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战疫影像日志|封控21天,我们和城中村里的居民聊了聊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广东 > 正文

战疫影像日志|封控21天,我们和城中村里的居民聊了聊

来源:南方+2022-11-21 21:13

战疫影像日志|封控21天,我们和城中村里的居民聊了聊

点击图片 查看视频

  自10月28日以来,广州海珠区龙潭片区管控区,已连续封了21天。这里位于广州本轮疫情的“震中”,目前区域内仍有超4万居民。近两日,南方日报、南方 +记者进入风险区走访并记录他们的疫下生活。我们看到,他们在顾好自己的同时向他人伸出援手,他们在严峻的防疫形势下自我鼓励并安慰他人,他们在冷静与坚持中期待解封后的日子。

战疫影像日志|封控21天,我们和城中村里的居民聊了聊

  李大哥,58岁,四川达川人:

  第一次用手机建了个微信群

战疫影像日志|封控21天,我们和城中村里的居民聊了聊

  初遇时,李大哥以为我们是来测核酸的“大白”。“我听见楼下喇叭通知测核酸,就下来看看是不是到我们巷了。”住在龙潭村中约11巷的李大哥,每天都要盯着核酸检测时间,怕误了整栋人的事。“因为我住2楼,房东就把通知大家测核酸的任务交给我了,必须保证整栋楼19个人每天都做核酸。”他摆了摆手说。

  为此,今年58岁的李大哥第一次用手机建了个微信群,名字叫“十一巷1号核酸消息群”,他把房东和租户都拉了进群,自己成了群主。“你看,有时候是10点,有时候是12点,有时候是下午通知他们。”李大哥拿起手机道,原本完全不认识的邻居,因为这个群也逐渐熟络起来。“大家都隔离在家,聊聊天也能打发时间。”从物资发放到管控时间,从WiFi密码到方言交谈,群里的信息五花八门。谁家物资不够了叫房东帮忙买买、老裁缝教大家剪裁更省料也是常有的事。

  这20天,除去当了回临时“楼长”,李大哥其余时间很单调。他住的房间不到10平米,一张床占据了几乎三分之二的空间,加上一个小厨房和卫生间,剩下的地方堆满了生活物资。“手机玩多了对眼睛不好,也不能下楼,每天就是在家睡觉,腰都睡疼了。”但他总是说:“打发时间嘛,没办法。”

  不仅要打发时间,有时候还要挤点时间。今年3月,李大哥来到广州做零工,妻子住在康乐村,儿子在离他一河之隔的东约。因为疫情,原本每天都能见面的一家三口只能各自居家。每天测完核酸,李大哥总是会挤点时间看看对面儿子家的情况。“看到了,心里才踏实。”谈及妻儿,他眼眶有些许湿润,“我总是跟他们说,只要坚持等待,不添乱,迟早会过去的。”李大哥心里想的是:等疫情过去,再工作一段时间,一家人就能回老家过年了。

  刘先生,40岁,湖北仙桃人:

  自己努力顶一顶

战疫影像日志|封控21天,我们和城中村里的居民聊了聊

  这是刘先生第二次居家隔离,上一次是在两年多前的湖北老家。

  “当时是住在老家,地里种了菜,物资也不用愁。”这一次,身处城中村出租屋的他,活动范围更小了,生活物资也遭遇了紧张状态。“蔬菜食品还是够的,缺的主要是牙膏、纸巾、食用油。”目前,刘先生所居住的小网格里没有物资供应点,以前是去隔壁网格小超市里买,现在靠专人送上门。

  物资之外,刘先生更担心的是自家生意。他和妻子在广州从事布匹加工生意已有十多年,现在家里的4台机器全部停工了20多天。“本来我们下半年生意也不太好,加之疫情影响,现在即使有货既寄不出去,也没有客户会要。”他无奈地说。

  这段时间,许多居家隔离的租户选择返乡。但刘先生的想法却不尽相同:“家里上有老下有小,两个小孩都还在读书,平时的开销很大。如果现在回家,相当于今年白白浪费了两个月,一年到头也就赚不了多少钱。”平日里,刘先生和家人都是报喜不报忧,在他看来,现在回家会让家人更担心,又增添烦恼。

  “谁又真的不愿回家呢?房子又大、吃的又好,还有家人。”刘先生坦言,往常夫妻俩一年到头除去开支能剩下三五万元带回家,今年可能就比较困难了,“但为了给家人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自己努力顶一顶,希望疫情早点结束。”他说。

  黄丽琴,43岁,福建沙县人:

  不断供的沙县小吃老板娘

战疫影像日志|封控21天,我们和城中村里的居民聊了聊

  临近中午,是黄丽琴一天最忙碌的时候。“老板娘,菜收到了,很新鲜”“老板娘,还有鸡肉吗,能不能加一单”……周边居民的信息不断涌来,她一边翻着笔记本查看下单信息做好记号,一边拿着手机确认顾客已收货后才领取他们的转账。

  黄丽琴在龙潭村经营着一家“沙县小吃”,至今已有整整十年。“我就是沙县人,来广州后就一直扎根在龙潭开店。”疫情期间,店铺不能提供餐饮服务,在村委的协助下,就依托专门的供应商成为了村里的小型供应点。“基本上是前一天接受大家预定,第二天货到了后就直接打包好,贴好订单信息,然后交给志愿者送货上门。”黄丽琴介绍说。

  虽然店铺没有往日的繁忙,但黄丽琴仍然保持早起的习惯。她每天六点起来,等到运送进来的物资后,便按订单分拣整理,然后对店铺进行消杀清理。在她看来,虽说不是很忙,但细节很多,尤其是防疫措施要做到位。“有时候还有一些居民会来临时下单,也需要应对准备。” 黄丽琴算了一笔账,这些日子,每天的蔬菜肉类进货额在1000元左右,平均能供应20单。

  “店里的顾客基本上是朋友或者老乡介绍,大家互相帮助,能够买得到菜、吃得上饭,度过眼下的难关。”这也是黄丽琴这么多年生活在广州的原因:“这里人情味足,大家来自五湖四海,却像是一个大家庭。”

  胡容、刘武刚,湖北仙桃人:

  解封后想在广州继续做生意

战疫影像日志|封控21天,我们和城中村里的居民聊了聊

  胡容和刘武刚是一对夫妻,两人在广州打拼了10多年,现在龙潭村有一个50平米的小作坊,做着布料裁片生意。刘武刚介绍,制衣生意很看行情,生意不好的时候只能挣几千块钱,多的时候有两三万元,但每个月房租都是固定要交3000多元。

  封控期间,除了做核酸外,夫妻俩喜欢在自家跳跳操、跑跑步。刘武刚说,吃完饭要运动才行,不然每天都坐着,腰也疼。“像我们这样的家庭,一天不干活都不行。”一旁的胡容接过话茬说,家中有两个小孩,老家还有两位老人,每天的开销很大。特别是这个月,花钱的地方还很多,要买合作医疗、社保、学费。”她说。

  对于他们而言,经历了起初的慌乱后,目前的生活物资都能满足日常需求。“主要是不工作心里就不踏实。”胡容扳着手指说,如果只租了一间小房子在工厂里打零工,肯定选择回老家了。但现在每个月房租压力很大,还是只能想办法继续做生意,赚点钱回家。

  每天,夫妻俩都会和孩子通电话。虽然小时候眼睛受过伤,视力受到影响,但今年高考考了500多分,顺利上了大学。说到这,夫妻俩露出了笑容:“孩子还是很争气的,也常关心我们要注意防护,为了他们也要继续扛着。”

  谢翼强,广东梅州人,43岁:

  顺手的平常小事,帮大家点亮生活的“灯”

战疫影像日志|封控21天,我们和城中村里的居民聊了聊

  “我教你怎么弄,你听着。”晚上9点,谢翼强的店铺仍开着门,他正在电话里指导居民检查灯泡短路问题。这是谢翼强开在村头的五金水电维修店,目前已有25年,平时主要是给村内的制衣厂安装照明灯,一年收入有10万元。疫情期间,他也会处理村里的水电应急,“在防疫允许的情况下,如果村民家里断水断电,我就会去帮忙维修。如果只是一个灯不亮,我就在电话里教他们临时想想办法。”

  在龙潭片区疫情十分吃劲的时候,核酸检测和应急帐篷需要大量临时照明灯。其中,大部分的灯都是谢翼强帮忙安装。有时候网格指挥部经常跳闸,他也是主动前去维修。“其实就是件平常的小事,不算是志愿者,只是坚守岗位而已。”对此,谢翼强笑了笑说,“抗疫要大家共同努力,靠一个人是完不成的。”

  疫情发生后,谢翼强把妻子和孩子送回了家,独自一人守着店铺。用他的话说:“现在压力大,每天一睁开眼就有好几百的开支。”不过,他也坦言,目前生活物资也够,刚开始有点混乱的情况已经好转,现在就安心等待解封。

  “家里许多亲戚都有打电话来问情况。我都是说,该吃吃该喝喝,不出去添乱就行了。”谢翼强说。

  【摄影】张梓望

  【文字】周甫琦

  【剪辑】许舒智

  【海报】谭唯 潘洁

  【校对】刘珺

  【审核】曾强

[ 责编:董大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举行

  • 电影《731》拍摄历程特展在哈尔滨举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萍、研究员曹湖军、副研究员张炜进团队在氢负离子导体开发及应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25-09-18 09:52
工业遗址与科幻主题联动,带来现实与想象交错的奇妙感受;科技手段还原知名IP场景,让游客沉浸到小说里的名场面;利用独特地质地貌,打造“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来一场新鲜、有趣的科幻游,成为不少人出游的选择之一。如何做好科幻与文旅深度融合,丰富旅游供给?各地因地制宜进行了探索。
2025-09-18 09:50
记者17日从中国石化新闻办获悉,部署在四川省资阳页岩气田的2口评价井测试产量均超百万立方米,其中资页2-501HF井试获日产气140.7万立方米,刷新我国页岩气测试产量最高纪录。
2025-09-18 09:44
当今中国,科学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作为人才培养的根基与路径,科学教育的潜力将变成参与国际竞争、争取国际话语权的实力。
2025-09-18 09:43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牵头承担的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遥操作系统测试平台通过专家组测试与验收。
2025-09-18 09:40
“科创游”是一种将科技与旅游相结合的新型旅游形式,不仅展示科技企业的生产过程和产品,还注重科技教育的普及和科技创新的体验
2025-09-17 10:23
此次大会将讨论通过“人与生物圈计划”及其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杭州战略行动计划,明确未来十年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行动方案
2025-09-17 10:21
人造地球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空间探测器要“上天”进入预定轨道,运载火箭少不了。在“火箭家族”展台,长征一号至五号运载火箭模型笔直而立。
2025-09-17 10:20
在化学生物学研究中,有一种强大的“分子地图绘制技术”——邻近标记技术。在癌症免疫治疗中,免疫细胞需要足够强和足够多的“信号”才能发起攻击,但癌细胞表面的天然信号往往非常稀疏。
2025-09-17 10:18
当前,秋粮陆续进入成熟期。各地抓住最后的窗口期,落实落细各项增产措施,全力以赴抓好秋粮生产,确保秋粮丰产丰收。
2025-09-17 09:32
人工智能的浪潮正在席卷从科技到教育,乃至全社会的各个角落,中国教育界正在积极推动学习和应用人工智能,以便乘势站在时代前列。今年6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提出,人工智能和批判性思维结合形成DNA式的“双螺旋结构”,将有力推动创新。
2025-09-16 09:14
15日,在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主论坛上,《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版正式发布。落实《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1.0版于2024年9月发布,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2025-09-16 09:13
光明日报北京9月15日电 记者陈晨从农业农村部获悉,2025畜禽种业发展论坛14日在北京市平谷区举行。论坛发布了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濒危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成效、主要畜种分子身份证构建和遗传评估优秀种公畜等重大成果,举办了畜禽种业振兴成果展,26家单位现场推介新技术、新设备、新成果,72家单位进行专场展示。
2025-09-16 09:13
数智技术以及数智互联技术将推进青年间社会化协同与知识共享,可精准连接青年学习者,并形成跨地域的学习社群与项目协作组。总而言之,数智技术能够为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创造良好条件,能够充分激发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的动力,能够更好地帮助青年群体全面发展。
2025-09-16 09:12
作者:王 珩、程松泉,分别系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博士生  当前,全球教育正经历一场由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唯有坚守育人初心,在伦理框架内审慎推进技术应用,才能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引领教育发展的引擎,而非解构教育本质的飓风。
2025-09-16 09:11
在合成生物学和气候变化应对领域有巨大潜力。
2025-09-16 09:11
走进展区,多款新潮文创让人爱不释手;戴上设备,苏轼笔下的诗词世界任人遨游;指尖轻点,三千年前的青铜器“触手可及”……一系列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旅服务专题亮相,漫步其中,处处感受到科技与创意奔涌、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无限活力。
2025-09-15 09:54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一批品类丰富、兼具趣味与文化内涵的文创精品成为展会现场的“人气王”,引爆观展热潮。
2025-09-15 09:54
最大网络基础设施的建成有助于我国突破关键技术的“卡脖子”困境,形成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优势,建立起数字经济产业的第二创新生态。 (作者:戎 珂,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所长、长聘教授;田晓轩,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2025-09-15 09:53
今年暑期,工厂游火爆出圈。参观名额秒空、门票收入可观、社交平台相关笔记有10多万条,工厂游俨然成了文旅界新宠。 工厂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实现了工业与文旅的跨界融合,也为文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增长点。
2025-09-15 09:5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