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视频】粤派评论⑧ | 七位大咖聚谈《广东文学通史》:鉴古知今,展现气韵生动的广东文学风貌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广东> 要闻 > 正文

【视频】粤派评论⑧ | 七位大咖聚谈《广东文学通史》:鉴古知今,展现气韵生动的广东文学风貌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2023-06-11 11:09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磊 陈晓楠

  6月9日,以“走进广东文学通史,展望湾区文学未来”为主题的“粤派评论”文化沙龙在羊城创意产业园金羊网演播厅举办,七位专家学者由《广东文学通史》的出版热议广东文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5卷约240万字的《广东文学通史》近日正式出版。

  参与沙龙活动的专家学者有:广东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张培忠, 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彭玉平,作家、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郭小东,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陈剑晖,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申霞艳,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希,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谭运长。

  此次活动由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广东省作家协会联合主办。

【视频】粤派评论⑧ | 七位大咖聚谈《广东文学通史》:鉴古知今,展现气韵生动的广东文学风貌

活动现场 吴小攀 摄

  广东文学“苦尽甘来”的发展历程

  申霞艳:编撰《广东文学通史》的缘起是什么?

  张培忠:今年是广东省作协成立70周年,应该有一部通史来呈现广东文学的成就。编撰这部通史是学术的需要、事业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另外,广东文学馆正在建设,这是新时代标志性的文化工程,我们必须为文学馆的展陈提供理论支撑。应该说,文学通史的编撰是天时地利人和多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这部通史的体例规模很庞大,分为古代卷、近代卷、现代卷、当代卷(上)、当代卷(下),共5卷,约240万字。全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做到有新的史料的发现、新的观念的阐释、新的体系的建构,努力成为一部集大成、标志性的有信息含量、有思想容量、有情感力量的通史力作。

  申霞艳:在梳理广东文学史料的过程中,有哪些新的发现和难题?

  彭玉平:我既是全书的执行主编之一,也负责古代卷的编撰。2200多年的广东文学通史,大概有2000年在我负责的这本书里面,所以时间跨度特别长,这是第一个难点。

  第二个难点,古代卷到了最后,广东从一个文学欠发达的地区,慢慢地接受其他地域文学的影响,到慢慢形成自己独具一格的文化,到最后反而影响到其他区域的文化,这个变化在古代这一卷都要有所体现。

  所以这一卷面临的挑战非常多,如果把遇到的难题再具体化一点,那么我们可以看出在明代之前,广东文学基本上是处于接受外来文学的影响的一个过程。像唐代的韩愈、刘禹锡,宋代的苏轼、杨万里都到过广东,他们去了别的地方可能是锦上添花,但是他们来了广东,对当地文化来说那是雪中送炭。

  所以处理这种本土文化跟外来文化的关系,也是挺费心思的一件事情。在编古代卷的过程中,我们编撰组也逐渐提炼出了一些规律,比如在明代之前,广东文学对外来文学的“受容”是一个主要的特征;到了明代,本地文化对外来文化可以说是一种“包容”的状态。明代以后,这种文化合流就如水乳交融般,达到“兼容”的境界。所以,广东文化从受容、包容到兼容,这在古代卷体现得非常明显。

  到了明末清初,广东文化完完全全是以本土的作家为主了,外来的作家不再占有主角的位置。广东本土的文学跟外地文学的交流一直在继续,但这个时候的广东本土文学呈现出比较大的优势。到了近代,这种优势对于广东之外的江南、中原甚至北方一带,就产生了一种反向的作用。

  所以广东文学的发展过程,如果用一个文学性的语言来概括,就叫“苦尽甘来”。尤其到了近代,广东文学是中国走在最前面的文学,是醒悟得最早的文学,也是对于传统文学革新来得最猛烈的文学,从而也影响到国内其他地区。

  陈希:我负责主编现代卷,具体是1915年到1949年这30多年的广东文学发展历史。我们这一段有几个特点,第一是它涉及中西交融贯通的问题,对象比较复杂。全国的现代文学都是这样一个背景,但广东又有自己的特色:广东的新文学发生得比较晚,和全国相比的话,它要晚三四年时间。原因之一是广东的旧体诗词旧文学,以及戏曲乐曲等俗文学的根基比较深厚,也有很广泛的基础。和北方不一样,广东文学不存在新旧对立、雅俗断裂的态势,而是一种新旧交融、雅俗互动的态势。

  在写作的两年时间里,发现了很多新的材料,比如说作家许地山,我们考证他是广东揭阳籍的作家,小学、中学时代在广东,很多作品也是以广东为背景。他对粤讴做了研究,还创作了粤剧。这样一些新的史料发现,都写进了这部《广东文学通史》里。

  陈剑晖:我负责主编的是第五卷,分为新时期的广东文学(1977-1991)、世纪之交的广东文学(1992-2012)、新时代的广东文学(2012-2022)。新时期文学的主题,主要是反思“文革”、反映改革开放;世纪之交文学风气又有一变,这个时候广东文学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新都市文学得到比较大的发展,打工文学在全国影响很大;新时代文学,广东出现了葛亮、蔡东、陈继明这样一批代表性的作家,新一代作家在逐渐成长起来。理论上也有很大的开拓,从粤派批评到湾区批评,有大量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文章和著作来支撑。

  既要有地方特色,又要有超越地方性的思维

  申霞艳:在整部通史的编撰过程中,有哪些作家和作品是最激动人心的?

  彭玉平:古代卷中,如果讲到本土文学,张九龄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张九龄的诗文主要是应制诗,应制诗其实不大好写,但张九龄完成得很好。另外,苏轼、刘禹锡、韩愈,这些都是一流的文学家,这些名家在来广东之前或者离开广东之后,虽然也有创作,但他们在广东留下的作品可能是一生当中最刻骨铭心的。比如,苏轼晚年在海南被赦免了,从海南渡过琼州海峡的时候,他写了一首诗,诗中有这么两句:“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广东给他的影响可能是革命性的。

  所以我们说对于外来文化,很多犯了错误的被贬谪来了广东,但是广东给了他们最大的温暖,给了他们最好的创作的空间,也给了他们提升自己人格境界和文学境界的大好机会。

  陈希:我负责的现代卷涉及的作家大概有160多位,其中有4位作家是列专章来论述的。一是象征主义先驱李金发,二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双向哥伦布”梁宗岱,三是开启新的战争美学叙事的丘东平,四是“粤味小说”创作代表黄谷柳。他们都是广东文学的骄傲。

  陈剑晖:当代两卷入选作家有几方面的考量,一是经典性,一是独特性,再一个是地方性。列专章的作家包括欧阳山、秦牧、陈残云、陈国凯、章以武、刘斯奋、邓一光等人。像秦牧的散文,的确是在南方的文学地理和文学精神的熏陶中写出来的,他的作品特别讲究辩证法,而且当时他的《艺海拾贝》首印就四五十万册,然后一版再版累计印数差不多70多万册,那是很了不起的一个数字。又如地方特色的作家代表章以武,主要评论他的《雅马哈鱼档》所体现出来的南方市民精神和市民生活的多元性。

  申霞艳:通过文学史的梳理,对于广东文学乃至湾区文学的发展有怎样的观察和期待?

  郭小东:广东文学的未来于我而言是一个很难预测的命题。但我注意到近十年来广东文学呈现出两个倾向:一是写一种很平淡的市井生活,然后从这种生活里去想象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活方式,用自然主义的方式把两者勾连起来。比如吴君的《同乐街》,魏微的《烟霞里》,葛亮的《燕食记》。

  另一个倾向就是以祠堂为中心写家族的小说,这个源头应该和欧阳山、陈残云等人的创作有关联。欧阳山的《三家巷》实际上就是一部家族小说,现在郑钟海的三卷本长篇小说《潮汕烟雨》、厚圃创作的《拖神》,还有陈继明的《平安批》,这些作品也都是以祠堂或庙会这种广东民俗的元素构筑长篇小说。

  胡适曾经说过,家族史就是文明史的一个切口,写出了家族史的变迁,实际上就是写出旧文明和新文明的冲突,同时也是新文明的一种建树。

  谭运长:我认为从文学性的层面而言,是没有地方性的。比如萧殷,他是广东河源人,但曾经在北京工作,后来又回到广东作协,他是属于哪里的?从评论的角度来讲,作家创作的作品,素材和语言都可以是地方的,但他要通过创作实现的目标方向不一定是地方性的。广东先贤屈大均也曾说过:“不出乎广东之内,而有以见夫广东之外。”所以我们要有超越地方性的思维,突破地方史志的观念,揭示文学的基本规律。

  彭玉平:《广东文学通史》主要是对既往的和当下的文学进行总结,梳理历史,更重要的是探索文学发生、发展的规律,我觉得它的第一个价值就在这里。第二个就是鉴古知今,粤港澳大湾区是世界级的湾区,世界级的湾区不仅仅要有世界级的金融业、制造业,也要有世界级的文学。

  我们编撰广东文学通史,就知道在这片土地上曾经生发了怎样的文学,那么这些文学哪些在新的时代还能继续发挥作用?哪些可能是作为一种历史的遗存让我们来追忆?所以,这套《广东文学通史》,确确实实对于推进湾区未来文学的建设,它的力量应该是比较大的。

  有足够的耐心和韧劲,迎来广东文学新高峰

  陈希:文学史就是一个功劳簿,重要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我们要把它记录下来;第二,它也是一个质检单,文学作品写得怎么样,在文学史上我们要进行价值判断;第三,它是精神的启示录,就像刚才讲到的梁宗岱,他身上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对于大湾区的人文建设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现在有人提倡“新南方写作”,其实早在20世纪40年代广东已出现华南作家群,《广东文学通史》就突出论述他们的崛起,包括他们的叙事话语、题材、审美风格等。如他们的战争叙事跟北方作家不同,具有很强的抒情性,他们不写高大上的英雄形象,而是写平凡的人,写市井生活,转向人物内心去探究战争的影响,对战争的挖掘是非常深刻的。在抗战后期,广东有重要的四部叙事长诗,在文学史上是被“遗忘”的,《广东文学通史》就把这些作品发掘出来,进行阐发。

  陈剑晖:我们在通史的第五卷专门列了一节:从粤派批评到湾区批评。粤派批评现在在全国已经有一定的影响力了,现在我们编《广东文学通史》,回过头来看,发现我们批评的视野、格局都还有待提高。

  未来湾区批评怎么做,这个问题我也没有很成熟的思考,总体来说要抓住几点:

  第一,要以大湾区文学作为平台,眼光更加开阔一些,视野更加大一些。我们的批评要有一种现代性的品格,跟时代同频共振,扎根于具体的作家、作品和生活。

  第二,要把重点放在构建中国的叙事体系和广东的叙事体系,这方面有很多的材料可供选择和评判。

  第三,广东文学批评要融进文学批评的共同体,不能满足于闭门造车,研究眼前这一点小东西,要把批评的眼光放到全国,甚至放到世界,放到整个学术前沿来思考一些问题。

  张培忠:广东要立足本土,要面向世界,这是广东作协和广东文学应该有的格局和视野。我们要立足于广东现代化的建设,推出更多的精品力作。特别是面向大湾区,为广大的读者提供高品质的文化供给。这都是接下来广东作协和广东作家今后的使命和任务。

  第一,要持续不断地打造精品力作。整合资源,着重实施“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组织创作“新版《人世间》”,浓墨重彩书写广东创业故事。

  第二,文学创作、文学研究和文学服务都要久久为功,打造文学粤军,尤其要重视对青年作家和青年批评家的培养。

  第三,要优化文学生产、文学创作以及文学向周边延伸的体制、机制。从原创抓起,然后改编影视作品,通过文学创作来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实现真正的文学振兴和文化繁荣,让广东文学从高原迈向高峰。

  彭玉平:我在编《广东文学通史》古代卷的时候,深深地感受到广东或者岭南这个区域的人们特别有胸怀、有耐心,他们愿意一点一点地积累。所以古代的广东文学一直到明代或者明代之前,都处于一种日积月累,不断量变的状态,然后到了明代就发生了质变,这说明广东文学有足够的耐心和韧劲,才迎来了明清广东文学的一个高峰。

  在新的时代,广东文学当然要继续发扬这样的一种精神。文学被很多人看作是不及物的,其实一时代的文学对一时代的政治,对一时代的社会和文化的建设所产生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所以我们既要有使命感和责任感,又要有一定的紧迫感,对于湾区的文学要有强大的参与性,要有强大的建设性,也要有强大的责任感。要有更高的站位,更高的文化视野,更高的学术胸襟,才能把湾区的文学创作、文学研究,包括一些理论的建设,推进到一个新的水平。

  郭小东:《广东文学通史》的出版对广东作家,特别是广东的外来作家特别重要,对作家和读者来说它是一份文学告知书。作为一个作家,他应该具备一种地域文化和地域文学的修养。通史中关于一个时代转折时期,尤其是对这些时期文学变动、文学思潮、不同文学时期的比较及冲突的阐述和评价,可能会使文学创作得到某种启发。

  陈希:广东文学的现代性,不是一个均衡的、同质化的过程,而是一个差异性的、充满了个性的活动。广东的现代文学就明显体现出它特有的发展路径、叙事话语和审美风格,这是我感受最深的一点。第二,现代性文学不仅仅体现在语言和形式等外在的因素,更为重要的是其内在本质的东西,所以在现代卷做了一个新的尝试,把一切具有现代性的文学作品都纳入其中,比如旧体诗词、戏曲、俗文学等,因为这些旧文学以旧含新,在新时代被激活了,也显示出它的现代性。如此一来,我们把现代性整合在一起,展现出气韵生动、元气淋漓、很有个性的广东文学风貌。

  谭运长:文学有地方性,但是文学性没有地方性。期待未来的湾区文学能够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领中国文学风气之先。

  总策划:杜传贵 林海利

  总统筹:孙爱群 胡泉 陈桥生

  统筹执行:邓琼 吴小攀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 责编:李昱莹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年来,国产科幻影视剧《流浪地球2》和《三体》火热“出圈”,获得全球关注。
2024-04-30 03:05
酚醛树脂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种人工合成塑料,自诞生以来已经历了一个世纪。
2024-04-30 03:05
近日,云南农业大学盛军、田洋教授课题组突破核桃油抗氧化难题,研发出替代植脂末的核桃植物基奶粉,并实现成果转化和应用,相关研究成果在国际期刊《食品工程学报》发表。
2024-04-30 03:05
有一个名字,总是让人心生自豪——广袤大地纵横驰骋,“流动的中国”以最直观的方式,将“中国速度”呈现给世界。
2024-04-30 03:05
在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人工智能主题日”活动现场,多项人工智能领域前沿技术、数据要素、生态培育、产教融合、场景应用、监管治理等多方面成果精彩亮相,百余位人工智能领域专家围绕大模型、具身智能、可信AI等国内外前沿热点话题展开讨论。
2024-04-30 03:05
光明日报教育周刊近期推出的《科学教育提质正当时》系列报道,从师资培养、课程设置、资源建设等多方面,对如何更好进行中小学科学教育展开了持续讨论,并提出了一系列推动科学教育发展的有效建议,在科学界、科学教育界引发热议。
2024-04-30 03:30
“中国共有独角兽企业369家。《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2024年)》由中关村独角兽企业发展联盟联合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长城战略咨询、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共同发布。
2024-04-29 10:09
截至目前,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已完成全部既定任务,将于4月30日乘坐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返回东风着陆场。
2024-04-29 10:07
2024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以创新为核心,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模式创新,提升生产力整体水平,推动航空产业加快发展。
2024-04-29 10:06
以前,铸钛大炉坩埚容易损坏,需要每月更换一次,公司每年需要投入不少资金购买新坩埚。我和设备专家一起夜以继日地攻关,终于编制出了一套新的铸钛炉熔炼操作法,提高了坩埚使用率,每年可节约坩埚费用50万元左右。
2024-04-29 10:05
2024成都世园会开幕以来,邛崃分会场龙门山生物多样性博览园迎来游客参观热。 借着成都世园会的契机,成都梳理整合龙门山生物多样性资源,规划建设了占地1172亩的龙门山生物多样性博览园,无边界地呈现龙门山生物多样性。
2024-04-29 10:04
令张治国兴奋的是,武王墩一号墓椁室盖板上已发现和采集墨书文字100多句、近千字,是典型的楚系文字。“对于南方潮湿环境下考古出土的丝绸保护而言,从饱水到干燥的过程,可以说是生死攸关。
2024-04-28 10:23
对此,《指导意见》明确了依法合规管理数据资产、明晰数据资产权责关系、完善数据资产相关标准、加强数据资产使用管理、稳妥推动数据资产开发利用等12方面主要任务。该负责人表示,为加强数字资产管理,《指导意见》突出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确保安全与合规利用相结合。
2024-04-28 10:19
为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我国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国家战略,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强顶层设计。
2024-04-28 10:17
复旦大学邯郸校区的一个小院里,藏着一件“镇院神器”——上海电子束离子阱装置。
2024-04-28 10:04
4月19日,元阳县沙拉托乡松树寨村的村民在哈尼梯田开展春耕播种。(张艳 摄)  在元阳县沙拉托乡的哈尼梯田缓冲区,当地举行“开秧门”活动,村民们在田间地头祈福,他们载歌载舞,迎接春耕的到来。
2024-04-28 10:03
研究人员表示,马岭河小苦荬的发现,表明兴义世界地质公园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值得开展进一步系统性的调查研究。
2024-04-28 09:59
从1999年起,有着“神箭”称号的长二F火箭全程参与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每一步。它用100%的成功率,为航天员搭建出一条安全“天梯”。
2024-04-26 09:33
近期,人工智能(AI)+机器人赛道广受关注。尤翔宇表示,梳理人形机器人产业技术发展脉络,主要有底层硬件、运动控制和具身智能3条路线。优必选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公司将聚焦人形机器人的三大应用场景,包括工业制造、商用服务和家庭陪伴。
2024-04-26 09:4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