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税惠红利“浇灌”盐碱地,广东湛江“海水稻”谷飘香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广东> 要闻 > 正文

税惠红利“浇灌”盐碱地,广东湛江“海水稻”谷飘香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2023-11-16 05:29

  晚造“海水稻”丰收之际,广东海洋大学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华南中心传来喜讯,耐盐碱水稻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的示范推广取得新突破。试验的“海盐1号”在高含盐土壤上种植亩产高达591.99公斤,作物抗盐剂处理组比普通种植组增产40.97%,为缺少淡水情况下开发利用高含盐量土地产生了较好的示范效应。

  耐盐碱水稻是指能在盐碱浓度0.3%以上的盐碱地上生长、且单产可达300公斤以上的一类水稻品种。海水稻是特异的耐盐碱水稻,特指生长于华南沿海(尤其广东雷州半岛)海河潮汐带特别生态类型的古老地方稻种。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广东海洋大学耐盐水稻研究团队一直深耕海水稻科研三十多年,不断改良品种和种植技术,实现海水稻亩产从200多斤到1000多斤的提升,并实现产业化发展,使农民每亩增收1500元到2000元。

  为服务好广东海洋大学打好科研创新和种植推广攻坚战,广东湛江税务部门制定了海水稻研发和产业发展税费指引,聚焦“税校产学研”多元协作,提前介入主动服务,针对性服务辅导高校产学研一体化、技术成果转化等涉税问题。

  谈到海水稻科研实现不断突破,广东海洋大学财务人员陈女士表示:“研发突破离不开科研设备升级换代,这方面国家的税费支持力度很大,我们在关键领域采购了不少国产高端设备,近三年享受到了退税金额640万元,缓解了科研经费压力,很好支持海水稻研发的换挡提速。”

  时下晚造海水稻正在收割,广东天弘种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一片繁忙。“现在正是收割加工忙季,我们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抓农时收秋粮。”广东天弘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波介绍。

  虽然海水稻产业化已迈出步伐,但是面临种植成本较高、消费者不了解、市场认可不高等问题。企业需要投入较多成本培育市场,目前利润空间有限,如何能在这条路上走得稳走得久,是企业不得不面对的难题。

  “我们立志于推广种植海水稻,走通走强海水稻产业化之路。但是作为小微企业我们资金压力大、抗风险能力较弱,多亏国家的税费优惠政策支持,助力公司平稳运转,现在发展得越来越好。”张波介绍,税务部门及时通过大数据技术精准推送、税企交流群、一对一远程辅导等方式,帮助企业读懂政策、享受红利,近3年来累计减免税收共153万余元,盘活了企业发展资金。

  截至2022年底,我国的海水稻种植面积已突破100万亩。昔日的盐碱地逐渐变成今日的米粮仓,越来越多的盐碱地变成了金土地。我国在盐碱地上成功种植粮食,吸引了全世界的眼光,海水稻正逐步走出国门迈向世界,向盐碱地较多、且适宜水稻生长的国家输出种植技术和品种。

  成立于2018年的广东海稻红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就是海水稻走出国门的首吃螃蟹者。谈到企业第一次走出国门,海稻红科技总经理王世超称:“今年6月份,马来西亚农业部向我们发来邀请函,希望在马来西亚的盐碱地种植海水稻。对这笔业务我们很自豪同时也有担忧,不熟悉境外税收政策就是其中一个问题。”

  王世超介绍,当地税务部门为支持企业发展,专门成立了项目服务团队,积极研究当地税收政策,启动面对面服务机制,助力企业成功拿下海外的海水稻合作开发项目,踏实“走出去”的第一步。

  湛江市税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全市各级税务机关将靠前服务,聚焦海水稻企业的税费需求,抢抓海水稻产业发展机遇大局,在提升政策落实精准性和税费服务精细性上下功夫、求突破,发挥税务职能,推动海水稻健康养生产业做大做强,为实现海水稻产业发展注入税务动能,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国策,为端牢中国饭碗和助力乡村振兴做贡献。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雷爱侠 通讯员 王强 郑俏莹)

[ 责编:张倩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宁夏乡村移风易俗纪实

  • 钱江观潮正当时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主题为“气候变化与农食系统转型”
2024-09-20 13:00
从1994年北斗系统工程立项至今的30年间,几代北斗人栉风沐雨、接续奋斗,坚持自主创新、分步建设、渐进发展,走出一条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有源到无源、从区域到全球的中国特色卫星导航系统建设道路,为更好服务全球、造福人类贡献了中国智慧和力量。
2024-09-20 10:13
金秋九月,丰收的喜悦洋溢在田间地头。无人机、无人驾驶、云计算等“技术活儿”正在神州大地上描绘着一幅绚丽多彩的“现代耕耘图”,让大国粮仓更丰盈。
2024-09-20 10:09
9月1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新中国75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四。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2024-09-20 10:06
多模态地理科学大模型“坤元19日正式发布,这是全球首个多模态地理科学大模型,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联合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等单位共同研发。
2024-09-20 10:05
卡塔尔威尔康奈尔医学院科学家通过分析391名志愿者的血液、尿液和唾液样本中的数千种分子,绘制出人体及其复杂生理过程的分子图。
2024-09-19 09:43
(记者付丽丽)世界气象组织(WMO)近日发布的最新通报显示,今年9月至11月出现拉尼娜现象的概率为55%,而今年10月至明年2月出现拉尼娜现象的可能性会增加至60%,厄尔尼诺现象在此期间再次发展的概率微乎其微。
2024-09-19 09:43
在中国加入国际原子能机构40周年之际,我国决定面向世界各国开放12个核科研设施和实验平台。
2024-09-19 09:35
我国目前海拔最高的人工影响天气观测平台——中昆仑山顶人工影响天气云水资源综合观测系统平台日前已完成验收,正式投入使用。
2024-09-19 03:35
日前,清华大学戴琼海团队在《细胞》上发表最新工作成果,宣布新一代介观活体显微仪器RUSH3D系统的问世。
2024-09-19 03:35
中央宣传部日前追授杨士莪同志“时代楷模”称号,集中宣传了他的先进事迹。 “时代楷模”发布仪式上,宣读了《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追授杨士莪同志“时代楷模”称号的决定》,播放了反映他先进事迹的短片。
2024-09-20 10:07
将为我国下一代星地海量数据传输体系规划和我国新一代卫星地面站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2024-09-18 18:36
9月上中旬,本报派出多路记者参与“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宣传“雪域高原焕新貌”调研采访活动,记录下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的西藏实践。
2024-09-18 03:15
“水库总库容22.49亿立方米,相当于360个西湖。”站在160多米高的大坝上,中核集团新华发电新疆叶河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孟涛一脸自豪。
2024-09-18 02:55
记者从中国气象局获悉:中国气象局能源气象重点开放实验室已于近日正式启动。实验室依托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三家单位组建,并设有学术委员会。
2024-09-18 09:59
眼下,在红河哈尼梯田元阳核心区的阿者科村,梯田即将迎来收割,不时能听到村民们在家里磨镰刀的声音。梯田红米、稻田鱼、鸭蛋等当地绿色特优产品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高,产业的发展让世界遗产品牌惠及当地群众。
2024-09-18 09:54
一项新研究称,海洋鱼类的灭绝风险远高于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初步估计,从2.5%增加到12.7%。法国蒙彼利埃海洋生物多样性、开发和保护部门研究人员称,IUCN撰写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覆盖了超15万个物种,指导全球各地保护最受威胁的物种。
2024-09-18 09:52
记者17日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了解到,该台恒星物理研究团组和天文技术实验室近期基于机器学习,合作开发了快速计算恒星—行星系统潮汐演化的方法。
2024-09-18 09:34
在知识产权保护的基础上,发展中部地区地理标志特色产业,对于促进当地乡村全面振兴,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2024-09-14 09:43
据《全国科技小院发展报告(2024)》显示,自2009年第一个科技小院成立以来,科技小院数量快速增长、参与主体愈加丰富,目前全国已建成1800多个科技小院,157个研究生培养单位参与其中,参与专家达2700余名、入驻研究生1万余名。科技小院发展模式日益成熟,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组织力量。
2024-09-14 09:4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