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研制“专属配方”,助力广州车陂南隧道“滴水不漏”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广东> 要闻 > 正文

研制“专属配方”,助力广州车陂南隧道“滴水不漏”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2023-03-26 23:20

  作为城市内河沉管隧道的最新代表作,广州市车陂南隧道由中交第四航务工程有限公司(简称中交四航局)历时5年建成,并于2023年春节前正式通车,向广州人民献上了一份“春节大礼”。通车以来,车陂南隧道车水马龙、川流不息,真正成为了沟通海珠区与天河区、连接广州国际金融城与琶洲数字经济创新试验区的战略发展通道。

  车陂南隧道是国内内河第一个实现零渗漏的沉管隧道,对混凝土品质有着十分严苛的要求,中交四航局建设团队也在项目伊始,便定下隧道使用寿命百年的奋斗目标。为解决混凝土质量管控的核心技术难题,来自中交四航研究院,有着创造港珠澳大桥混凝土沉管“滴水不漏”奇迹、起到保障大桥120年寿命关键作用的建材所团队立刻投入到技术攻关当中。

  “造就滴水不漏沉管,关键在于解决混凝土控裂难题”。混凝土技术团队主要负责人于方说道。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于方勇挑重担,带领技术团队从混凝土配合比上展开试验,历经426天,经过上百次的对比试验,精心研制出车陂南隧道的抗裂混凝土“专属”配方——低发热低收缩高抗裂的混凝土配合比。“这一套配合比经过了一年四季的检验,可满足不同情况下的沉管混凝土浇筑,达到了沉管预制质量要求,不仅保障了沉管隧道使用寿命100年的耐久性要求,还弥补了国内缺少适用于沉管预制的商品混凝土配合比的缺陷。”于方介绍道。

  此外,沉管管段在浮运时,为了保持稳定,必须保证管段处于合适的干舷高度,而其中的关键在于严格控制混凝土容重偏差在±20kg/m3以内。技术团队基于混凝土原材料紧密堆积理论和混凝土含气量控制原理,经过精心设计、反复调整混凝土配方,实现了混凝土容重偏差在±10kg/m3以内的更高目标,确保了混凝土容重的精准控制,保证了沉管的干舷高度在117mm~234mm,且稳定在167mm左右,实现了沉管干舷高度的精准控制。

  在混凝土的浇筑过程中,项目建设团队联合技术团队还积极引入信息技术,助力实现沉管智能化浇筑。通过利用云技术和数据库等技术,将沉管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升温、降温和应变监测等过程的监测数据保存到云端,实现了数据的实时查询、分析、预警和智能化控制等功能。“该技术实现了混凝土实时监测数据的‘一键查看’,有力保障了沉管混凝土的顺利浇筑和沉管混凝土的裂缝控制。”于方介绍道。

  “车陂南隧道项目是国内继港珠澳大桥沉管后的又一次重大突破。实现了国内全断面节段式沉管和全断面整体式沉管控裂的双成功。体现了中交四航研究院科研成果支撑工程应用、工程应用助推科研发展的定位”,中交四航研究院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中交四航研究院将继续传承‘港珠澳大桥精神’和‘车陂南隧道精神’,为铸就‘智造强国’贡献力量。”(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雷爱侠 通讯员肖明葵 高松 曾令凯)

[ 责编:曾震宇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多种活动迎接世界环境日

  • 印度列车脱轨相撞事故现场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日,中国防伪行业协会发布“防伪溯源保护品牌十大优秀案例”。数字技术,已在防伪行业深度运用。
2023-06-05 09:22
6月4日清晨,万众期待中,一顶红白相间的大伞如约绽放,守护着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稳稳着陆,“圆梦乘组”在完成6个月的飞行后平安“回家”。
2023-06-05 04:05
现代科技发展使人类交往实践日渐复杂,也使主体活动后果的深远性愈益凸现。
2023-06-05 05:50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2023-06-05 04:15
提起元宇宙,大家最直观的感知,或许还是一个只能在视觉上模拟真实世界的VR眼镜。但让人没想到的是,古老的东方手工技艺“折纸”,率先实现了从虚拟到真实的关键突破。
2023-06-05 04:05
4日上午,中国空间站第四批空间科学实验样品随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返回地面,在东风着陆场交付由中科院牵头负责的空间应用系统。
2023-06-05 04:05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6月4日6时33分,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航天员费俊龙、邓清明、张陆全部安全返回、健康出舱,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3-06-05 04:05
5月31日,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携手弧光量子等合作伙伴发布新一代量子计算云平台,接入“祖冲之号”同款176比特超导量子计算机。
2023-06-02 10:36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回望新中国成立以来70多年的历史,全力发展科技、支持经济建设、捍卫国家安全的主线始终贯穿其中。
2023-06-02 10:34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遵循其自身发展规律,经过量变积累才能实现质的飞跃。核心技术的突破更是如此,必须要有十年磨一剑的坚守,长年累月的耕耘,才能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果。
2023-06-02 10:33
研究团队发现,这些小恒星周围三分之二的行星可能会因为主恒星的潮汐力导致其上“寸草不生”,但剩余三分之一的行星可能位于宜居带内。
2023-06-02 09:23
据介绍,长江干线北斗地基增强服务系统还将加密现有气象站观测网,进一步增强长江气象监测的分辨率。
2023-06-02 09:17
进一步提高我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规范化水平,科技部近日印发了《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2023-06-02 09:16
农业农村部近日印发紧急通知,要求相关省份科学应对“烂场雨”天气,抢时抓好小麦抢收和烘干晾晒。对小麦繁种田,要登记品种、面积、农户,确保种子质量安全,坚决防止不合格种子流入市场,给秋播小麦生产造成安全隐患。
2023-06-01 10:34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新时代中国儿童应该是有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懂感恩、懂友善,敢创新、敢奋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儿童。希望同学们立志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而读书,不负家长期望,不负党和人民期待
2023-06-01 10:16
202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31日启动,本次增选名额共79名。其中,数学物理学部13名,化学部12名,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4名,地学部12名,信息技术科学部9名,技术科学部13名,特别推荐领域6名。
2023-06-01 10:15
航天科技集团八院805所设计研制的对接机构,为航天员进入空间站搭建了一条安全可靠的“太空廊桥”。
2023-06-01 09:52
2023年3月13日12时02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荷鲁斯2号遥感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新华社发(中科院供图)  遥感卫星在生态环境治理、基本农田保护、森林防火抢险、地震救灾等方面“大显身手”。
2023-06-01 09:50
题:透视科普“网红”现象:教授、院士纷纷“破圈”,吸引百万粉丝……科普“网红”李永乐表示,应进一步健全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切实增强科普工作者的职业荣誉感,激励更多青年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普事业。
2023-05-31 16:34
这是中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首艘载人飞船的交会对接任务,也是空间站三舱在“T”字构型下实施的首次径向交会对接任务。相较于神舟十三号、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实施的径向交会对接任务,此次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交会对接有着不一样的难度——
2023-05-31 10:4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