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以科技之“进”支撑发展之“稳”
“十四五”期间,南平市以绿色产业创新服务平台为核心,精准聚焦南平特色产业发展需求,综合解决产业提档升级过程中的技术、人才和资金等难题。
站在“十四五”收官在即的关键节点回望,南平科技创新的浪潮始终奔涌向前、澎湃不息。五年来,南平市始终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在南平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聚力“打造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样板”目标,不断创新配置生产要素,构建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强化科技人才政策支持保障,持续推动科技特派员工作提质增效,加速科技创新成果孵化转化,以科技之“进”支撑发展之“稳”。
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
初冬时节,武夷山星村镇黄村的木坜生态茶园云雾缭绕,漫山茶树依旧青翠欲滴。
“有了科技特派员的技术支持,来年春茶准能卖个好价。”进入11月,茶园迎来秋冬管理关键期,茶农们趁着晴好天气清园修剪,手上忙活不停,眼里满是期待。
“过去以为不打除草剂、不放化肥就是生态茶,其实都是凭经验蛮干。”星村镇茶叶站站长陈立星回忆,武夷山的茶山曾一度面临发展瓶颈,土壤肥力不平衡、茶叶品质不稳,让不少茶农犯了难。
转机出现在2021年。当年,陈立星和村里的种茶大户与生态茶园的科技特派员——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廖红取得联系。在廖红教授的专业指导下,茶农们开始了真正的生态种茶。
如今,茶叶优品率提升20%,茶农收入增长30%以上,更让人欣喜的是,茶园水体磷污染减少60%,实现了品质、效益与生态的三重提升。
这样的变化,正是科技特派员制度深耕南平的生动缩影。
1999年,福建省南平市在全国率先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首批科技特派员佩戴大红花,带着“科技兴农”的使命下到村里开展科技服务。
2021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武夷山市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与科技特派员、茶农亲切交流,强调要“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让广大科技特派员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
如今,南平科技特派员的足迹已遍布特色农业各个领域。
在建阳区,省级科技特派员、建阳桔柚科技小院责任专家潘腾飞奔波在一个个果园里,教授果农解决连日降雨导致桔柚炸果问题;在延平百合种源研发中心的玻璃温室内,福建省农科院教授林智敏团队成功攻克种球培育关键技术,培育出我国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百合品种——“延平一号”;在光泽县华桥乡园岱村的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科技特派员苏海兰带着乡土科技特派员杨水明,手把手教农户种植黄精……
科特派们坚持科技引领,持续引育新品种、推广新技术,闯出了一条依靠科技发展山区特色农业产业的路子。从茶叶、水果到蔬菜、食用菌,从肉鸡养殖、奶牛养殖到中药材种植,他们把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将论文写在闽北大地上,结出了累累硕果:圣农集团依托科特派团队培育出“圣泽901”自主品牌,破解了我国白羽肉鸡种源数十年“卡脖子”难题;谢华安院士团队在南平推广水稻制种面积超18万亩,全国每10粒杂交水稻种子就有1粒来自这里。如今,南平以占福建7%的人口、25%的耕地,生产出全省35%的粮食,粮肉蛋奶产量均位居福建第一。
数据见证成效:2021年以来,全市累计选派选认个人科技特派员6088人次、法人科技特派员58个、团队科技特派员1078个,累计推广5165项次新技术。全市科特派累计带动发展家庭农场2650户、专业合作社3635家、龙头企业103家。近年来,南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提升。
“十四五”期间,南平市着力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探索建立科技特派员、科技小院责任专家、农技推广人员“三支力量”融合新机制,构建以科特派专家团队为引领、以科技小院为创新载体、以农业科技推广网络为基础的“三位一体”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2024年,南平市“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创新发展”获评中国改革年度市域改革案例,成为全国示范样本。
制度创新让科技兴农之路走得更稳更远。南平市在全国率先探索科特派工作立法,制定《南平市促进科技特派员工作条例》,推动科特派服务标准从地方升级为全国标杆。建成全国首家骨干科技特派员培训基地和30余个现场教学点,累计举办省级以上培训班86期、培训7490余人次;打造全省首个科特派服务云平台,建立“订单式”需求对接与“菜单式”服务供给模式,实现技术供需精准匹配;推出“科特贷”等金融产品,破解融资难题。
夯实创新驱动“硬支撑”
“多亏了平台和专家团队的支持和帮助,企业才突破了发展瓶颈。”福建省庄禾竹业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感谢的话语,道出了南平众多企业在科创平台助力下的成长喜悦。
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要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闯出新路。
殷殷嘱托,一以贯之。
以平台为媒,让成果落地生“金”。“十四五”期间,南平市以科创平台为纽带,破解“大资源小产业”困境,推动创新要素向产业集聚,实现了从资源优势到经济优势、产业优势的精彩跨越,为南平市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竹产业是南平的特色产业,然而长期以来,户外长周期防霉技术短板和“以竹代塑”应用领域拓展不足,制约着庄禾竹业等企业的发展。2024年1月,庄禾竹业向南平市绿色产业创新服务平台提交了重组竹多程长效防霉关键技术研发需求。绿创平台迅速行动,依托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木材工业研究所的战略合作资源,牵线搭桥促成双方深度合作,为技术攻关按下“加速键”。
引创新活水,润产业良田。在绿创平台的支持下,企业需求与科研资源实现精准对接。经过第一阶段的院地合作,庄禾竹业的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大幅提升,2025年新增产值2000万元,科创力量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十四五”期间,南平市精心布局以绿创平台为核心、以9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支撑、以N个省级以上企业科创平台为节点的“1+9+N”科创平台体系,打造了一系列高水平平台载体。大武夷绿色食品研发中心、竹产业设计制造检测中心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精准聚焦茶、竹、白羽肉鸡等南平特色产业发展需求,综合解决产业提档升级过程中的技术、人才和资金等难题,南平市先进制造与工业设计公共服务平台、ES纤维创新研究中心等则深耕细分领域,为产业链上下游提供专业化技术支撑,“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正加速转化为“金山银山”的产业优势。
绿创平台的创新做法获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肯定,不仅登上《全国优化营商环境情况交流》,还入选2024年福建省十大综合示范改革优秀案例、2025年全国人才工作创新案例评选优秀案例,成为南平科创平台建设的亮眼名片。
截至目前,全市省级以上企业科创平台累计达74个,其中国家级平台4个,武夷山市成功入选科技部第二批创新型县(市)建设名单,一张覆盖重点产业、衔接创新资源的“科创网络”已然成型。
在科创平台的强力赋能下,南平产业发展成效显著:截至2024年底,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248家,比2020年底净增145家,增幅140.8%,高于全省5个百分点。过去五年,茶、竹等“五个一”产业全产业链产值持续攀升,氟新材料、ES纤维等新兴产业加速崛起,创新链与产业链实现深度融合。
在科技成果转化领域,我市亮点纷呈。2021年以来我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1.1亿元,同比“十三五”期间增长484.2%,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率2023年、2024年连续两年位列全省前三,市场转化活力持续迸发。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面,一批龙头企业勇挑重担,斩获佳绩——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碳排放监测数据质量控制关键测量技术及标准研究”项目落地南平;竹产业和白羽肉鸡产业2个技术攻关项目列入福建省科技计划项目“揭榜挂帅”榜单。圣农集团成功培育出我国第一个白羽肉鸡配套系“圣泽 901”,并荣获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福豆公司自主研发的高纯电子特气,打破国外垄断供应格局,为半导体材料产业发展筑牢核心支撑;科润公司攻克新一代全氟磺酸树脂合成技术,突破美国技术封锁,为国家能源低碳转型注入强劲动力……
与此同时,创新创业生态不断优化。“十四五”期间,全市16家企业获得创新创业大赛省赛奖励,其中2家企业晋级国赛,并获第十三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优秀企业奖,1家获第十四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现代石化专业赛三等奖,实现了该奖项上的历史性突破。
从破解单个企业技术难题到推动整个产业集群提质升级,从搭建单个科创平台到形成全域覆盖的科创网络,南平这座生态之城从未停止科技创新的脚步。面向新征程,南平将继续深化科创平台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资源聚合能力,拓展合作广度与深度,推动更多关键技术突破与转化应用,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道路上持续闯出新路,让南平产业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跑得更快、更远。
厚积人才引育“软实力”
科技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之一,也是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要素。
“当前,我们已经拥有180项自主知识产权,参与了5项国家标准和1项行业标准的起草工作。”日前,记者来到福建永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氟新材料创新实验室,公司研发总监罗伟棻介绍公司的科研成果。
2020年,曾经在台湾中环股份有限公司新药部门担任高级研究员的罗伟棻,看中邵武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广阔前景,感动于当地对创新人才的求贤若渴,接过了邵武市伸过来的“橄榄枝”。
“南平对人才的重视和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前景,让我最终下定决心‘走一遭’,事实证明,我的选择是正确的。”如今在罗伟棻和公司团队、业内专家的共同努力下,企业在科技领域不断突破,其生产的氟精细产品不仅在国内畅销,更是走进了海外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
近年来,南平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紧紧围绕人才强市战略部署,立足山区发展定位,深入实施“才聚武夷”行动计划,创新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加速推动人才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创新优势,探索出一条山区地市柔性引才、精准用才、以才促产的新路径。
人才引领,政策先行。五年来,南平聚焦生态优势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研究制定“双碳”产业、氟新材料、ES纤维等人才专项支持政策,出台《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发展若干措施》《促进市属高校、科研院所创新发展若干措施》《企业“人才飞地”认定实施细则》等,指导推动各县(市、区)因地制宜制定物联网电池、茶、竹等产业人才专项政策,以政策的“精准滴灌”强化企业专业人才支持力度,促进高端人才向重点产业集聚,为南平攀“高”逐“新”注入强劲动能。
去年以来,我市创新开展南平籍在外科技人才招商引智引技工作,建立“南平优质资源+专家优秀成果+营造优越环境”联动机制,强化人才、产业精准对接合作。截至目前,市县两级共走访高校、科研院所121所251次,对接南平籍在外科技人才293人,促成28个人才项目落地转化。
南平以惜才之心充分给人才搭建展示平台,用产业集聚人才、用项目吸引人才、用事业留住人才。围绕“双碳”、氟新材料、白羽肉鸡等重点产业,设立28个重点产业科特派院士专家工作站,成功举办碳计量人才峰会,推动国家碳计量中心(福建)落户南平,3年时间从零起步聚集“双碳”企业12家、优秀人才146名。落实“人才兴链”行动,推动竹产业链纳入全省首批县域重点产业链特聘专家团试点,柔性引进一批竹产业高端人才。圣农白羽肉鸡原种“状元白”研究团队作为全省唯一团队荣获中国女科学家奖团队奖。“揭榜挂帅”省级榜单、创业创新大赛国赛获奖名单上处处活跃着南平人才的身影。
为让人才安心扎根南平,我市深入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市县两级统筹人才专项经费,完善人才奖励房、租房补贴、购房补助等住房保障体系,支持千名硕士生、万名本科生留南就业创业。注重人才引育培用,着力构建起上下贯通、横向拓展的高层次人才认定和支持体系。开通 “智汇武夷”线上平台,实现人才政策项目查询、申报、受理、审批“一网通办”,人才就业智能匹配,人才服务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
从高层次人才、科研人才到专业技术人才,从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到企业车间、田间地头……各类人才正汇聚南平,为南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能。
五载耕耘,硕果盈枝。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南平将不断夯实创新发展基础,强化平台与人才建设,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落地生根,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作者:□本报记者 郑可 陈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