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报记者 蓝碧霞 刘艳
春发其华,秋收其实,五年奋进将厦门“十四五”规划蓝图化为身边风景。
当五年前谋划的重点任务、重大项目在厦门全方位铺展开来,诸多发展中的难题在创新中逐一破解,厦门在“十四五”时期标记了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新的坐标。
这五年,是厦门与时代同向同行的五年,是特区使命化为生动实践的五年,是改革攻坚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的五年。全市上下牢记“勇立潮头、勇毅前行”的重要嘱托,在拼搏中彰显特区担当,于中国式现代化探索中谱写了敢为人先的厦门新篇章。
一张蓝图绘到底
在高质量发展实践中实现城市能级新跨越
上个月,总投资200亿元的士兰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新项目签约落地厦门。该项目将建设12英寸(1英寸为2.54厘米)高端模拟集成电路芯片制造生产线。建成后将填补国内汽车、工业、大型服务器等产业领域关键芯片的空白。这已是士兰微在厦门投资的第4个项目。
4个月前,位于火炬(翔安)产业区的“厦门路维光电高世代高精度光掩膜”项目奠基。该项目由科创板上市公司深圳路维光电投建,计划总投资20亿元。
“老朋友”持续加码,“新朋友”逐“链”而来。一家家龙头企业投下的“信任票”,折射的正是厦门这座城市的活力、实力和魅力。
回望“十四五”这五年,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艰巨前所未有。厦门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一张蓝图绘到底,在高质量发展实践中实现城市能级新跨越。
“速度”上保持稳健增长——2021年至2024年,厦门GDP(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3%,人均GDP从13.96万元增加到16.05万元,人均和单位面积生产总值等指标均位于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质量”上实现新突破——厦门全力构建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梯次发展的“4+4+6”现代化产业体系,数字经济规模超5000亿元,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市GDP达30%,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等四大支柱产业集群规模超2.1万亿元。“十四五”期间新培育出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三个千亿产业链群。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9.7%。
厦门经济向上生长、向新出发、向好突破,还有更多注脚:
厦门以全省1.4%的土地面积,创造出全省14.9%的GDP、26.8%的财政收入、46.9%的外贸进出口总额,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水耗等指标位居全国前列,高质量发展实现了新的跨越。
全球触控屏模组最大研发基地、全球一站式航空维修基地、全国最大的中低压开关制造基地和锂电池制造基地之一;“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中国年度最佳引才城市”;全国十大“大美之城”“全国游客满意度十佳城市”……一个个“重量级”荣誉,展现奋斗之姿,成为这座城市的醒目坐标。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潘越表示:“‘十四五’期间,厦门始终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阔步前进,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交出了一份亮丽的发展成绩单,在服务国家的发展大局中展现了厦门担当、贡献了厦门智慧。”
一个个“国字号”平台落地生根
城市科技创新综合竞争力实现系统性提升
五年来,厦门经济社会发展不少“硬骨头”要啃、不少难题要解。何以破局开路?澎湃动力源自何方?唯有改革创新。
改革带来的变化,在翔安南部的一块土地生动上演。
“这里一年多前还是一片空旷荒芜的土地。”厦门市政宝誉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缪其伍充满感慨地说,如今项目主体工程建设正进行地下室及主体结构施工,项目整体计划于2026年12月完工。
这里是位于厦门临空经济片区的新兴科创产业园A1组团,作为全国率先探索“混合用地供应+土地用途灵活转换”综合开发模式的“试验田”,该项目打破传统土地功能分割,促进了土地多功能复合利用,如今项目建设进入快车道。

厦门在“十四五”时期标记了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新的坐标。图为建设中的厦金大桥(厦门段)。(本报记者 王火炎 摄)
在国家改革版图上,厦门是一块被寄予厚望的“试验田”,一个个“国字号”平台在这座城市落地生根。
2023年6月,中央支持厦门开展综合改革试点。实施以来,厦门累计形成60余项全国首创改革成果,29项获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委发文推广。发布全球首个《集装箱式锂电池储能系统海上安全运输指南》,助力企业海运成本降低70%;在全国率先探索混合产业用地灵活转换、首创环境准入集成改革、率先实施国际国内船舶“不停运办证”等改革,有效降低了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一个个“首创”“第一”,为全国探索新路,也为厦门赢得先机。厦门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招牌越擦越亮。
改革越是深入推进,创新之泉越会充分涌流。
今年6月,“厦门造”国内首支九价宫颈癌疫苗获批上市,打破国外产品十几年的市场垄断。历经18年,100万次独立实验,千名科研人员接续奋斗……万泰生物总经理姜植铭谈及“从0到1”的创新过程时说:“只有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协同共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渠道才能日益通畅,不断释放基础研究成果价值,为造福人类健康贡献力量。”
从机制体制的先行先试到创新平台的蓬勃发展,从关键技术的攻坚突破到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浪潮,五年来,厦门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城市科技创新综合竞争力实现系统性提升。
数据显示,厦门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由2021年的3.15%提升至2024年的3.4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77个百分点;到2024年,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9.5件,相比“十三五”末期实现翻倍增长。五年间,厦门科学城创新“引擎”功能日益凸显,核心园区累计新增企业和研发机构超过2500家;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735家,每年净增超500家。
翻开这五年的画卷,“厦门产”科研成果迎来一个个高光时刻。嘉庚创新实验室攻克碱性电解水制氢等20多项关键技术;翔安创新实验室在生物医药领域实现十多项全球或国内“首支”的突破;厦门近百项产品或技术达到全国乃至全球领先水平。
向“新”而行,以“质”致远。“十四五”期间,市属国有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超过1000亿元,同比增长33%。以供应链转型升级推动供应链、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先后收购忠旺铝业、电工合金、派尔特医疗等制造业龙头企业,在铝基材料、高铁接触网、手术吻合器等细分领域成为全国单项冠军。
一颗强劲的“全球芯”
全力打造新发展格局节点城市
高空俯瞰在建的翔安国际机场,碧海环抱一片开发建设中的热土,银白色的航站楼犹如白鹭展翅,银翼之下,一个“海、陆、空、铁”无缝衔接的立体化综合交通枢纽已见雏形。
2022年,翔安国际机场全面开工建设,这座新机场一期设计年旅客吞吐量瞄准4500万人次,其地下规划了城际铁路与地铁网络,未来旅客下飞机后,可快速换乘,半小时直达厦门本岛核心区,并通过高铁网络辐射东南沿海。
新机场的对角线上,有厦门最繁忙的港口。今年8月16日,海沧港区,伴随着悠长的汽笛声,又一列中欧(厦门)班列从厦门国际物流港驶出。至此,这条横跨亚欧的国际通道,恰好运行了两个五年。厦门持续深化“海丝”与“陆丝”无缝衔接,如今,中欧班列(厦门)通达13个国家34个城市,开行了跨境电商、冷链物流等特色专列,并与“丝路海运”实现双向赋能,形成了独具厦门特色的“海铁联运”国际物流大通道。这条通道的稳定性与时效性,使其成为保障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畅通的“黄金走廊”之一,吸引众多高端制造企业将其作为进出口首选路径。
海陆空铁立体交通相互衔接、互为支撑,共同构建了厦门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大动脉”。这股强劲的拓展势头,正以前所未有的能量,托举起厦门更加开阔的开放格局,让厦门在国家开放大局中扮演越发重要的角色。
五年前,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创新基地(以下简称“金砖创新基地”)建设启动,让厦门加速跃升为对接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前沿阵地。五年间,金砖创新基地签约促成138个合作项目,总投资超620亿元;在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创新、数字领域标准化等方面,建设了8个新工业革命赋能平台。这个在“十四五”期间成长起来、服务国家战略的开放平台,不仅是厦门的机遇,更是中国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一个生动缩影,它使厦门成为金砖国家乃至“全球南方”在新工业革命领域开展务实合作的“门户”和“样板间”。
处在对台交流合作的最前沿,厦门在国家统一大业中肩负特殊使命,在促进两岸融合发展中,展现出先行先试的魄力与智慧。
本月15日,40多位金门乡亲首次组团到厦金大桥(厦门段)建设工地,亲眼见证这座承载两岸愿景的跨海大桥稳步推进。大陆方面特意预留了通往金门岛的桥梁接口,金门乡亲说“桥通了,心也通了,万事就通”。除了基础设施的“硬联通”,两岸融通更有政策保障的“软连接”。“十四五”期间,厦门建成两岸标准共通服务平台,出台大陆首部直接采认台湾地区职业资格和首部鼓励台湾青年来厦就业创业的地方性法规,推动台资企业新设数量五年增长34.7%。
厦门格局之开阔,在于其拥抱世界、连接两岸的胸襟与视野,在于其引领全球投资、催生创新机遇的价值转型。
相约厦门、相约九八。作为我国唯一以投资为主题的国家级重大展会,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一直发挥着“引进来、走出去”的桥梁作用,助推全球出海与投资中国的双向奔赴。近年来,厦门持续提升投洽会的能级和水平,通过更高水平的开放和更市场化的运作,使其服务国家战略的作用更大、价值更加彰显。在全球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各种贸易和投资壁垒增多等形势下,今年的投洽会依然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11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团参会,51个国家和地区设展,15000多家企业、机构参会参展,有1154个各类投资项目在大会上签约,计划总投资6440亿元,延续了其作为全球投资盛会的巨大影响力。
立足时代坐标,胸怀“国之大者”,厦门在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宏图中精准锚定自己的方位,嵌入了一颗强劲的“全球芯”,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与敢为人先的魄力,全力打造新发展格局节点城市。澎湃的国内市场与广阔的全球机遇在此碰撞,高端要素资源在此汇聚,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航程注入源源不断的“厦门动能”。
“一件事”折射出的城市温度
以人为本的民生答卷既带“新意”更含“心意”
厦门“十四五”答卷上,有些数字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关系着千家万户。市委市政府始终将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通过一系列创新政策和精准服务,打造出一个充满活力的“就业友好城市”。五年来,厦门通过“免申即享”“直补快办”发放稳就业资金15.64亿元,城镇新增就业84万人,落实新引进人才生活补贴22亿元,惠及青年人才7.89万人。
聚焦百姓对“学有优教、病有良医”的期盼,厦门大力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厦门一中、双十中学、外国语学校等16所优质校均在岛外建立新校区;优化布局医疗资源,全市各区均设有高水平三级公立医院,二级、三级医院50%的预约号源提前10天下放基层,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挂上专家号。
积极回应老百姓对健康生活的关切,这五年,厦门新增体育场地面积756.8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从2.18平方米提高到3.43平方米,增长超50%。
有些数字既带“新意”,更含“心意”——
关注到外卖小哥、快递配送员等群体户外奔波发生职业伤害的风险更高,厦门在全国率先推动网约配送员劳动权益保障立法;为快递员、外卖小哥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推出“益鹭保”职业伤害专属险,每天只花4毛钱,就能享受到最高40万元保障。
针对全市约98.5%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的实际,厦门连续5年将新增养老服务设施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目前全市建有养老服务照料中心60家、农村幸福院161家、居家养老服务站398家,实现助餐、助急等服务城乡全覆盖。
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政务服务高效办成“一件事”,成为最近几年的高频词。比如,实施“入学一件事”改革,14.5万名学生报名“一趟不用跑”;办好“出生一件事”,推出新生儿参保报销“秒批”服务,办理时间从60天缩短至1分钟。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厦门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加强民生保障、办好民生实事、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努力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民生之“有感”,不仅见于市井巷陌的烟火寻常,而且融于百姓日常的点点滴滴,体现在城市治理于细微处的落笔。
垃圾处理,牵着民生,连着文明。2024年1月18日,湖里区金安社区生活垃圾分类产生的10168吨碳减排量,通过厦门市碳和排污权交易中心顺利完成交易。这也是全国首宗垃圾分类碳交易项目。这一探索,让居民日常垃圾分类的环保价值转化为切实收益。
“绿色发展、高效治理”,正是抱着这样的使命感,厦门以一个个小目标的实现,深化拓展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到2025年,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在全国重点城市排名‘保十争五’,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超过97.9%。”五年前,这一目标被写入厦门“十四五”规划。根据我市最新发布,2024年厦门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三,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99.5%。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是日常呼吸‘标配’,蓝天白云成为朋友圈‘常客’。”本月初,“厦门这五年”系列新闻发布会上的这句话,说出了许多厦门市民的真实感受。这份以人为本的民生答卷,真真切切写在了百姓的笑脸上。
“十四五”收官在即,厦门发展依然步履铿锵。正如创新突破不是一日之功,产业转型升级仍需持久用力,改革开放更要锲而不舍,厦门经济特区高质量发展自当久久为功、厚积薄发。
“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当前,厦门全市上下正扎实推进“十五五”规划谋划编制,聚焦城市功能品质提升、城市发展能级跃迁、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人民生活品质改善、统筹发展与安全等重点领域深化研究,精心谋划一批重大战略任务、重大改革举措和重大工程项目,为未来五年制定发展蓝图和实施路径,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前路风劲潮涌,未来曙光已绽。下一个五年,呼唤厦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继续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向着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奋勇前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