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肺功能很差的肠癌患者还有手术机会吗?肿瘤侵犯到邻近胰腺或十二指肠,担心手术并发症,出现胰瘘、胆瘘、胃肠吻合口瘘甚至严重腹腔感染怎么办?病灶距离肛缘齿状线3厘米以内的超低位直肠癌患者,是否注定“保肛”无望?
“这听起来确实很棘手,但也不必太悲观。”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主任医师陈劲松教授经常这样安慰前来向他求助的复杂结直肠癌患者及其家人。
“医患同心,相信我们共同努力能创造转机。”他坦言:“面对这些复杂病例的挑战,医院多学科团队齐心协力,依托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和强大的重症监护团队,还有来自患者及其家人的信任和密切配合,使我们更多了些胆量和底气。”
肺功能极差,肠癌患者还有手术机会吗?
多学科稳、快、准巧解难题
“医生,我还有手术机会吗?”54岁的国叔(化名)千里迢迢从河南赶到广州,见到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主任医师陈劲松,他疲倦的双眼带着期望。
他因长期吸烟导致慢性阻塞性肺病,还接受过肺大泡切除术,今年因急性肺感染还曾一度进过ICU。所以,当他确诊直肠癌急需尽快手术根治时,因肺功能实在太差,手术风险太高,当地医院的医生都不敢为他手术。
“我们一起努力,想办法创造机会。”陈劲松详细询问完病史并充分评估了国叔的身体状况后,鼓励国叔及其家人别轻言放弃。
入院后,国叔检查结果出来了——重度混合性肺通气功能障碍、弥散功能(氧气和二氧化碳交换的能力)中度下降。情况确实不妙,为此,陈劲松组织了多场院内多学科讨论,制订了稳、快、准的治疗方案——术前改善肺功能,通过雾化祛痰、氧疗、呼吸功能锻炼、改善营养等措施积极改善患者肺功能,提高手术耐受性,以减少术后气管插管的时间;术中运用腹腔镜微创技术,减少组织损伤;术后充分抗感染止痛,加快肠道功能恢复,同时帮国叔及早下地活动,降低长期卧床带来的肺部感染风险,促进快速恢复。术后第二天,国叔便顺利拔除了气管插管,恢复自主呼吸,两周后康复出院。
出院前,见到医护人员,国叔开心地唱起了歌,中气明显足了。他和家人为广医一院医护人员点赞,还送上卡片表达谢意,感谢他们的精湛技术和暖心护理。
据陈劲松介绍,自2014年起,该院胃肠外科就启动了针对胃肠肿瘤复杂病例的多学科诊疗(MDT)模式,至今已坚持10年,从最初每两周一次,增加到现在每周一次。参与MDT讨论的科室包括肿瘤内科、胃肠外科、病理科、放射科、核医学科以及放疗科,必要时还会邀请肝胆外科、胸外科、泌尿外科等学科的专家参与讨论。
多学科合作的诊疗模式,为需要进行复杂手术或合并有心肺等其他方面严重疾病的胃肠肿瘤患者提供了更安全、更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案。
结肠肝曲癌侵犯十二指肠,手术难度大风险高
医患同心迎难而上不放弃
近70岁的谢阿姨(化名)是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MDT诊疗模式的另一位受益者。去年10月,她在老家做胃肠镜检查,在十二指肠和结肠肝曲两处同时发现了腺癌,因手术难度大、并发症风险高,加上她有冠心病,情况更为复杂。当地医院建议她到上一级医院进一步治疗,于是,她来到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向陈劲松教授求助。
凭借多年的临床经验,陈劲松怀疑谢阿姨查出来的这两处肿瘤并非独立原发,更可能是结肠肝曲癌侵犯十二指肠。随后的全面检查和多学科讨论证实了他的判断。CT检查同时还发现谢阿姨冠状动脉多处狭窄,左前降支狭窄程度高达90%,这进一步增加了手术风险。
面对如此复杂的病情,陈劲松教授团队建议谢阿姨先接受新辅助治疗以期缩小肿瘤。然而,经过四个疗程的治疗,肿瘤并未明显缩小。这种情况下,手术难度大、风险高,如果各个切口吻合不到位,可能出现胰瘘、胃肠吻合口瘘或严重的腹腔感染等并发症。因此,手术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力求精确。
在谢阿姨和家属的信任与支持下,陈劲松和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多学科团队决定迎难而上,积极为她做好术前调理,以良好的状态准备接受手术。
手术当天,陈劲松和团队采用微创术式,在腹腔镜辅助下小心翼翼地剔除了与肿瘤粘连的右肾脂肪囊组织,帮谢阿姨成功保住了右肾。接着又为她实施了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术后对胃肠功能的影响。
术后,谢阿姨一度出现高热、血压低等感染性休克症状。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ICU医护团队的精心治疗下,她终于转危为安,顺利康复。
“回想起来真是不容易,我仿佛在鬼门关前徘徊,是你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出院那天,谢阿姨再三向医护人员致谢。
查出超低位直肠癌无法“保肛”?
创新疗法带来新希望
查出直肠癌,如果肿瘤下缘距离肛缘≤5厘米,就可称为超低位直肠癌。在直肠癌的手术中,超低位直肠癌的治疗向来是个棘手的难题:如果采用传统术式“一刀切”,往往无法“保肛”,需要在腹部做永久性的结肠造口(也叫“人造肛门”),这给患者的生活和心理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其实,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一种新的手术方法——在腹腔镜辅助下的经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aTME)或经括约肌切除术,发挥经“自然通路”微创术式的优势,在切除肿瘤的同时保住肛门,给超低位直肠癌患者带来了希望。
“2009年,我们医院的陈远光教授成功实施了国内首例TaTME手术,并在中国内镜杂志上发表了相关报道。”据陈劲松介绍,这种术式通过自然腔道取出切除物,可大大减少手术创伤,帮助一些超低位直肠癌患者实现“保肛”愿望。
70多岁的孔伯(化名)就是这项技术的获益者。几年前,他因大便习惯改变,到医院检查,发现了直肠恶性肿瘤,且肿瘤距离肛缘仅3厘米左右,位置太低。当地医生告诉他,要完整切除肿瘤,可能无法“保肛”,想到无法摆脱“人造肛门”带来的痛苦,孔伯感到绝望。
入院后,陈劲松和团队采取的创新疗法让孔伯看到了希望——他首先接受术前新辅助放化疗,成功缩小了肿瘤体积,随后接受了腹腔镜辅助下的TaTME微创手术,在完整切除肿瘤的同时,成功保住了肛门。术后,孔伯恢复顺利,一周后便出院了。
陈劲松(前排左一)带领团队协作完成手术
“通过新辅助治疗和TaTME手术,超低位直肠癌的治疗有望不再‘一刀切’。”陈劲松说,这一创新术式尤适合肥胖、骨盆狭小的患者,能更清晰地确定肿瘤位置,避免损伤周围组织结构,“保命”的同时还能提高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翁淑贤 通讯员:梁博、韩文青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翁淑贤 通讯员:李进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林霞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