年,她便在导师谭蔚泓教授的带领下,与同事一起开发出全球首款基于核酸适体的抗原检测试剂盒,该试剂盒的准确率为99.9%。并顺利完成产品定型,获得专利和欧盟CE认证。另外,她还在导师谭蔚泓教授和王雪强教授的指导下设计合成了核酸适体-药物偶联物,探究了连接子依赖的偶联物毒性机理,为核酸适体药物偶联的设计提供依据;系统研究了核酸适体的连接使药物毒性增强的普适性以及毒性增强的原因,为核酸适体药物偶联的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该研究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并获得了两项国家发明专利。

杨秋霞参加中国化学会第34届学术年会

  我们和河南双向奔赴

  作为一名河南人,杨秋霞毕业之后还是想回家乡工作。“我是化学出身的,李蓬教授是研究生命科学的,我对化学与生命科学交叉的方向很感兴趣,想做交叉领域,用化学的知识去研究生命科学领域的基础课题,看是否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

  在朋友介绍下,她了解到李蓬教授组建了天健先进生物医学实验室,主攻代谢性疾病的研究,正好平台可以提供充足的科研条件,郑州大学成了她的第一选择。后来,她入职郑州大学医学科学院、天健先进生物医学实验室(郑州大学)。

  2024年,河南省根据《关于加强和改进优秀青年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措施》等文件精神,启动了首批优秀青年专业技术人才高级职称考核认定工作,鼓励35岁以下科研工作者积极申报。经过学校推荐,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组织专家评审,杨秋霞以过硬的业绩条件顺利通过,成为郑州大学最年轻的正高级职称获得者之一。

  “河南对创新的重视、对人才的渴望,实验室提供的高水平科研平台以及浓厚的创新氛围,吸引我们这样的年轻人来到这里。这是我们和河南的双向奔赴。”杨秋霞说。

  她对李蓬教授和赵同金教授与她们天健实验室年轻老师们开组会的场景印象深刻。身为郑州大学校长,李蓬教授每天公务繁忙,但仍保持着对科研的敏感与执着,定期抽出时间与她们开课题研讨会,对年轻教师的课题进行十分细致的指导,正如李蓬教授所说“做科研要一丝不苟,数据之间要有逻辑性。”

  由学生转变为青年教师,杨秋霞对自己的定位很简单:“我是一个科研工作者,主要工作就是做实验、带学生。”接下来,她打算继续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代谢性疾病的研究中,开发出新技术去探索疾病发生发展机制,为药物开发提供新靶点和新策略。

  杨秋霞和她所指导的硕士研究生

  杨秋霞是郑州大学做好人才引育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学校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引育人才。自主设置优秀人才绿色通道,对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单列标准、单列指标、单独评审;实施学科特聘教授、青年拔尖人才、“求是”科研人员年薪制,增强薪酬政策竞争力;赋予人才学术自主权、团队组建权和管理参与权等。一系列措施见效显著,青年人才创新活力持续迸发。2024年,学校6名博士后入选中国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入选人数并列全国第18位。在第一届、第二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中共斩获3枚金牌,2024年学校被授予集体记大功荣誉。郑州大学高层次创新型青年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创新创业活力不断释放,为学校“双一流”大学建设和河南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现提供了更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你若盛开,花香自来。不必过分焦虑,你尽管努力,机遇与美好终将会来临。”杨秋霞说。对于充满朝气的郑大学子,她希望同学们好好珍惜时光,不断充实自我,从而让自己更有底气和勇气去迎接未来的一切。

  统筹:孙保营

  三审:聂娜

  策划:李艳丽 复审:马文亚

  初审:刘二阳

  文稿:李艳丽 羊琦

  编辑:蒋静文 刘嘉伟

  信息来源:党委宣传部

[ 责编:孙琦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视察空降兵军

  • 【科学报国正当时】走进北工大,探秘大国重器背后的“机械力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团队开发了一种利用人工智能指导葡萄育种的新方法,有望缩短育种周期,加速葡萄品种创新,并为其他多年生作物育种提供方法参考。
2024-11-05 10:22
数据显示,全球物联网连接数持续快速增长,在物联网基础建设、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等方面,中国都“名列前茅”,今年我国物联网连接数有望突破30亿。
2024-11-05 10:21
第二次青藏科考队打破世界纪录,在西藏自治区那曲市双湖县境内的普若岗日冰原钻取了全球中低纬度冰川最长的冰芯,长达324米。
2024-11-05 10:19
科学家走进校园做主题报告的宣讲形式,让现场师生不仅能感悟科学家精神、研习科学家攻坚克难路径,还可获得学术大家面对面的指导。
2024-11-05 10:16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4日在京举行,科学技术普及法修订草案首次提请大会审议。
2024-11-05 10:14
11月4日,总重量约34.6公斤的空间站第七批空间科学实验样品,随神舟十八号飞船顺利返回。斑马鱼培养基、氨基酸、寡肽、产甲烷古菌、极端环境微生物等24种生命实验样品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2024-11-05 04:25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该市已建成超充站670座,并计划今年底前累计建设1000座,这让深圳实现“超充之城”的梦想更近了一步。
2024-11-04 21:21
“微专业”是指高校围绕某个学术领域或核心素养开设的一组核心课程,具有“小而精、跨学科、灵活”等特点,不授予学位,但学生修完后可以获得证书。
2024-11-04 09:57
前三季度海洋经济呈现稳中有进态势。
2024-11-04 09:56
我国首个器官芯片领域的国家标准《皮肤芯片通用技术要求》(GB/T 44831-2024)正式发布。
2024-11-04 09:54
“三峡水库蓄水后,显著改善了三峡库区和长江中游宜昌至武汉段的航道条件,库区干流航道等级由Ⅲ级提高为Ⅰ级。湖北省兴山县古夫镇深渡河村属三峡库区淹没区,2014年前,因为坐落大山深处、交通不便,这里村民追求发展、富裕的步履走得很艰难。
2024-11-04 09:53
11月4日1时24分,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
2024-11-04 09:52
10月31日,“科学家精神百场讲坛——国家卓越工程师进校园”在北京科技大学举行。
2024-11-01 04:20
近日,记者跟随2024年“防震减灾高质量发展进行时”主题采访活动,了解江苏如何啃下海洋地震监测这块难啃的“硬骨头”。
2024-11-01 04:20
为什么而科研?这是每一个科技工作者和科研机构都需要回答的问题。是兴趣,是理想,亦是责任!
2024-11-01 04:20
“天关”卫星(爱因斯坦探针卫星)在轨交付仪式暨成果发布会31日在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举行。
2024-11-01 04:20
大科学装置不仅能帮助人类突破认知极限,在基础科学领域做出重大突破,也能服务社会发展,解决国家重大需求。
2024-11-01 04:20
这项赛事由拼多多、光明食品集团、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共同主办,旨在为植物工厂降本增效和产业化发展集智聚力。
2024-10-31 09:23
这一私域大模型以在轨卫星管理专业知识库为基础,搭建航天器操控平台,通过语音、文本互动,即可完成航天器在轨管理、航天器管理人员培训,助力卫星高效智能管理。
2024-10-31 09:23
比赛中,残疾人选手将操纵义肢手抓取多种物体,但由于残疾人控制义肢的信号源非常有限,确保手指、手腕的可靠运动成为需要攻克的问题。
2024-10-31 09:2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