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粤港澳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基本形成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广东> 要闻 > 正文

粤港澳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基本形成

来源:深圳特区报2022-07-25 11:36

  南沙港旁,南沙港铁路建成通车后,从满载40个集装箱进口木材的首趟海铁联运班列驶向大湾区重要木材市场江门,到开出“海南自贸港—南沙港—西南地区”粮油海铁联运专列……一个覆盖湾区、辐射内陆、联通全球的综合物流网络体系正在成为现实。

  鸟瞰南粤大地,纵横交错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蜿蜒连绵,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正加速互联互通,综合立体交通网络越织越密,粤港澳三地往来更加快捷,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基本形成。

  从北往南看,黄埔大桥、南沙大桥、广深港高铁、虎门大桥、港珠澳大桥,已建成的4条公路跨江通道以及1条铁路通道次第排开,与在建的佛莞城际铁路、狮子洋通道、深江铁路、深中通道等架起大湾区的“横向走廊”;与此同时,大湾区铁路运营里程近2500公里,“轨道上的大湾区”加快形成;白云机场三期、深圳机场三跑道、香港机场扩建等项目加快建设,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雏形初显,大湾区机场旅客吞吐能力超过2亿人次、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超过8000万标箱。

  除了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机制“软对接”建设也正加速,并促进经济社会全面深度融合。作为在广州工作的内地首批港澳籍公职人员,澳门青年刘延鑫告诉记者,以前回澳门主要在南沙港搭船,等未来南沙至珠海(中山)城际铁路通车后,他可以直接从南沙出发,回家更方便。目前,广东携手港澳大力推进城际客运公交化运营,推广“一票式”联程和“一卡通”服务,逐步实现一张车票、快速换乘的湾区轨道“一小时生活圈”。

  “大湾区交通的融合,将有助于优化珠江西岸的产业结构和人才结构,促进东西两岸协同发展,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进一步走深走实。”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执行会长彭澎表示。受益于大湾区越织越密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的粤港澳大湾区正加快朝世界级城市群目标发展,铸就着可期的大未来。

  蓝图已经徐徐铺展,各处建设热火朝天,辛勤的劳动者们正用汗水把宏伟蓝图变成“施工图”,逐一列出“计划表”,世界级城市群正在伶仃洋畔崛起。

  按照规划,2022年底湾区内实现以香港-深圳、广州-佛山、澳门-珠海为核心的1小时交通圈,湾区至粤东西北各市陆路2小时通达,至周边省会城市陆路3小时通达,与全球主要城市12小时通达。到2035年,广东将全面建成发达的快速骨干网、完善的普通干线网、广泛的通达基础网,综合运输通道,枢纽体系更加高效可靠,运输服务更加优质便捷,统筹融合和高质量发展跃上新水平,“12312”出行交通圈和“123”快货物流圈(“12312”现代交通体系:以香港深圳、广州佛山、澳门珠海为核心的1小时交通圈,珠三角地区与粤东粤西粤北地区2小时通达,与国内及东南亚主要城市3小时通达,与全球主要城市12小时左右通达;“123”快货物流圈:国内1天送达,东南亚主要城市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全面实现,基本建成交通强省。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综合运输服务水平、交通体系高质量发展等方面位居全国前列,粤港澳大湾区综合交通发展水平进入全球先进行列。

  广东省交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邓小华表示,粤港澳大湾区五大战略定位之一,就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将进一步挺起湾区发展“脊梁”。他介绍说,目前大湾区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4500公里,快速交通网络基本形成,有力促进了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互联互通。但广深、中江、粤赣、虎门大桥、南沙大桥等多个路段交通量已趋于饱和或超饱和。接下来,广东省交通集团将加快对车流较大路段改扩建,提升通行能力,同时借助智慧公路和数字公路,构建支撑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高速公路营运服务体系。(记者严俊伟)

[ 责编:张悦鑫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假期旅游热 祖国山河美

  • 建设巅峰气象观测网络 揭示极高海拔区气候变化特征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近年来,科技创新能力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将科技创新视为未来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纷纷加快布局、加大投入,以抢占未来技术制高点。
2023-10-02 09:06
10月1日中午,杭州亚运会赛程过半。中国队金牌达到114枚,以218枚奖牌的总数,牢牢占据亚运会奖牌榜第一名的位置。
2023-10-01 15:19
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27日乘“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返回上海,标志着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任务圆满完成。
2023-09-28 10:10
气候变化是当代人类面临的最为紧迫和复杂的全球性危机和挑战之一。尤其是自工业革命以来,在人类活动的主要影响下,世界正经历着以全球变暖为显著特征的气候变化
2023-09-28 10:55
从探索星辰大海,到聚焦国家需要,如今,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成长为科技创新的有生力量。怀揣科技报国理想,太原理工大学学生王煜尘成为中国极地科考史上在站时间最长的大学生。
2023-09-28 10:50
在淳安界首体育中心场地自行车女子团体竞速赛现场,中国队选手鲍珊菊、苑丽颖和郭裕芳意气风发,头戴“哪吒”头盔,脚踩“风火轮”,在“碗”状的环形赛道上飞速旋转,以打破亚运会纪录的成绩夺得冠军。
2023-09-28 10:49
27日,在哈伊高铁铁力至伊春段伊春西站施工现场,重达556吨的站房屋面球形网架结构顺利顶升到位,标志着由中铁建设集团承建的我国最北高铁站——伊春西站正式封顶。至此,哈伊高铁铁力至伊春段全线站房施工将全面转入站房屋面和装饰装修阶段。
2023-09-28 10:48
46秒376!9月26日,杭州亚运会淳安赛区迎来了新的纪录!
2023-09-28 10:15
农业农村部26日召开全国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现场观摩暨秋冬种工作部署会。
2023-09-28 10:12
圆环阵太阳射电成像望远镜通过工艺测试,正式建成。
2023-09-28 10:07
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2023-09-28 10:03
随后,越来越多的探测结果为月球“南极”撞击坑底部永久阴影区内存在“水冰”提供了有力证据。
2023-09-27 10:11
在位于浙江杭州萧山区的杭州亚运会赛事总指挥部,一块综合智慧大屏正实时更新反映场馆状况的各类数据。
2023-09-27 10:08
作为一种旨在收集、保存、解释和利用个人和社区在过去事件中的经历、记忆、观点与情感的研究方法与学科领域,通过积极倾听地球居民的声音,口述史成为理解和探讨个人和社区如何经历、解释、传播与应对气候变化的有力工具。
2023-09-28 10:27
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研究团队用一个模拟温湿度模式的气候模型预测,整个未来超大陆将会超过哺乳动物热应激极限。
2023-09-27 10:06
城市的生物多样性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三个由大到小的层面。
2023-09-27 10:02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在量子密钥分发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2023-09-27 09:46
日前,山东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李传友教授团队在国际植物学领域顶尖期刊《自然-植物》在线发表论文。该团队成功克隆出番茄的FS8.1基因,阐明了FS8.1基因调控果形建成的细胞学基础和转录调控网络,
2023-09-26 05:10
地球正朝着平均温度上升的方向急速前进。一个气候模型显示,2023年,地球温度有55%的可能性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5℃。
2023-09-26 09:52
“不断尝试、不断试错,才可能有不经意间的发现。”这是陈辉的科研态度。看似“笨拙”的执着,却帮助他走得更远。
2023-09-26 09:5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