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文化赋能旅游新思维,广东省写作学会走进“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采风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广东> 要闻 > 正文

文化赋能旅游新思维,广东省写作学会走进“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采风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2024-10-27 00:52

  10月25日,广东省写作学会走进惠州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采风活动,深入探索“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的文化资源、自然景观、民俗风情与人文风貌,促进各方交流合作,共谋文化旅游发展新篇章。活动由广东省写作学会与惠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惠州市环两山乡村酒店产业联合会、惠州市东江书院协办。

  采风团在广东省政府参事室原正厅级巡视员、广东省写作学会顾问彭赟,广东省写作学会会长、暨南大学教授胡伟等人的带领下,深入细致地进行观察与交流,挖掘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的典型经验,为文学创作提供丰富素材与灵感。随后,采风团在南昆山温德姆温泉酒店举行了总结座谈会。

  胡伟介绍说,为了贯彻落实广东省委、省政府打造“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的决策,广东省写作学会组织了本次采风活动。一路上满目青翠,白鹭高飞,稻花飘香。学会会员们提出了打造客家美食文化节,举行青蒿、豆腐、艾灸等文化节,挖掘葛洪、苏轼等文化资源等建议。广东省写作学会要讲好广东故事,助力绿美广东、文化强省的建设。

  广东省写作学会顾问刘付云说,惠州以“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建设为牵引,示范带动全市打造县镇村现代化建设样板,全面推进“百千万工程”取得新进展。惠州坚持以世界眼光、国际标准,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好相关专项规划,分步实施,集中力量把条件成熟的项目先干起来,推进实施一批重大支撑项目,快速形成良好态势,努力实现“一年起好步、三年见成效、十年大变化”。

  广东省政协委员、暨南大学教授谢光辉说:“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的规划,把两山的资源进行了有效整合,体量巨增,将会形成广东文旅的一个崭新的名片。两山地处岭南的中心腹地,又在广州、深圳两大一线城市之间,交通便利,可以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花园,前景可期。

  广东省写作学会副会长、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凌逾说,广东近期重点策划建设“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惠州抢抓重要的历史机遇,正大力打造全新“山水文化花园”。惠州未来在加强环山整体规划、修筑最美乡村公路、重整温泉酒店民宿等硬件基础上,也可重点提升文化软实力,构思新型的跨界创意文化产业:如创办罗浮中药国际传播企业、开发青蒿素治疟诺奖基地、承办客家民俗文化节与世界客属恳亲大会、打造惠州苏轼AI诗文会等等,发掘一系列蕴含创意灵感与文化精髓的策划蓝本。

  广东省写作学会副会长、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王瑛说:“一路走来,惠州山美水灵,文化底蕴深厚,非常合适养心,适合诗词歌赋,适合文化艺术,适合寄托乡愁,适合士人情怀。惠州可以建设成为广东的后花园、中国的后花园,甚至全世界都向往的养生胜地”。

  暨南大学教授周正庆说,采风“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时,感觉到了它的五好:一是“绿”文章做得好。二是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结合得好。比如“客家婆”文化的展览,能够做到对上下二千多年豆腐文化的发展进行提炼概括。三是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交融得好。惠州对于葛洪文化、中医药文化的医脉梳理,对“心学”代表人物湛若水先生的研究也做得好,以东江书院为代表的地方鸿儒作了杰出的贡献。四是AI赋能下政府的统一机制做得好。无论是最美丽公路的构建,还是百千万高质量发展的乡村振兴,都能通过AI赋能,这是政府与年轻一代企业家治理与经营先进理念的体现。五是人好,作为客家人的后代,好客是其很重要的特征,在惠州,人文关怀之情尤其体现得明显。(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雷爱侠)

[ 责编:孙琦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云南盐津: 小竹子做成大产业

  • 三支侵华日军细菌战部队成员信息文件公开展示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研究显示,鸟类、哺乳类甚至龟类的大脑在过去3.2亿年里,经历了一场精彩的大脑神经元演化历程,走出了截然不同但又殊途同归的智慧发展之路。
2025-05-15 10:04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研团队联手中外学者创新研发出储能密度较高的新型纳米复合薄膜储能器件,其储能密度可达215.8焦/立方厘米,刷新介电储能密度国际最高纪录。
2025-05-15 10:03
宇宙的命运与其天体命运息息相关,而其中恒星的最终“寿命”一直是人类探索的重要命题。
2025-05-15 10:02
周天军表示,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全球变暖下区域季风的演变规律,更凸显了古气候研究在气候变化预测中的独特价值。通过开展古今对比研究,丰富的古记录数据所揭示的历史变化事实,将会成为我们有效应对未来的重要参照物。
2025-05-15 10:01
种业振兴行动实施以来,我国农作物长期战略保存种质资源已超过58万份,其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作物遗传基因密码,犹如“天书”亟待破解。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发起、腾讯参与支持的作物种质资源“天书计划”正式启动。
2025-05-15 04:10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为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提出了更高要求。
2025-05-14 17:50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刘岗团队发展了“漂浮策略”和“维度定制”相结合的新策略,如同给二氧化钛穿上了“水上行走鞋”,赋予了材料可漂浮于中性水溶液表面的特性,为塑料转化提供了极具竞争力的替代方案。
2025-05-14 09:44
通过将筛选出的诗词逐一标注,提取时间、地点、诗人身份、情境语义等信息,研究团队逐步建立起一个横跨1400年的“长江江豚诗词数据库”,并确定724首提及长江江豚的作品。
2025-05-14 09:43
在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下,未来全球雪旱发生频率将成倍增加,其中暖雪旱将成为主导类型。
2025-05-14 09:41
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和西南大学的科学家找到了柑橘黄龙病的抗性基因,“柑橘癌症”有了破解方法。
2025-05-14 09:39
除了嫦娥六号带回的月球样品,其拍摄的着陆区高清图像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着陆点的地质细节和土壤来源。在这项研究中,科研人员利用嫦娥六号降落相机序列图像、全景相机近景立体图像等数据,构建了一套高精度的着陆区地形数据集。
2025-05-14 09:36
近日,多奈单抗注射液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开出全国首方,引发广泛关注。
2025-05-13 09:55
这场堪称检验船舶前期设计建造工程的“期中考”,将进一步验证大型邮轮在设计、工艺、生产准备、总装建造等阶段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
2025-05-13 09:28
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我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逐年递增,目前全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为8.67亿吨,可收集量为7.33亿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8.3%。
2025-05-13 09:26
近年来,应急管理部会同相关部门统筹推动全国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发展。
2025-05-13 09:25
东北大学数字钢铁全国重点实验室,是致力于我国钢铁行业“由大到强”的科技“领跑者”。
2025-05-13 09:23
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获悉,5月11日21时27分,长征六号甲(又名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成功将遥感四十号02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5-05-12 10:15
人们常说,人类对火星表面的了解甚至超过对地球海底的认知。研究团队收集了约4.4万次深海潜航的数据,包括载人深潜器、遥控及自主潜水器的作业记录,并据此绘制了一张潜航活动分布图。
2025-05-12 10:12
人工智能(AI)研究人员创建了一个能够自主进行天体生物学研究的系统——AstroAgents,用于研究宇宙生命学科的起源。
2025-05-12 10:10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发展在发挥多方面积极作用的同时,也面临着安全风险等一系列问题。
2025-05-12 10:0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