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李斯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战略任务。科技是文化创新创造的推进器,加快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在高校文化领域的创新应用,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入的有效机制,推进高校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成为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提升文化育人成效的关键着力点。
拓展高校文化育人载体新渠道。高校应着眼履行文化引领传承和创新的重要职责,融入数智技术提高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坚持课堂育人的主渠道作用。第一,充分运用虚实融合场景,进一步发挥思政课文化育人功能。如,通过集成计算机图形、VR、AR及数字孪生技术,设置数智技术创设虚拟的思政课教育场景,以可触可感的教学环境和方式浸润人心,使大学生形成深刻的文化认知和文化认同。第二,创新“第二课堂”育人载体,进一步发挥实践活动在文化育人中的作用。高校可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实践活动,创办大学生文化短视频创作、文化IP孵化器等项目,借助沉浸式情景剧、剧本游等方式,积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表达能力和文化自豪感。第三,善于利用新技术新手段,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获得感。激励师生积极运用新媒体平台,创作红色文化展示作品,以更加鲜活、直观的形式,彰显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
构筑高校文化育人资源新赛道。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应注重建设泛在互联、虚实一体、人机融合的文化资源库。第一,大力推进高校数字化文化设施建设。充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智能交互图像识别等技术,构建数字化校史馆、图书馆、文化馆等文化设施建设。如,鼓励高校校史馆通过空间叙事重构、交互体验升级和情感化设计,将校史从“档案式陈列”转化为“沉浸式叙事”,从而彰显以史育人的功能和作用。第二,积极开展高校艺术文化精品创作。当前,人工智能越来越深入参与到高校艺术创作、科技活动中,不少艺术院校通过真人和虚拟人合作表演音乐会等活动,将艺术和科技更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大学生参与和感知新时代艺术文化精品的独特魅力。通过AI技术赋予学校文化标识新的生命力,如,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依托AI动画技术,制作校园吉祥物品牌“彼小星”原创视频和原创歌曲,打造“彼小星”文创衍生12生肖表情包等系列特色符号,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习惯,不断提升校园文化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培养高校文化育人队伍新思维。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为了更好地开展文化育人,高校教师应主动适应数智化要求,强化数智化思维,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课堂教学效果,运用数智技术为文化育人发力。第一,依托数智化平台助力教师文化素养提高。依托数智化平台,整合高校、研究机构及社会中的优质资源,运用自然语言处理(NLP)、机器学习(ML)、知识图谱、多模态交互等智能技术,开展文学、历史、哲学、艺术和科学等多学科学习,实现教师文化内涵提升的深度赋能。第二,构建人机协同共促课堂教学效果提升。人机协作正在迅速成为全球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与教育目标。开展高校文化育人工作必须积极顺应这一趋势,开发适宜于人文素养课特性的语言大模型,帮助高校教师掌握海量文本资源、选择最佳教学模式,实现“人脑+智能”深度协作。第三,强化数字技术助力教师精准掌控育人全程。要善于运用数字画像技术,协同智能推荐与生成技术,帮助教师动态把握学生状态,精准定位思想堵点,智能定制个性化学习内容与方式,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同时,利用协同AI智慧管理系统,使教学过程进一步可视化与智能化,帮助教师全面感知课堂状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升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