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全力打造5小时卒中救治时间圈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广东> 要闻 > 正文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全力打造5小时卒中救治时间圈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2022-09-27 08:51

  9月23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三院)举行卒中中心联盟会议暨多学科协作会议。记者从会上获悉,为促进卒中病人治疗的规范化,提高对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疾病的救治能力,中山三院在原有卒中绿色通道的基础上对本院卒中中心进行了系统架构建设,联合广东近60家医疗单位,牵头成立了卒中中心联盟,全力打造广东省范围内5小时卒中救治时间圈,最大限度挽救患者生命、减轻患者痛苦,为降低卒中病死率、致残率贡献力量。

  脑卒中(俗称“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通常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即脑梗死)和出血性脑卒中(即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两大类。脑卒中是我国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头号杀手”,可导致肢体瘫痪、言语障碍、吞咽障碍、吞咽困难、认知障碍、精神抑郁等症状,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以及经济负担重的特点。

  据介绍,在2017年2月公布的中国卒中疾病负担的横断面调查研究显示:据2012-2013年的统计数据,年龄标准化的患病率、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1114.8/100000人、246.8/100000人年和114.8/100000人年。卒中发病和患病病例中,缺血性卒中占69.6%和77.8%。据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中国目前约有1800万脑卒中患者,每年新发脑卒中180万人,每年死于中风的患者约达150万。随着生活方式发生的巨变,心脑血管疾病迅猛攀升,其中脑血管病已经超过肿瘤和冠心病,在全国死亡、致残疾病中名列第一位,目前,发病率仍以接近每年9%的速度上升。中国卒中的负担仍非常重。

  中山三院神经内科首席专家胡学强教授表示,“静脉溶栓治疗和血管内取栓治疗是有效恢复血管再通的方法,是否能实现,到院时间则是最重要的因素。”从首先发现病人异常症状或病人最后一次正常开始计算时间:( 1)起病3小时、4.5小时、6小时内符合条件的患者均可考虑静脉溶栓治疗,但“时间就是大脑”,要争取尽早接受溶栓治疗;( 2)起病6小时、6-16小时、16-24小时内符合条件的患者可以考虑血管取栓治疗,尽管时间较静脉溶栓时间延长,但不要延误到院时间,早治疗早获益,能在6小时内治疗的,不要拖延到16~24小时;( 3)即使发现时起病时间已超过6小时(静脉溶栓时间窗)或24小时(血管取栓时间窗),仍强烈建议病人以最快速度到医院完成治疗及评估。因此,越早到达医院,越早接受治疗,拯救越多的脑细胞,是脑卒中早期治疗的重点。

  中山三院神经内科主任陆正齐教授表示,脑卒中的防治工作强调二级预防的重要性。医生在治疗本次卒中的同时,就对下一次卒中的复发进行有效的干预。如果这些措施预防得好,大量的病人可以少发病,即使发病也不会那么严重和凶险。我们国家很多病人往往是吃了一段时间药以后,各种原因自行停药断药现象普遍,依从性比较低。作为一个医生,除了本身要救治病人以外,更大的任务还是对广大群众健康的科普宣教,让他们做好预防,按医嘱治疗。擅自停药,或者是乱求医、乱服药,特别是相信电视的广告和不正确宣传,都是不可取的。作为医疗改革的重要内容,国家卫健委在全国推广双向转诊制、社区医院“首诊制”,鼓励“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手术在医院,术后护理在社区”。对于脑卒中来说,需要“急救在医院,康复到社区”,这样才方便病人去做长期、规范的康复训练。

  正因如此,卒中联盟应运而生。卒中联盟可通过加强各单位内的沟通协作,在完善脑卒中综合诊疗管理模式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卒中联盟还可实现多种卒中防治管理模式:包括构建脑卒中全程管理服务模式:院前急救、院内治疗、院外康复、基层健康管理;建立脑卒中防治体系:高危疾病防治、急性期住院诊疗、恢复期康复指导、稳定期健康教育及痊愈后跟踪随访等;双向转诊、上下联动、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的脑卒中分级诊疗模式。(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吴春燕)

[ 责编: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山东畅通煤炭运输保供应

  • 老街故事·抚州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17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当前经济形势和有关政策。“我国新型低空飞行器呈现蓬勃发展态势,特别是信息通信、北斗导航、高精导航等新技术广泛应用,一些企业的自动驾驶技术也不断进步。
2024-04-18 10:17
2022年底,清华环境研究院携手苏州嗨森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基于无人机的挥发性有机物精准溯源技术。”  截至目前,清华环境研究院已经取得了600多项知识产权,通过技术作价入股方式转化了30多项清华大学专利,形成了25支研发团队、51家孵化公司。
2024-04-18 10:16
2023年,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全球范围爆火,引发了人工智能领域新一轮的科技竞赛。“大模型为通用机器人提供强大的能力,人工智能可以将运算、感知、认知、决策、创造等各类智能集成应用在机器人平台上。
2024-04-18 10:14
“总体来看,今年论坛聚焦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新材料等科技前沿领域,以及碳达峰碳中和、医疗健康、清洁能源等民生科技领域。“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突出成效体现为‘六个创新跃升’和‘五个全球前列’。
2024-04-18 10:11
新能源目前主要指光伏发电、风力发电以及二次能源如氢能等。风和光都是自然资源,取之不竭,用之不尽。
2024-04-18 10:10
广西中医药研究院中药资源团队在开展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和广西第一次林草种质资源普查中,发现石山油桐、美脉假糙苏、线叶度量草、广西割舌树、洞生香草、广西肺筋草6种高等植物新物种。
2024-04-17 09:10
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4%,这一最新调查数据意味着什么?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何重要意义?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0%~30%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相比,我国公民科学素质仍有不小差距,未来提升公民科学素质,还有哪些挑战?
2024-04-17 09:39
从国家知识产权局获悉,《2023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近日发布。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达39.6%,较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连续五年稳步提高。
2024-04-17 09:38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良好生态环境是美好生活的基础、人民共同的期盼。
2024-04-17 09:38
中国科协16日发布第十三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结果显示,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4%,比2022年的12.93%提高了1.21个百分点,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呈现提速增长趋势。
2024-04-17 09:37
施工人员在做桥梁前移施工准备。呼兰河上,桥墩破冰器分外醒目;庆安制梁场的智能化保温棚内,一榀榀桥梁在蒸汽中凝固成型;哈伊高铁全线建成通车后,将不断满足广大群众的出行需求,为加快建设我国向北开放新高地贡献力量。
2024-04-17 09:49
近日,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王树涛、副研究员时连鑫团队研发出新一代针对黏性渗出液,如糖尿病足渗出液的单向导液伤口敷料。该研究为高黏性渗出液引起的伤口愈合困难问题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在医用敷料、渗液管理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2024-04-17 09:40
作为一种新兴的林业信息化科技创新手段,智慧林业需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指导与管理。回顾智慧林业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智能化革新已经成为现代林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2024-04-16 10:1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同时强调“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从内涵及本质要求来看,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
2024-04-16 10:14
在15日举行的2024春季核能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上,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廷克介绍,截至目前,我国商运核电机组共55台,总装机容量5703万千瓦,仅次于美国、法国,位居全球第三;在建及已核准核电机组38台,总装机容量4480万千瓦。
2024-04-16 09:50
最近几年,每隔一段时间,在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的张冲就会发一个朋友圈。出于对新发现的严谨,团队决定与突变印记领域资深学者、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教授Steven G. Rozen联系,进一步扩大合作。
2024-04-16 09:50
这是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我国深海探测将以“梦想”号为重要平台,构建深海地质地球物理探测和钻探技术装备体系,为人类认识、保护、开发海洋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24-04-16 09:47
创造一个超大深冷“冰箱”,提供20K(开尔文,20K即零下253摄氏度)以下甚至2K(零下271摄氏度)的超低温环境,并保证百瓦级到万瓦级连续稳定工作——大型低温制冷装备凭借这一能力,被称作“超级低温工厂”。
2024-04-15 14:25
本工作中,研究团队在前期光热电探测器相关工作的基础上,在具有长波红外吸收能力的柔性聚酰亚胺衬底上构建了碲基热电异质结薄膜,制备出可集成、柔性、可穿戴长波红外光热电探测器。
2024-04-15 09:31
4月13日至14日,第十三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颁奖典礼暨2023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年会在苏州举行,展示了我国人工智能的发展前沿。
2024-04-15 10:2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