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晚造“海水稻”丰收之际,广东海洋大学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华南中心传来喜讯,耐盐碱水稻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的示范推广取得新突破。试验的“海盐1号”在高含盐土壤上种植亩产高达591.99公斤,作物抗盐剂处理组比普通种植组增产40.97%,为缺少淡水情况下开发利用高含盐量土地产生了较好的示范效应。
耐盐碱水稻是指能在盐碱浓度0.3%以上的盐碱地上生长、且单产可达300公斤以上的一类水稻品种。海水稻是特异的耐盐碱水稻,特指生长于华南沿海(尤其广东雷州半岛)海河潮汐带特别生态类型的古老地方稻种。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广东海洋大学耐盐水稻研究团队一直深耕海水稻科研三十多年,不断改良品种和种植技术,实现海水稻亩产从200多斤到1000多斤的提升,并实现产业化发展,使农民每亩增收1500元到2000元。
为服务好广东海洋大学打好科研创新和种植推广攻坚战,广东湛江税务部门制定了海水稻研发和产业发展税费指引,聚焦“税校产学研”多元协作,提前介入主动服务,针对性服务辅导高校产学研一体化、技术成果转化等涉税问题。
谈到海水稻科研实现不断突破,广东海洋大学财务人员陈女士表示:“研发突破离不开科研设备升级换代,这方面国家的税费支持力度很大,我们在关键领域采购了不少国产高端设备,近三年享受到了退税金额640万元,缓解了科研经费压力,很好支持海水稻研发的换挡提速。”
时下晚造海水稻正在收割,广东天弘种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一片繁忙。“现在正是收割加工忙季,我们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抓农时收秋粮。”广东天弘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波介绍。
虽然海水稻产业化已迈出步伐,但是面临种植成本较高、消费者不了解、市场认可不高等问题。企业需要投入较多成本培育市场,目前利润空间有限,如何能在这条路上走得稳走得久,是企业不得不面对的难题。
“我们立志于推广种植海水稻,走通走强海水稻产业化之路。但是作为小微企业我们资金压力大、抗风险能力较弱,多亏国家的税费优惠政策支持,助力公司平稳运转,现在发展得越来越好。”张波介绍,税务部门及时通过大数据技术精准推送、税企交流群、一对一远程辅导等方式,帮助企业读懂政策、享受红利,近3年来累计减免税收共153万余元,盘活了企业发展资金。
截至2022年底,我国的海水稻种植面积已突破100万亩。昔日的盐碱地逐渐变成今日的米粮仓,越来越多的盐碱地变成了金土地。我国在盐碱地上成功种植粮食,吸引了全世界的眼光,海水稻正逐步走出国门迈向世界,向盐碱地较多、且适宜水稻生长的国家输出种植技术和品种。
成立于2018年的广东海稻红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就是海水稻走出国门的首吃螃蟹者。谈到企业第一次走出国门,海稻红科技总经理王世超称:“今年6月份,马来西亚农业部向我们发来邀请函,希望在马来西亚的盐碱地种植海水稻。对这笔业务我们很自豪同时也有担忧,不熟悉境外税收政策就是其中一个问题。”
王世超介绍,当地税务部门为支持企业发展,专门成立了项目服务团队,积极研究当地税收政策,启动面对面服务机制,助力企业成功拿下海外的海水稻合作开发项目,踏实“走出去”的第一步。
湛江市税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全市各级税务机关将靠前服务,聚焦海水稻企业的税费需求,抢抓海水稻产业发展机遇大局,在提升政策落实精准性和税费服务精细性上下功夫、求突破,发挥税务职能,推动海水稻健康养生产业做大做强,为实现海水稻产业发展注入税务动能,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国策,为端牢中国饭碗和助力乡村振兴做贡献。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雷爱侠 通讯员 王强 郑俏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