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移植继续探索劈离肝移植技术难题,挽救两位成人多囊肝患者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广东> 要闻 > 正文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移植继续探索劈离肝移植技术难题,挽救两位成人多囊肝患者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2024-04-16 09:48

  曾女士是一位多囊肝患者,已饱受疾病折磨十数年之久,腹部肿胀如球,身体其他部位却骨瘦如柴。今年2月,本已羸弱不堪的曾女士还出现消化道出血,一度生命垂危,虽然经过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三院”)肝移植科的全力抢救脱离危险,但她的病情已很难让她再作长时间的等待,只有及时等候到肝源,才可能获得新生。

  邓女士同样是多囊肝患者,与曾女士不同,她的肾脏也存在多囊性改变,并已出现肾功能衰竭、尿毒症,需要靠血液透析维持生命,经过数月的等待,还未能匹配到合适的肝源和肾源,邓女士的肝功能也逐步恶化,腹腔日渐胀大,身体状况和生活质量急剧下降。两位女士均肚大如球,仿若怀胎10月,行动不便,痛苦不堪。

D:微信资料WeChat Fileswxid_dp96bheaxo0a41FileStorageTempd3e98538141f81303109fa42b15b7d8.png

  临近3月末,一位大爱捐献者为这两位多囊肝患者带来了生的希望,然而,常规的肝移植手术,一位捐献者的供肝仅能给一位受者使用。面对这两位病情危重的患者,在我国著名肝移植专家陈规划教授的指挥下,中山三院副院长杨扬教授、器官移植中心主任易述红教授决定采用团队已熟练掌握并开展的劈离式肝移植技术,将这例供肝劈分为左右两个半肝,分别移植给曾女士和邓女士,同时还为邓女士进行肾脏移植手术。

  3月末的一个清晨,易述红教授就开始带领团队进行供肝的在体劈离手术。由于左右半肝都需要移植给成人受者,供肝劈离手术容不得半点差池,每一条管道、每一寸肝实质都需要尽全力保留。而两位受者的手术也在杨扬教授的带领下有条不紊的进行着。为尽可能缩短供肝冷缺血时间,肝移植、麻醉、护理、重症监护等多学科团队密切配合,供肝劈离及获取、受者麻醉、病肝切除、供肝植入等多环节、多步骤同步进行。

  两位受者都是多囊肝患者,病肝切除难度大,正常成人肝脏重量通常在1.5公斤左右,而这两位受者的肝脏都接近10公斤,经过近十小时的奋战,左半肝和右半肝供肝分别顺利植入邓女士和曾女士的体内,手术宣告成功。目前,两位受者术后恢复都很顺利,有望近日出院。

  劈离式肝移植是将一个供肝劈分为两个功能完备的肝段,分别移植给不同受者的技术,目前国内能够开展劈离式肝移植的移植中心寥寥无几,而能够将劈离式肝移植手术作为常规技术开展的中心则更少。

  劈离式肝移植能够有效扩展供肝池,缓解目前供肝短缺的状态,多数情况下,劈离式肝移植是将供肝劈分为左肝外叶和右三叶,分别移植给一位儿童受者和一位成人受者。

  此次2位女士的手术则是将供肝劈分为左右半肝并分别移植给两位成人受者,两位受者又都是患病多年的多囊肝患者,病肝巨大,挤压腹腔内其他器官和大血管,对病肝切除造成极大困难。患者自身又因病痛的折磨,全身情况和营养状态非常差,骨瘦如柴,体重分别只有50kg和44kg。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KLD)合并多囊肝上皮细胞分化和/或细胞外基质功能全身性缺陷,造成肾和肝内多发囊肿。多囊肝发展缓慢,病程可达数年至数十年,早期多无明显症状,多次妊娠的女性肝囊肿会加速生长。随着囊肿数量增多和体积增大,表现为肝大,可压迫周围组织,出现恶心、呕吐、腹胀、上腹部疼痛、呼吸困难等症状。正常肝组织受压萎缩破坏严重,也可致肝衰竭、门静脉高压,出血,严重者可致死。多囊肝合并多囊肾患者可以先后同时出现肾衰竭两位患者的母亲都患有多囊肾。中山三院把握住此类疾病的病理生理特点,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用劈离肝同时救治两位多囊肝的患者,经文献检索,尚未有相关病例报道,为世界首例,为国际上扩大劈离式肝移植的适应症做出了有益尝试。

  此外,还值得一提的是,此次邓女士是劈离式肝移植联合同期肾移植手术,该术式是中山三院肝脏外科暨肝脏移植中心完成的第三例。2018年5月中心即完成了亚洲首例的劈离式肝移植联合同期肾移植手术,患者健康存活至今,肝肾功能良好。(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吴春燕)

[ 责编:徐皓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成渝中线高铁玄天湖双线大桥贯通

  • 无偿献血 传递爱心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最近,不少北京移动和联通用户发现手机上出现了5G-A信号。5G-A是什么?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又有什么用呢?
2025-05-08 09:34
助力拓宽科技创新企业融资渠道,引导债券市场资金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2025-05-07 16:07
英国《新科学家》网站近期报道,正在或即将于月球上部署的大型科学实验装置与天文设备,的确有望解开诸多宇宙之谜。
2025-05-07 10:05
6日,记者从中国华能获悉,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9FA型燃机透平第一级动叶片首次实现“72+24”小时连续高负荷服役运行。
2025-05-07 10:03
近日,该所桃资源与育种创新团队构建了首个桃的基因完整变异组图谱,新发现70.6%的变异和3289个基因,揭示了全球桃的亲缘关系和进化路线,
2025-05-07 04:20
记者6日从安徽省量子计算工程研究中心获悉,本源量子计算科技(合肥)股份有限公司推出支持500+量子比特的中国第四代自主量子计算测控系统“本源天机4.0”,
2025-05-07 04:20
近日,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提出深入实施“同上一堂好课”、慕课西部行2.0计划、读书行动等,倾斜支持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脱贫地区。
2025-05-07 04:10
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于6月1日起施行。
2025-05-06 10:03
中国气象局日前发布《极地气候变化年报(2024)》。
2025-05-06 09:51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潘慧敏介绍,一季度,全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7675万千瓦,同比增长21%,约占新增装机的90%。
2025-05-06 09:39
1865年,生物学家孟德尔在奥地利宣读了其豌豆研究成果《植物杂交实验》,为经典遗传学大厦奠基。
2025-05-06 09:35
近年来,中山大学围绕“主体、基础、应用”三个层面,在广州、珠海、深圳三校区布局人工智能相关学院,集聚近20个学院共同构建大智能学科教育体系。
2025-05-06 09:28
在上海科技大学遇见威廉·哈兹尔廷博士,他满头银发、戴着大大的方框眼镜,乍一看有点像那位创作了无数超级英雄故事的漫画家斯坦·李。
2025-05-05 14:11
五一假期进入尾声,国内外旅游市场如火如荼,知名目的地热度不减,越来越多的小众目的地也开始崭露头角。
2025-05-05 13:59
第137届广交会第三期“美好生活”5月1日开幕,12043家企业参展。
2025-05-01 17:55
BEST装置,紧凑型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
2025-05-01 17:52
杨永修有多个头衔,“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中国一汽首席技能大师……五一前夕,他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2025-05-01 17:41
“当患者因我们的药多了一份生活的希望,那所有辛苦的日夜就有了意义。”贝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质量工程师高娅琴在接受采访时说道。
2025-05-01 17:40
21世纪初始,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全国各地的建筑高度被一再打破。如何在保证超高建筑结构安全的同时提高建造效率,成为业界亟待破解的难题。
2025-05-01 17:32
美国的政策变化不仅影响本国科研,也导致许多国际科研项目中断或面临中断风险,对全球科研合作造成重大伤害。
2025-05-01 17:2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