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香港导演高志森:大湾区机遇广阔,港片当有信心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广东> 要闻 > 正文

香港导演高志森:大湾区机遇广阔,港片当有信心

来源:《中国新闻》报2022-06-28 13:57

  《南海十三郎》粤剧版亮相 知名导演高志森谈香港电影现状与未来

  【《中国新闻》报记者 杜雅楠报道】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之年,香港影史经典之作《南海十三郎》上映。时隔25年,《南海十三郎》再度以戏曲形式,被搬上广东粤剧舞台。两版“南海十三郎”,诞自同一人的导筒,他就是香港著名导演高志森。无论是为香港殖民地处境扼腕的南海十三郎,还是《富贵逼人》里不做三等公民的普通市民骠叔,高志森借助他创作的角色,完成了对家国情怀的鲜明表达。

  《中国新闻》报近日对话导演高志森。这位从港片黄金时代走出的资深电影人,一方面惋惜于港产片的经验未被好好总结,一方面也对未来“北上”粤港澳大湾区及内地的合拍之路抱有信心。同时,身为一名爱国爱港的文艺界人士,他对经历“黑暴”后的香港社会如何从文化上加强国家认同,也有自己的忧思和见解。以下为访谈内容摘编。

  【走过黄金时代,香港电影去向何方?】

  《中国新闻》报:您身上集中了导演、编剧、制片人等多栖角色,您是从小就有电影梦的人吗?

  高志森:我从小就很喜欢电影,喜欢看邵氏公司的武侠片,最喜欢的导演是拍摄《独臂刀王》的张彻,他每一部片都要看好几遍。我觉得电影令人着迷,可以让你哭,让你笑,也让你兴奋和激动。

  22岁进入香港新艺城电影公司,是我人生一个非常大的转捩。我的电影导演工作在那里起步,那时黄百鸣先生是其中一位老板,也是我的师父。很荣幸在我25岁的时候,新艺城给我机会第一次做导演,拍摄电影《开心鬼》。

  《中国新闻》报:喜剧片是港产类型片的重要一支。喜剧不易拍,但您执导的《开心鬼》《鸡同鸭讲》《富贵逼人》《家有喜事》等影片,叫好又叫座,是香港“市民喜剧”的代表作。您的创作有何“秘籍”?

  高志森:我进公司第一天,老板安排的第一个功课是把卓别林喜剧全部看一遍。新艺城的喜剧制作有几个特点影响我至今。一是重视观众和市场,当年新发行的电影,我们会第一时间进影院看,研究里面的所有桥段;第二,喜剧不外“合乎情理,出乎意料”,在很多铺排后,给观众一个意料之外,这是非常重要的课题;第三,我们起步是看卓别林的默片,所以非常看重视觉效果,这跟内地较多喜剧片重视对白,在文化上有不同。

  另外,还有一个生活感应问题。我认为拍喜剧好像向观众洒香水,观众得到香气的同时,洒香水的人总会沾染到一点。如果我是太悲观的人,也不能拍喜剧。一个非常悲观的人来拍喜剧,什么事情看起来都是灰色的,找这些人来拍喜剧是最大的悲剧。

  《中国新闻》报:香港和内地的影迷都很怀念港片的“黄金时代”,作为亲历者和缔造者之一,您如何评价香港电影人取得的成就和现状?

  高志森:香港演艺界对经验的总结其实很不重视,所以谢谢你的发问。如果说曾经有过“黄金时代”,我就简单总结一下,它有几个特点。

  首先,香港电影人非常重视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元素的重新组合做得很好;再者,对成本很重视,我们有句话叫“最好的桥段,就是最便宜的桥段”,这让投资者有冲动去投拍电影;第三,在明星投资上一般不会超过制作成本的1/3,如果失去比例,整个事情会掉进恶性循环;第四,当时香港电影的海外发行做得非常好,尽可能融入当地文化。

  1990年代初,一个小小的香港,一年可以拍摄超过300部影片,最近几年产量大约只有当时的1/10。香港电影现在一是没有好好总结曾经成功的经验,还有一个是寻找市场的问题。香港人口超730万,整个大湾区人口超7300万,机遇非常多,包括电影。所以不要只看香港,应该看(市场)是香港10倍的大湾区。港片有可能把好的拍摄和创作经验转化到大湾区,在艺术上成为中国电影独特的一部分。

  【北上前景广阔 香港电影做到“文章有价”应思考更多】

  《中国新闻》报:回归以来,香港与内地电影界的交流日趋紧密,您如何看待两地电影人的合作?

  高志森:从制作的角度来看,香港电影人北上,题材和拍摄场景非常广阔,没做好的反而是宣传发行部分。香港电影工作者需要多了解内地观众的喜好,这是今后的重要课题。

  电影应该百花齐放,中国电影可以有香港味道和风格的一部分存在。希望中国电影在制作过程中,多考虑香港电影工作者。他们身经百战,有很独特的拍摄方法跟艺术表达。今年的中国电影票房冠军《长津湖》就是两地电影人合作的成功案例。

  《中国新闻》报:您近年的作品中,能看到越来越多传统文化元素。中华传统文化和价值理念给您带来了哪些灵感和启发?

  高志森:我过去几年跟内地合作比较多是戏曲舞台剧。包括《一代天骄》,讲粤剧名伶红线女;《小明星》,讲上世纪40年代广东和香港歌坛非常有名的一个女明星。还有最近刚刚完成的粤剧版《南海十三郎》。

  这个过程,对我来讲是一种学习。比如粤剧《南海十三郎》,同一个题材,做过话剧,也做过电影,还可以用另一种艺术形式和角度去探讨剧本。粤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岭南文化的代表,对我来讲,艺术上的探讨特别有收获。

  高志森(右一)与粤剧版《南海十三郎》演员。(受访者供图/《中国新闻》报 发)

  《中国新闻》报:《南海十三郎》的电影版于1997年上映,话剧版一直在演出,今年粤剧版也被搬上舞台。您为何对这个题材情有独钟?在数十年的深入创作中,您对南海十三郎这一形象有何新理解?

  高志森:《南海十三郎》主人公原型是广东粤剧编剧江誉镠,真有其人,真有其事。

  这是一个关于“怀才不遇”的故事,南海十三郎不到30岁已经是最顶尖的编剧,但他所有的好运都在30岁前走完,之后就是生活的种种考验。他坚持自己的创作,不去迎合讲噱头的世界,然后这个世界把他遗弃了。

  编剧杜国威在《南海十三郎》里有一句非常重要的对白——“文章有价”。大半个世纪之前,香港最有钱的人是谁?你讲不出来。但1950年代香港一个编剧创作的剧本,直到今天都有剧团在演,这就是“文章有价”。

  到最近这版粤剧,我还有一个比较强烈的新理解。如果不是香港发生了过去几年的“黑暴”,我还不知道“怀才不遇”的关键点在哪里。南海十三郎一生的悲剧其实是大时代变迁的小小缩影,他生活的年代经历了日本人侵略中国的战事,无数人的事业前途因战争夭折,一个人有多么天才都没用。

  我想通过这部作品告知观众,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如果国家像那个时代一样不强盛,民众怎可安居乐业?国家强盛才是民众安居乐业的根基。

  《中国新闻》报:您现在也担任香港特区选举委员会委员等公职。此前,在香港遭遇风波和困局之际,您一直选择站出来发声,有没有担心成为被攻击的对象?

  高志森:其实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多谈。在香港发生“黑暴”的时候,警察在前线保护市民,我认为应该表达对香港警察的支持。香港已经回归祖国,不再是殖民地。作为一个中国香港人,在中国人的地方讲中国人应该讲的话,不是很顺理成章吗?所以你说有没有担心,我认为我不应该担心。

  乱港势力给香港电影业也造成了非常大的破坏。这个破坏力不单是他们拍的反中乱港影片,也包括对香港年轻一代的影响,问题还会慢慢浮现出来。所以今后我们要做的事情其实很多。但国安法已在香港实施,现在是爱国者治港,还有完善的选举制度,我认为香港人不应该失去信心。

  《中国新闻》报:今年是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十四五”规划纲要、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等,都将香港的文化发展放在重要位置。您觉得香港电影人未来可以从事哪些工作,增进港人的国族认同?

  高志森:香港是岭南文化的一部分,也接收了西方文化;既是中西文化交汇点,也是传统跟前卫的交汇点。所以我们有条件、有竞争力在作品上好好发挥。我们应该有文化自信,也对国家的发展充满信心。

  关于如何加强认同,我个人总结了6个阶段:首先要接触,然后认识,认识之后理解,理解后开始尊重,之后认同了,才可以贡献。

  在香港,很多电影工作者跟我一样,已经开始理解、尊重、认同,也希望有机会可以贡献。

  但我们也要面对一个现实:在香港电影界和民众当中,有些人现在才开始接触,有些人刚开始认识,也有不少人还没开始接触。所以,这是一条漫长的路,作为一个中国香港的电影工作者,一个媒体人,我愿意在我的作品里,尽己所能多讲。

  (完)

[ 责编:李方舟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访问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

  • 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在福州举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对服装面料而言,防水和透气本是矛盾体,但我们采用高分子膜贴合技术,做到了既防水又透气。包括上述小程序在内,柯桥织造印染产业大脑已集成190多个应用,入驻企业4000多家,注册工程师11万多人,接入生产核心设备3万多台套。
2025-04-30 09:00
轻舟,顾名思义,以个头小、重量轻为最大特点。轻舟货运飞船副总设计师吴会英告诉记者,轻舟重量约5吨,目前的上行运力为1.8吨以上,下行为2吨。装载容积约9立方米,货物舱的体积为27立方米,可搭载航天员生活物资、科学实验设备、科学载荷等。
2025-04-30 05:10
4月29日4时10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远征二号上面级,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3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4-30 05:10
近日,我国天都一号通导技术试验星成功完成白天强光干扰条件下的地月空间激光测距技术试验,在国际上首次打破地月空间卫星激光测距仅能在夜晚作业的时间限制,标志着我国在深空轨道精密测量领域取得技术新突破。
2025-04-30 05:10
搭载该模型的AI手机、智能屏幕、陪伴机器人“AI智伴小熊”等产品,为用户带来更加个性化、智能化的生活体验。
2025-04-30 09:04
(夏婷,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创新环境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2025-04-29 12:58
北京正推进“超高清入户行动”,推进有线电视超高清机顶盒全面置换,“计划于6月底完成标清机顶盒的置换目标”。
2025-04-29 09:10
脂肪组织中隐藏着一群脂肪细胞祖细胞,它们负责制造新的脂肪细胞。更令人惊讶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APC还会进化成一种更为强大的“超级工匠”——年龄特异性定型前脂肪细胞(CP-A)。
2025-04-29 09:51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质标所”)农业环境污染物研究室成功研发出全球首套面源污染智能监测系统。
2025-04-29 09:50
一位老人站在秧田里,大喊一声“拔秧哦”,弯腰拔起第一把秧苗。众人齐声应和,大声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秧田里,一排人将秧苗拔起,担到打过格子的稻田里,整整齐齐插好。
2025-04-29 06:30
2024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环境安全形势保持稳定,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达91.24%,连续4年超过90%。
2025-04-29 09:07
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青春才会绽放绚丽光彩。
2025-04-29 09:28
人形机器人是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的高级载体。
2025-04-29 09:14
基本建成国家语言文字大数据中心,初步建成国家关键语料库和国家战略语言资源信息库。
2025-04-29 09:13
“让学生在自然中领悟生命科学的魅力,在实践中锤炼强农兴农的本领。”
2025-04-28 16:42
雨水浸入土壤,导致土壤中的氧气骤减,蚯蚓爬出地面吸取新鲜空气;大雨过后枯枝落叶、微生物等有机物增加,也为蚯蚓提供了更多觅食机会  这几天,南方多地降雨。蚯蚓因无专门的呼吸器官,其呼吸依赖皮肤与土壤孔隙中的氧气进行交换,雨水浸入土壤后往往会占据大部分孔隙,导致土壤缝隙里的氧气骤减。
2025-04-28 10:08
2011年初,团队成员、硕士研究生周何乐子参与塑料及其复合材料数字化成形项目研发。周何乐子和年轻的团队成员没有因此退缩,历经5年攻关,最终攻克了塑料及其复合材料数字化成形的一系列关键智能技术。
2025-04-28 10:02
早上7点,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黄松准时踏进办公室,开始一天的工作。目前,黄汝怡在上海海洋大学攻读蛇类学博士学位,“现在连她导师的办公室都成了她的‘养殖场’”。
2025-04-28 10:01
4月的鼎湖山,清晨还带着寒意,黄忠良已经走进了林子。1956年6月30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前身)在广东肇庆建立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是中国首个自然保护区,也是唯一隶属中国科学院的保护区。
2025-04-28 10:01
160年前,欧洲生物学家孟德尔通过杂交实验研究豌豆的花色、果荚颜色等七大性状的遗传变异,发现了遗传学三大基本规律中的两个——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奠定了现代遗传学的基础。
2025-04-28 09:3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