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大山深处,传出响亮的“嘎嘣脆”——南平虎山萝卜产业链提升之路观察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福建> 经济 > 正文

大山深处,传出响亮的“嘎嘣脆”——南平虎山萝卜产业链提升之路观察

来源:福建日报2025-11-17 12:08

  □本报记者 陈黎慰 通讯员 林芳 卫金平

  农户在搬运虎山萝卜。本报记者 施辰静 摄

  眼下,又到了“闽北萝卜第一村”——塔前镇虎山村采收白萝卜的季节。

  虎山村位于南平市延平区西南角,地处高山区域,平均海拔介于800米至1000米之间,是革命老区村,也是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和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虎山萝卜则是当地的知名土特产,2019年成功申报“塔前虎山萝卜”品牌商标。除供应南平本地市场外,虎山萝卜还销往福州、厦门、三明等地,深受消费者青睐。

  一根萝卜何以“跑”出大山?近日,记者走进虎山村一探究竟。

  虎山萝卜为何“嘎嘣脆”?

  进村前,要经过一段蜿蜒绵长的山路,是平整的水泥路,且四周植被茂密。随着海拔的逐渐升高,气温也在逐渐降低。到达村里海拔最高的萝卜地时,已能明显感受到高山上的寒意。放眼望去,一丛又一丛的翠绿,整齐有序地布满山头,而虎山萝卜就藏在这些翠绿色的叶片之下、黄土之内。

  “听村民说,这片萝卜地原先用于种苹果,因而俗称‘苹果山’,后因改种萝卜,便更其俗名为‘萝卜山’。自20世纪80年代改种萝卜以来,村民的‘钱袋子’就越来越鼓了。”塔前镇政府工作人员陈泽伟对记者说。

  萝卜因富含碳水化合物和多种维生素,在民间素有“小人参”之美称。而虎山萝卜更以其紧实白净的外皮、肉厚汁多的内里而远近闻名。据当地农户介绍,它不仅可以炒着吃、炖着吃,还能生吃,许多吃过虎山萝卜的人常用“嘎嘣脆”这一拟声词来形容其出类拔萃的口感。除了口感清脆,虎山萝卜的甜也是出了名的。在其他地方种出来的萝卜十有八九口感略苦的季节,它依然能保持鲜甜的特质。

  是什么造就了这独一份香甜可口的“嘎嘣脆”?

  “虎山村地处高海拔地区,昼夜温差大,植被覆盖率高,水分比较充足,而且还有优质的沙土壤,在这样的环境里生长的萝卜,自然个大汁多、鲜嫩脆甜。”延平区经济作物站工作人员陈维忠向记者介绍,除优越的自然条件外,农户之间代际相传的种植经验,再辅以农家有机肥,这些都为虎山萝卜的上乘品质奠定了深厚基础。

  科特派提升萝卜“技术值”

  今年44岁的村民刘善叶是虎山萝卜的种植大户。2003年退伍以后,他在返乡之初就跟着其他农户种植一些反季节蔬菜。后来,他发现了虎山萝卜的独特口感,便于2014年开始种植萝卜,自此“一心只往萝卜地里钻”。

  记者见到刘善叶时,他已完成了当天上午的萝卜采收计划,正在萝卜清洗房内把已经清洗过的萝卜分拣打包。他告诉记者,除了独特的地理条件,成就这份美味的秘诀,还离不开科技特派员的身影。

  2017年底,来自省地震局的林苗禄被派驻到虎山村任党支部第一书记,并任塔前镇党委副书记(挂职)。2020年,他多了一重身份——科技特派员。在他的推动下,虎山萝卜的“技术值”得到大幅提升,不仅获得了省农业农村厅颁布的“无公害”产品证明,还成功注册了“塔前虎山萝卜”品牌商标。

  “林书记支持我们多学习先进的农业知识,改进萝卜的种植技术。”提及林苗禄,刘善叶感激万分。

  近年来,为打响“塔前虎山萝卜”品牌,当地农户不仅引进了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还掌握了现代化的种植技术。萝卜原本一年种三茬,后来改为一年种两茬。收过萝卜的地再低密度种上玉米、土豆和毛豆等农作物,让土壤充分恢复后再种植下一茬萝卜,以此进一步提升萝卜品质,促进萝卜产量和农民收益的增长。此外,延平区土壤肥料技术站的工作人员也会定期到村里检测土壤肥力等,并根据检测结果提供种植指导。

  随着虎山萝卜品质的提升、产量的增长,村子里像刘善叶那样靠着“嘎嘣脆”鼓了“钱袋子”的农户不在少数。

  “目前,村里萝卜的种植面积有1000多亩,我自己就种植了100亩左右。行情好的情况下,虎山萝卜的市场价会比普通萝卜高出一倍。”虽然需要一大早就起床忙活,但只要一谈及好行情,刘善叶感到浑身都有劲了。他身边整齐摆放着已经打包好的1000多公斤萝卜,这些萝卜当日将经由物流公司运出大山。

  走出“萝卜+”新路

  “平日里也会有卖不出去的萝卜吧,这些萝卜怎么办?”谈及萝卜的销路时,记者向刘善叶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刘善叶笑而不答,本想卖个关子。不料,记者接着问:“会被制作成萝卜干吗?”

  谈及自己的萝卜干制作副业,刘善叶打开了话匣子:“有时会把一些‘颜值不太高’的萝卜加工成萝卜干。”

  包括萝卜干在内,虎山萝卜走出了“萝卜+”新路。它的“出圈”,还得从林苗禄说起。

  从2017年到2021年,在虎山村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的这几年,林苗禄发现了制约虎山萝卜发展的关键因素。

  “单种萝卜还远远不够,产业链没形成、品牌知名度不高等问题都影响着虎山萝卜的发展。”林苗禄说。为此,他积极探索“康养+旅游+农业”的方法,利用虎山村的“避暑胜地”优势将游客引进来,再由游客将萝卜带出去。

  随着回头客的增加,多数游客到访虎山村的主要目的逐渐由避暑变成了“约会萝卜”——为体验拔萝卜的农耕文化,更为尝一口鲜甜可口的萝卜。这反过来为萝卜地带来了流量,也为虎山村带来了“留量”。

  “村里现有14家民宿,最多时一天能接待百余名游客。”陈泽伟告诉记者。

  当流量变为“留量”,“萝卜山”又多了一道新亮色。

  “这是‘虎小白’,我们为虎山村萝卜产业打造的形象IP。”延平区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工作股工作人员李宸向记者介绍虎山萝卜形象IP“虎小白”——一根头戴虎头帽、手提一筐萝卜的白萝卜。

  如今,“虎小白”塑像、“虎小白”打卡相框以及萝卜地旁的粉色萝卜立牌,凭着“虎头虎脑”的萌态让虎山萝卜“走”出大山的模样不再停留于想象。

  “为打造‘田园风光’精品乡村振兴带,今年,延平区聚焦虎山村萝卜种植,以及与之相伴的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通过提升萝卜产业链、乡村休闲设施和民宿品质,打造‘生态农旅+绿色产业’的乡村旅游新业态,促进乡村振兴。”李宸说。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大、小苏干湖:咸淡相连的高原“姊妹湖”

  • 中欧班列“枢纽经济”展新姿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2025-11-17 04:30
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上,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2025-11-17 04:30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日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中科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创新研究院联合发布重要成果:全链条机器人育种家“小海”与“海霸设施”小麦快速育种商业化服务平台同步启动,标志着我国在智能育种装备与工程化应用上取得关键突破。
2025-11-13 04:55
日前,记者从全球规模最大的恐龙蛋化石遗址——湖北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数字化档案建设团队正为库藏的每一枚较完整恐龙蛋化石,赋予由“保护区名称—化石产地名称—库藏箱编号—标本编号”构成的唯一“身份证ID”。这标志着该保护区首次实现恐龙蛋化石专属标识管理。
2025-11-13 04:55
困扰无数人的睡眠问题,终于有一部纪录片说清楚了!
2025-11-13 08:55
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吉训明介绍,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份成立减残工程专委会,8个省份正在积极推进。
2025-11-12 07:24
2025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理论物理学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彭桓武诞辰110周年。
2025-11-12 07:23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对现存及灭绝长臂猿的大规模基因组测序与比较分析,系统阐明了长臂猿科的演化历程、种群动态及其标志性长臂表型的遗传基础,为全球长臂猿的保护行动提供了新的科学见解,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
2025-11-12 05:10
11月11日,长征八号甲遥五运载火箭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成功实施转运,计划择期发射。
2025-11-12 05:10
近日,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主导建设的量子放射性计量实验室及电离辐射计量级设备“一线多用”产研平台正式投入运行,成功填补我国在低温量子磁量热计领域的空白。
2025-11-12 05:10
在数据管理与使用方面,《实施方案》提出,实行物流公共数据分类分级管理,规范开展数据授权运营,扩大路网、轨迹、企业、人员等关键数据供给。
2025-11-11 10:03
中国科协日前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5)》显示,我国科技期刊总量持续增加,从2023年的5211种提升至2024年的5325种,整体影响力稳步提升。
2025-11-11 10:04
空天地一体化网络作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其战略意义远超普通通信技术范畴,它不仅是我国实现信息全球覆盖、自主创新的必由之路,更是在数字时代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关键布局。
2025-11-11 10:0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