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郡县治,天下安。县域一头连着城市,一头牵着乡村,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作为民营经济和制造业大省,近年来,福建率先在全国谋划推进县域重点产业链发展,把县域重点产业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引擎,梳理确定164条县域重点产业链,一体推进园区标准化建设、产业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发展、专精特新培育等重点工作,加快推动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赋能产业链,着力构建具有福建特色、彰显福建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发展路子。
“四链融合” 厚植产业发展优势
10月23日,2025厦门新能源商用车产业“四链融合”对接会在厦门集美区举行。新能源重卡、自动驾驶环卫车、无人配送车等整车与装备集中亮相,能源与核心零部件企业、智驾系统企业同步参展。
一场盛会,勾勒出厦门在新能源商用车领域的全链布局——
“创新链”汇智。依托16所高校院所资源,组建8个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创新发展共同体”,创新构建“专业群—运营机构—企业群”的“N+1+N”融通模式。
“产业链”筑基。从金龙、厦工等底蕴深厚的老牌劲旅,到速豹、智御维科等锐意突破的新兴力量,集美已汇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101家。
“资金链”引活水。杏林湾基金聚集区已引进股权投资机构1147家,管理规模超2700亿元;在新能源商用车赛道,集美成功推动26只相关基金落地,总规模突破480亿元。
“人才链”聚英才。集美依托高校资源组建8个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创新发展共同体”,链接132家核心企业,新建专业24个,共建课程10余门。
这只是一个缩影。立足资源禀赋,福建以产业需求为牵引,通过梳理164条县域重点产业链,融合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探索创新体制机制保障,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充分发挥“有为政府”作用,各部门高标准推进、高质量落实,组建新型显示、纺织鞋服、竹产业、氟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链特聘专家团,优化福建省工业企业供需对接平台,梳理县域重点产业链重点企业“白名单”,推动县域重点产业链图谱上线“金服云”平台,制定“四链融合链动八闽”专项行动工作方案,“融”出新机遇,“链”出新动能。
各地在差异化发展中落子发力,全面推动重点产业聚链成群:福州统筹产业、科技、金融、人才等资源,打造“四链”融合示范平台;厦门建设“产业图谱平台”,为县域产业发展提供系统性诊断和服务;漳州建立县域重点产业链融资监测机制、绘制产业引才图谱等。高质量发展案例接连涌现:福州市晋安区推动中国机械总院海西(福建)分院落地福兴经济开发区。
锚定“四链”融合,福建围绕创新链产业链挖掘创新人才、创新平台、创新企业清单,促进项目、平台、人才一体化发展,打通“链”与“链”之间的藩篱和堵点,形成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良性循环。
10月,“品牌赋能·以竹为媒”助力工业企业高质量发展供需对接活动在邵武市举办。依托福建省工业企业供需对接平台,在供需意向签约仪式上,两轮签约共促成19家企业10个项目达成合作意向,签约企业涵盖竹制品、环保材料、体育用品、食品、建盏、印刷、茶叶、香业等多个行业。
这样热烈的场面,今年在福建各地频频出现:知名企业带着新产品前来,大流量平台介绍品牌IP合作需求情况,银行机构、专家学者、行业协会代表等齐聚一堂……福建聚焦83个县域164条重点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和融资需求,推动“四链融合”相互交织、相互支撑,形成“一载体、一动力、两关键”的组织架构。
数据可以说话:今年,福建组织各地开展“四链”融合对接活动200多场,促进“人才+项目+技术+资本”对接。利用省工业企业供需对接平台为企业匹配高质量科技成果200多项。遴选支持第五批省高层次人才团队、第九批“百人计划”创业人才项目共59个,落地精密光学核心元器件、含氟新材料等一批新项目,为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传统动能迭代
与新兴产业加速崛起
产业好,县域经济强。
纵观福建县域经济的发展全貌,产业发展已进入传统动能迭代与新兴动能加速崛起的关键阶段,主要表现为传统产业加快“焕新”,新兴产业加速“领跑”,“新”潮涌动、厚积薄发。
山的这边,乡村特色产业,正在拔节生长。
泉州安溪茶科网产业园,茶叶电商的直播仓库内,主播热情地推荐“爆款”,后台订单纷至沓来。安溪“中国茶都”交易大厅内的数据更是一路攀升,毛茶交易从早春持续至11月,高峰期每日交易量达8万至10万斤。
海的那边,崛起中的新兴产业,正迸发出强大活力。
厦门火炬高新区里,充满城市气息的高楼大厦一栋连着一栋。在这里,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赋能千行百业:问诊时,智能体实时记录医患对话,自动生成专业规范的病历,主动比对数据库内的海量医疗指南;一块新能源电池在智能电子眼的扫描下,仅用4秒钟就能发现产品存在的瑕疵和缺陷。
坚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齐头并进,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福建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
向“新”,以新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发展提供新动能。累计培育国家企业技术中心94家,先后引进东方电气创新研究院、招商局长江船舶设计院等一批高水平研发平台,在全国率先立法推广应用首台(套)技术装备,光刻胶、电子特气、宫颈癌疫苗、高纯金属靶材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打破国外垄断。
向“智”,把“智改数转网联”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一招”。实施数字化全面赋能工业制造“九大行动”,开展“千员万企”数字化诊断服务,专班运作推动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当前,关键业务环节全面数字化的企业占比超七成,居全国前列,更多数字化车间、“黑灯工厂”、“灯塔工厂”、“数字领航”企业等出现;发布首批人工智能行业垂直模型重点培育项目23个,省级人工智能典型应用场景129个。
向“绿”,推进产业绿色化转型。聚焦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印发工业领域及钢铁、建材、有色金属、石化化工等4个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截至目前,国家级绿色工厂300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37家、绿色工业园区12个。
瞄准“新”“智”“绿”三大关键词,福建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新赛道,县域经济发展日渐呈现百花齐放、群芳竞秀的活跃态势——
泉州德化,数千年来窑火不熄。一车车陶坯经过传送带、滑轮轨道,被自动送入窑炉中烧制。传统瓷雕、出口工艺瓷、日用瓷……4000多家陶瓷企业扎根瓷都,将产品销往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
宁德蕉城,动力电池、储能电池、消费类电池出货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成为全球最大、技术领先的新能源电池生产基地和研发创新中心;
厦门海沧,生物医药港集聚40余家海洋生物医药企业。在这里,虾蟹壳经过降解、浓缩、结晶等工序成为制作降血糖保健品的原材料。海藻提取物海藻酸钠被用于制作伤口新生组织保护剂……
集群崛起“链”出发展新图景
上个月举办的2025第三届中国海洋装备博览会上,福建馆一艘甲醇-锂电池混合动力实体渔辅船成焦点——这是全国首创的甲醇增程式规范渔业船舶,既解决纯电动船舶“续航焦虑”,使用成本还低于传统燃油船。
福建是全国率先谋划推动电动船舶产业发展的省份,还被列为全国内河船舶绿色智能发展先行先试地区。不仅出台全国首个“光储充检”一体化建设指南,还率先出台电动船舶全产业链支持政策,打通上游研发设计、中游建造、“三电”系统研制、下游应用的电动船舶产业链。
据中国船级社统计,截至2025年6月,福建已建、在建电动船舶数量占全国总量的34.5%,产业领跑地位稳固。其中,宁德生产的储能电池全球市场占有率超40%,连续四年位居全球第一。
这是福建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一个生动缩影。福建以链群协同思维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方面,延链、补链、强链,推动上下游纵向“线”的贯通;另一方面,聚群、优群、壮群,打通地理空间横向“面”的协作。
产业集群中的重要载体——福建园区开展了一场又一场“空间革命”。福州对园区开发公司新增用于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的银行贷款,给予最高50%贴息;泉州实施聚力打造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2.0版本……全省千亿园区已增加至7个,以存量换新量、扩增量、提质量,塑造发展新动能。
产业集群中的关键角色——专精特新企业创新活力加速释放。健全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政策和梯度培育体系,提高专精特新“小巨人”奖励标准,建立服务企业“四通四到”机制,福建在“专”和“精”上下功夫,把龙头企业做得更大更强,培育形成一大批国家专精特新企业。
强龙头、延链条、壮集群,越来越多重点产业从点上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芯屏器核”快速发展,集成电路“增芯”、新型显示“强屏”、智能器件终端“提器”、核心电子元器件“硬核”,实现新型显示主流技术路线全覆盖。
——新能源产业持续保持领先优势,消费类电池、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市场占有率分别连续13年、8年、4年保持全球第一,拥有电化学储能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
——生物医药产业创新步伐加快,实施生物医药高质量发展政策,设立6.8亿元省级专项资金、10亿元省级产业引导基金,全省在研在审创新药40多个,创历史新高。
先进集群引领、大集群支撑,小集群“抱团发展”形成聚合力。全省现有超千亿产业集群20个;宁德市动力电池、泉州现代体育产品2个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了19个国家级、60个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纵观八闽大地,各县域创新活力持续增强,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稳步提升,优势产业集群不断壮大,项目招引更加精准,县域特色产业竞争优势更加突出,产业链供应链质量显著提升,县域经济活力奔涌,阔步向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