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近日,“校企地”结合国家乡村振兴和碳中和两大战略,共推共建的“碳中和新乡村”项目让业界眼前一亮。该项目首先在广东茂名市进行“打板”,中国华能集团计划撬动总金额高达400亿元新能源项目投资于此,可以想见,茂名市将率先走出“现代农业大市+重化产业大市”的绿色低碳循环的可持续发展之路。首先提出“碳中和新乡村”并联动多方资源促成落地茂名的华南理工大学乡村振兴与发展研究院,成为媒体关注焦点。
华南理工大学乡村振兴与发展研究院院长叶红及其带领的研究团队,15年来,踏遍了广东省及全国多个省市的乡野大地,深入偏远地区的贫困乡村,成为多个地方政府和村的发展建设顾问。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叶红和她的研究团队对乡村有着深刻的认识,近年来,与各地政府、高校智库、公益组织、运营企业等展开了长期深度的合作,共谋共建乡村全产业链集成服务运营平台,取得了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学术及社会影响力,为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
立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起点,华南理工大学组建多学科跨专业的科研团队,重点围绕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组织开展相关领域的科技创新研究和专业服务实践,构建“乡村全产业链协同创新”的“校企地”合作新模式。
其中,华南理工大学乡村振兴与发展研究院聚焦乡村新能源一体化,经过将近一年时间对广东各地乡村建设情况的公益调查,于2021年2月在全国首次提出“碳中和新乡村”,与中国华能等大型企业合作,积极探索“农房改造型光伏阳光亭”等一系列新能源技术与产品的研发实践,结合广东省正在大力推进的农房风貌整治等乡村建设工作,创新了农房风貌提升手法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方式,为乡村风貌“穿衣戴帽”工程赋予更具实用性、生态化、可推广复制的新模式。农房屋顶不占用土地资源且存量巨大,是乡村分布式光伏产业建设的可利用资源,光伏组件发电带来长效收益,为乡村提供闲置资源转化为生态资产提供新思路,将推动乡村绿色能源保障和城乡能源经济转型,实现乡村集体增收,满足农村居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推动两大国家战略的高度整合。“全广东省有2000多万存量农房,提供了巨大的产权明晰的屋顶空间,是乡村分布式光伏最好的载体。假如分布式光伏能推广到20万户农房屋顶上,一年发电量就有20亿度,每年碳减排量达200万吨!”叶红认为,企业和资本以科学的模式走进乡村、让乡村的生态资源变成生态资产、让政府的费用化投入变成资本化投入,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2021年是乡村振兴元年,叶红及其团队正协同大型央企、民企开展乡村振兴及科技创新服务,进一步构建起“大教育扶贫”+“乡村全产业链协同创新”的新格局。华南理工大学乡村振兴与发展研究院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与各地政府、科研机构、社会力量以及工商资本等主体高效开展更多层次、更多领域的科研实践与业务合作,共同推动乡村全产业链的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打造乡村振兴领域具有推广价值的“校企地”合作“广东模式”。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雷爱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