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报业集团记者 李妙珠 通讯员 高志强
金秋时节,稻谷飘香。近日,位于漳州市龙海区东泗乡碧浦村的漂浮水稻试验田迎来首次收获。经现场测产,试验品种中浙优8号湿谷亩产达316.67公斤。
作为一种新型立体种植模式,漂浮水稻突破传统田间种植限制,采用基质栽培技术,将水稻种植于池塘特制浮床上。
今年7月,为探索水稻种植新模式,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由漳州市农业农村局牵头、福建农林大学农学院专家技术指导、漳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实施试验的漂浮水稻种植项目在此启动。
试验利用东泗乡碧浦村集中的内陆养殖尾水处理沉淀池,种植中浙优8号、禾两优676、福兴优明占等8个水稻品种,实际铺设面积5亩。“沉淀池主要收集片区养殖尾水,水体富含悬浮物、氮、磷等营养物质,盐度较高。我们选择以耐盐、生育期短、茎秆粗壮抗倒伏的品种为主,水稻根系在水中生长,既能吸收水体多余养分,又能净化水质。”漳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水稻研究室负责人何梓彬介绍。
为确保水稻在水体环境中良好生长,科研团队严格控制化肥农药使用,通过科学调配基质、采用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手段控制病虫害,并定期监测水体盐度。
“漳州内陆养殖面积大,漂浮水稻适用于淡水鱼塘,既能扩大耕作面积,又为养殖尾水治理提供了新思路。”何梓彬表示,在渔稻共生模式里,水稻吸收鱼类粪便分解产生的氨氮、亚硝酸盐,净化后的水质反哺鱼儿生长,形成“一塘多收”的循环农业新模式。下一步,团队将持续开展淡水与咸水环境下的水稻适应性试验,筛选适宜鱼塘种植品种,同步降低种植成本,重点围绕种养一体化目标,研发适配的专用土壤基质与配套功能肥料,系统固化标准化种植技术体系,为后续推广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