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越秀山南麓见证珠水汹涌波涛,北京路古道穿梭历史千年。作为广州建城两千年的城市中轴线所在地,千年不变的行政、军事、文化中心,越秀区历史文化遗产丰富、底蕴深厚。
1982年,广州入选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自此,越秀区按照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部署与安排,在广州市名城办的指导下,积极探索以多部门共建共治的工作模式,打造共享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新格局的经验。
(北京路古道)
创新模式:开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干部“夜校”
最近,人民街道办事处综合行政执法队的黄爱民对历史建筑监管有了新考虑。人民街内历史文化资源众多。他认为凡施工区域内涉及历史文化资源的都要履行相应的审批,作为执法人员,要对建设项目进行事中事后监管,确保历史文化资源的安全保护。
而来自越秀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分局政策法规和监督检查科的莫衍在文保工作中也有了新思路,保护历史文化名城要推进活化利用的创新试验,完善容错机制,解除保守陈旧的工作方法。
……
这些新体会、新思路均萌发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干部“夜校”。今年4月,越秀区开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干部“夜校”,精心筹划课程,组织案例推演,让理论与实践相互联系,开展线下研学交流“以案说法”。
(结课仪式时,学员分享学习心得)
开班授课,是为实现对区内历史文化的全域保护,是为建设一支优秀的文保人才队伍,亦是为推动新质生产力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相比从前的定向培训,此次“夜校”招募范更广,其面向全区各部门、各街道的干部开展,实现跨部门、跨专业教授。
培训班邀请了11名省、市专家学者以及区职能部门的讲师授课。课程围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知识框架体系、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法律法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建设监管以及历史文化名城活态保护利用。
除了专业讲师,“夜校”还创新推出“学员为师”。学员从不同的工作岗位上来,他们将自己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困难以及总结出的经验、方法带到课堂上,众人围绕其碰撞出更多奇思妙想,寻找出新的解题方法与思路。
培训内容既重理论,又注重实践。讲师带着学员来到五仙观、林克明旧居、北京路等地,让学员身临其境,学习体验。针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两条保护线,讲师专门将文物本体修缮的程序、保护线内建设工程的程序等编成流程图,具体而直观地向学员们展示,手把手教学。
保护思路:从整体出发,实施全域保护
日前,为期4个月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干部“夜校”已结课。但这仅仅是越秀区开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缩影。
作为全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广州市历史城区面积达到20.4平方公里,越秀区涉及约9.2平方公里,几乎占全市的一半。长期以来,越秀区持续开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其强调全域保护的思路。“不是要把城区建成标本,而是要完整保护城市的历史文脉,让古老的城区在当今社会发挥政治、经济、文化宣教等作用。”越秀区有关负责人说。
越秀区注重规划引领,编制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风貌区、历史建筑等保护规划。目前,在广州市名城办的指导下,越秀区已完成全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风貌区、历史建筑、骑楼街保护规划编制工作,为城市建设管理提供规划遵循。
今年年初,“北京路、传统中轴线(近代)文德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获评2023年度广东省优秀城市规划设计项目一等奖。其保护规划围绕重保护、强管控、活利用三大核心思路。
重保护。越秀区找准历史文化内涵,挖掘三片街区历史文化价值与特色;衔接历史文化资源紫线,遵循街区既有肌理,明确171公顷街区保护范围;逐个梳理保护名录,明晰三片街区保护要素。
强管控。越秀区严格遵循历史文化街区高度控制、建筑管控等要求;按照“红线避让紫线”原则优化道路系统,提出交通优化建议;补足基础保障型公共服务设施短板。
活利用。越秀区分区策划活化业态,差异化导入文商旅产业,唤醒街区内在活力;基于《广州传统中轴线地区保护利用实施方案》,制定传统中轴线地区四大保护利用政策实施细则,推动以用促保。实施细则涉及广州传统中轴线地区的综合更新、消防审批、容积率鼓励、非中心区功能疏解等内容,作为建设实施管理依据,保障历史文化街区良性生长。
保护工作有思路,有规划,成效显著。如今的北京路既保存了千年古道的风韵,也突出了传统广府文化的特色,还增添了丰富多元的时尚元素,俨然成为了广州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行走在北京路上,既不乏时尚街区的体验,也颇具穿梭千年之感。
保护工作:从点到面,由点及面
打开一张越秀区地图,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处28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处23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83处90个、区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7个、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64处……星罗棋布的历史文化资源宛如一颗颗璀璨明珠,散落全区。它们见证壮阔历史,如今又迎来勃勃生机。
(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
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而最好的文物保护,是利用。此前,越秀区率先探索文物建筑社会化运营管理,深挖文物建筑的历史文化内涵,因地制宜,形成多种模式,实现功能属性灵活赋能与空间载体多样改造相结合,让文物建筑焕发新活力。
(文德楼)
政府统筹+专题博物馆模式。越秀区将中国共产党广东区执行委员会旧址建成专题纪念馆,打造成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实现革命文物与文物建筑保护有机结合。
政府托管+企业运营的模式。越秀区将万木草堂、东平大押旧址等文博场馆委托社会力量进行运营管理。万木草堂被打造成康梁文化研究展示交流平台、广府文化活动公益场所,成功入选广州市首批文物活化利用典型案例;东平大押活化利用项目获评“2020年度广东省文物古迹活化利用典型案例”。
政企注资+一体运营模式(即政府与企业共同注入资金,实现设计、修缮、布展、运营一体化)。依托周恩来同志主持的中共两广区委军委旧址的文物特色和历史背景,越秀区通过政策扶持、功能置换等方式,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活化利用,通过设置历史专题展览、历史场景再现、军粮体验区等,将其打造成一个立体化的军事文化综合体验空间,充分满足参观者沉浸式、互动性的需求,该项目成功入选“2022年度广东省文物古迹活化利用典型案例”。
(学生在中共两广区委军委旧址里开展研学活动)
政府支持+社会力量模式。越秀区对逵园等私人物业,积极引导业主引入展览、文创等新型业态,打造成集艺术展览、文化休闲活动和时尚生活体验为一体的公共文化空间。从这栋小洋楼出发,带动了整个新河浦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化利用。
由点及面。当前,越秀区深挖广州“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历史文化价值,以海丝文化主题,紧密民生实际,结合社区微改造项目,计划实施五仙观-怀圣寺-六榕寺历史文化街区、海珠中历史文化街区环境品质提升工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传承,久久为功。在广州市名城办的带领下,越秀区将不断推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形成由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风貌区-骑楼街-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的综合完整系统载体,在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取得积极成效,全力把越秀建设成为“老城市新活力”创新发展示范区。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何钻莹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王燕 通讯员:钟涌、李文博、胡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