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亚太人工智能学会与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共建AI技术应用研究院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广东> 要闻 > 正文

亚太人工智能学会与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共建AI技术应用研究院

来源:东方网2024-10-22 23:52

  2024年10月16日,亚太人工智能学会与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共建AI技术应用研究院。该研究院旨在通过开展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研究,不断探索新技术、新算法,提升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的科研水平;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为学生提供更加前沿的知识与技能培训;与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了解企业需求,为企业培养符合需求的人才。AI技术应用研究院揭牌仪式由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袁光华教授主持,亚太人工智能学会执行主席雷渠江教授、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校长刘贻新教授,河源市委宣传部、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市社科联、市科协、河源日报社、河源广播电视台、河源晚报社有关负责人,亚太人工智能学会秘书长景莹莹博士及相关工作人员,河源职业技术学院AI技术应用研究院全体成员以及电信学院师生代表、科研处有关人员共400余人参加了此次签约及揭牌活动。

  亚太人工智能学会将通过学术交流、科研合作、人才培养等多种方式,精准对接服务AI技术应用研究院,并在师资建设、实践基地建立、成果转化等方面加强与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的合作。AI技术应用研究院将结合河源地区的产业特点和学院的实际情况,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当地的制造业、农业等领域,解决实际生产过程中的问题。

  在开幕式的致辞中,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校长刘贻新表示,科技的迅猛发展为教育注入了活力,尤其是AI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AI能提供个性化学习方案,通过模拟真实场景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并辅助教师提高教学效率。同时,AI也带来了挑战,如教师需更新知识和技能,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适应未来就业市场。河源职业技术学院设立AI技术应用研究院,旨在推动科技创新,支持教学实践,并促进校企合作。AI技术应用研究院将致力于AI技术的深入研发,应用到多个领域,并加强组织领导、人才队伍建设和项目管理,以期在AI领域取得突破,为职业教育贡献力量。

  随后,亚太人工智能学会执行主席雷渠江教授代表亚太人工智能学会致辞。雷教授表示学会将积极参与河源职业技术学院AI技术应用研究院的学术交流活动。学会将定期派遣专家到学院进行讲学和学术报告,分享国际前沿的人工智能技术和研究成果;结合实际,共研项目,学会将与河源职业技术学院AI技术应用研究院共同开展一些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科研项目;在人才培养方面,学会将协助学院制定更加完善的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引入国际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材,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人工智能专业人才。

  在揭牌仪式上,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校长刘贻新为AI技术应用研究院名誉院长雷渠江教授、院长叶红卫教授、副院长周永福副教授颁发了证书。河源职业技术学院AI技术应用研究院院长叶红卫表示,该研究院将着力做好以下工作:聚焦于机器视觉、大型应用、深度学习等板块,开展学术交流及项目合作:聚集河源的智慧农业、水经济、食品安全、医疗、教育等领域,将人工智能的理论及应用落地,为当地的产业发展赋能;聚集人才培养,引入并完善智能课程体系,为河源、广东省乃至全国培养更优秀的AI技术专才。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处长廖远兵教授做了总结发言。廖教授认为,借助AI技术应用研究院这个平台可以通过AI+农业、AI+水产业、AI+食品产业、AI电子信息产业等,为河源各领域、各板块产业以及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发展,莫定更好的基础,推动河源高质量发展。

  亚太人工智能学会(Asia-Pacific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ssociation)于2021年在香港注册成立。亚太人工智能学会(AAIA)是由全球1922位院士自愿组成的学术性、非营利性、非政府性组织。亚太人工智能学会(AAIA)的院士来自于麻省理工大学、斯坦福大学、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加州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康奈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卡内基梅隆大学、帝国理工学院、慕尼黑工业大学、多伦多大学、悉尼大学、东京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清华大学等大学,以及来自于微软、谷歌、苹果、高通、英伟达、Facebook、Intel、IBM、三星、华为等全球知名高科技公司的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的世界顶尖科学家。亚太人工智能学会(AAIA)院士包括各国院士(如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法国科学院院士、法国工程院院士、日本工程院院士、韩国科学院院士、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新加坡国家科学院院士等)、国际电子电气工程师学会会士(IEEE Fellow)、国际计算机学会会士(ACM Fellow)、国际人工智能促进会会士(AAAI Fellow)、国际模式识别协会会士(IAPR Fellow)、国际神经网络学会会士(INNS Fellow)等。

  亚太人工智能学会成立于2021年4月,经过三年多的发展,亚太人工智能学会(AAIA)院士数量达到1922位。通过对全球主流人工智能学会官网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与同级别的国际人工智能组织相比,亚太人工智能学会(AAIA)的院士数量和质量已经非常领先。

[ 责编:孙琦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云南盐津: 小竹子做成大产业

  • 三支侵华日军细菌战部队成员信息文件公开展示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研究显示,鸟类、哺乳类甚至龟类的大脑在过去3.2亿年里,经历了一场精彩的大脑神经元演化历程,走出了截然不同但又殊途同归的智慧发展之路。
2025-05-15 10:04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研团队联手中外学者创新研发出储能密度较高的新型纳米复合薄膜储能器件,其储能密度可达215.8焦/立方厘米,刷新介电储能密度国际最高纪录。
2025-05-15 10:03
宇宙的命运与其天体命运息息相关,而其中恒星的最终“寿命”一直是人类探索的重要命题。
2025-05-15 10:02
周天军表示,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全球变暖下区域季风的演变规律,更凸显了古气候研究在气候变化预测中的独特价值。通过开展古今对比研究,丰富的古记录数据所揭示的历史变化事实,将会成为我们有效应对未来的重要参照物。
2025-05-15 10:01
种业振兴行动实施以来,我国农作物长期战略保存种质资源已超过58万份,其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作物遗传基因密码,犹如“天书”亟待破解。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发起、腾讯参与支持的作物种质资源“天书计划”正式启动。
2025-05-15 04:10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为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提出了更高要求。
2025-05-14 17:50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刘岗团队发展了“漂浮策略”和“维度定制”相结合的新策略,如同给二氧化钛穿上了“水上行走鞋”,赋予了材料可漂浮于中性水溶液表面的特性,为塑料转化提供了极具竞争力的替代方案。
2025-05-14 09:44
通过将筛选出的诗词逐一标注,提取时间、地点、诗人身份、情境语义等信息,研究团队逐步建立起一个横跨1400年的“长江江豚诗词数据库”,并确定724首提及长江江豚的作品。
2025-05-14 09:43
在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下,未来全球雪旱发生频率将成倍增加,其中暖雪旱将成为主导类型。
2025-05-14 09:41
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和西南大学的科学家找到了柑橘黄龙病的抗性基因,“柑橘癌症”有了破解方法。
2025-05-14 09:39
除了嫦娥六号带回的月球样品,其拍摄的着陆区高清图像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着陆点的地质细节和土壤来源。在这项研究中,科研人员利用嫦娥六号降落相机序列图像、全景相机近景立体图像等数据,构建了一套高精度的着陆区地形数据集。
2025-05-14 09:36
近日,多奈单抗注射液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开出全国首方,引发广泛关注。
2025-05-13 09:55
这场堪称检验船舶前期设计建造工程的“期中考”,将进一步验证大型邮轮在设计、工艺、生产准备、总装建造等阶段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
2025-05-13 09:28
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我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逐年递增,目前全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为8.67亿吨,可收集量为7.33亿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8.3%。
2025-05-13 09:26
近年来,应急管理部会同相关部门统筹推动全国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发展。
2025-05-13 09:25
东北大学数字钢铁全国重点实验室,是致力于我国钢铁行业“由大到强”的科技“领跑者”。
2025-05-13 09:23
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获悉,5月11日21时27分,长征六号甲(又名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成功将遥感四十号02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5-05-12 10:15
人们常说,人类对火星表面的了解甚至超过对地球海底的认知。研究团队收集了约4.4万次深海潜航的数据,包括载人深潜器、遥控及自主潜水器的作业记录,并据此绘制了一张潜航活动分布图。
2025-05-12 10:12
人工智能(AI)研究人员创建了一个能够自主进行天体生物学研究的系统——AstroAgents,用于研究宇宙生命学科的起源。
2025-05-12 10:10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发展在发挥多方面积极作用的同时,也面临着安全风险等一系列问题。
2025-05-12 10:0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