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厦门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加快构建,生态环境容量不断扩大。图为位于翔安区的下潭尾红树林公园。(本报记者 王火炎 摄)
本报记者 王元晖
厦门东部的大帽山脚下,几处依山而建的茶室与观景台成了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假期游人争相打卡的地方。这个环境优雅的休闲去处,一度因“偏远”的标签让经营者头疼,可现在,随着周边“断头路”的打通,岛内的人们只需驱车40多分钟,就能来到这里感受氤氲茶香。
同样在这个假期,厦门地铁6号线角美延伸段的多个施工现场则呈现一派火热场景,数百名建设者在这里全力推进7个站点的地面附属结构和站内装修施工,为明年全省首条跨市地铁的开通打下根基。
展开地图,一东一西的这两个远距离的点位,似乎并没有太大关联。然而,在厦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为百姓创造高品质生活的宏大背景下,“变化”,却是包括它们在内的许许多多地点恒久不变的主题。
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厦门考察时指出,“要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上作出示范”。
如今,岛外各大片区开发建设如火如荼,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加快构建,生态环境容量不断扩大,海洋经济蓄势腾飞,厦漳泉都市圈日益成型……使命在肩的厦门,正用一个个或大或小的变化,书写着一份时代答卷。
跨岛之路
岛内与岛外携手发展
国庆中秋假期最后一天,跃出海面的朝阳一大早就把亮光投射在厦门翔安国际机场交通中心光伏幕墙上,这片目前国内最大的航站楼屋面光伏系统不久前已全部安装完成。上万名建设者在这里披星戴月,全力冲刺新机场“2025年底基本建成”的目标。
站在厦门翔安国际机场雄伟的航站楼往不远处的海面看,在千吨级浮吊的助力下,700余吨横梁预制构件从海上缓缓上升,厦金大桥(厦门段)主塔施工进度过半,主线预计2026年具备通车条件。
两大重点工程在海上交相辉映。“提升本岛、跨岛发展”的重大战略,随着一年来基础设施加速跨岛布局,不断向纵深推进。
“厦门强化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定位,机场、港口、火车站等重大基础设施向岛外疏解,目前岛外骨干路网基本成型,实现轨道交通线网全部贯通岛内外或串联岛外各区。”市发改委副主任蔡成果介绍,目前厦门已形成“五桥三地铁两隧道一海堤”进出岛通道格局,岛内外“半小时生活圈”变为了现实。今年,厦门还在提速建设3条地铁线,连接厦门岛外三区的嘉庚大桥正式立项。
于是,人们注意到了与之关联的一个动向:岛内不那么拥挤了,但岛外的人流却明显增多——今年,厦门岛外常住人口占比超六成。深究人口流动的缘由,交通的便利是一方面,厦门大力实施的产业结构跨岛优化也是一个重要推力。
厦门整合火炬高新区“一区多园”产业跨岛发展平台,建成海沧生物医药港、集美软件园三期、同安工业集中区等重大产业载体。今年,位于翔安的厦门海洋高新区和临空经济片区等新城片区的建设,也驶入了快车道。
拉开城市框架,拓展产业发展空间,而普通老百姓幸福感的攀升,却是厦门更大幅度迈开“跨岛”步伐的直接体现。今年1月—9月,厦门都市现代农业集群营收同比增长7.2%,绝大部分行政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50万元。集美新城基本成势成型,马銮湾、翔安、同安新城快速崛起,同翔高新城初具规模,岛外各新城居民在家门口拥有一家三级医院的梦想,如今也已变为现实。
厦门在强化乡村全面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的实践中阔步前行,而在持续做强岛内城市主核的同时,大力完善岛外新城配套,推动人气商气集聚,促进产城人深度融合发展,也将成为未来厦门加快建设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市的必然选择。
共赢之路
大海与大山同下“一盘棋”
蜿蜒的九龙江,在漳州海门岛附近,奔腾进入厦门湾。不远处,一艘艘叠满集装箱的巨型货轮穿梭往来。
早在20世纪80年代,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习近平同志领导编制的《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就提出要“建设以厦漳泉为主体的城市群体”。
时光流转,初心却从未改变。厦门牢记嘱托,携手漳州、泉州下好“一盘棋”,在闽南大地绘就一幅优势互补、区域协调的发展画卷。
今年刚刚成立的厦漳泉都市圈办公室,引发外界瞩目。依托这一重要纽带,三市建立都市圈工作机制,发挥各领域各部门对口协调作用,全力推进基础设施、科技产业、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四圈”一体共建发展。
在厦漳泉都市圈的蓝图上,泉州至厦门、漳州的城际铁路R1线的推进逐步让“同城梦”照进现实。这条被视作都市圈标志性工程的轨道交通,在用地等要素保障上一路畅通。
事实上,当前厦门翔安国际机场、厦金大桥(厦门段)、厦门地铁6号线角美延伸段、G324国道提升改造等项目建设的提速,与“区域协调发展”同样有着深刻渊源。人们在梳理厦漳泉都市圈2025年重点协作项目时发现,45个项目计划投资高达564.57亿元。
厦门还以自身产业优势为支点,激发周边区域发展动能:目前,厦漳经济合作区累计引进企业72家、年产值61.96亿元,厦泉经济合作区累计引进企业214家、年产值96.13亿元。今年1月—9月,还引导214家厦门企业向漳州、泉州梯次转移,优化资源配置、强化产业配套,促进都市圈产业一体化发展。
“现在不用去厦门,在家门口就能让厦门专家看病”,这是安溪竹山村村民林国清最真切的感受。厦门充分发挥优质医疗资源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优势,成立厦漳泉儿科医联体,建立跨区域远程医疗平台、同城化应急管理平台。
跨过海,越过山。“健全深化山海协作机制,加强山海统筹、强化功能互补”,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在山海之间久久回荡。今年,厦门实施闽西南重点协作项目185个,年度计划投资1285亿元。
距离厦门一百多公里的龙岩市,群山环绕。
尽管一些人可能没有来过厦门,但受益于厦门眼科中心龙岩分院的约1.2万名闽西人,却把这家厦门医院的名字铭记在心。今年8月,随着德国蔡司微创全飞秒精准4.0技术完成升级,医院为山区的近视人群带来了更精准、高效的视力矫正选择。
目前,厦门9个专科联盟、12个名医工作室在龙岩落地,让厦门的优质医疗资源跨越山海。而33所厦门学校与42所龙岩学校结对协作,师生互访、研学互动,也为老区教育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登高望远、脚踏实地,大处着眼、细处入手。厦门一次次牵头推进的民生共享,让区域协调发展的坚定步伐有了愈加温暖的底色。
蝶变之路
生态与经济同频共振
无论是区域协调,还是城乡融合,实质上都有一个共同的课题——生态环境保护。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厦门考察时强调:“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加强重点领域、重点流域、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扩大生态环境容量。”一年来,厦门以更大力度保护绿水青山、碧海蓝天,以生态文明之光照亮绿色发展之路。
傍晚时分,正值筼筜湖纳潮开闸,翻涌的潮水裹挟鱼群进入湖区,早已集聚在闸口附近的成群白鹭时而展翅翱翔,时而低飞逐浪,争相在激流中觅食。
从人人掩鼻的“臭水湖”到“城市会客厅”,筼筜湖已经华丽变身。而从“红树林消失殆尽”蝶变为“枝叶繁茂的海面翡翠”,从“鱼塘密布、泡沫翻天”蝶变为“清水绿岸、碧海银滩”,下潭尾和马銮湾也在续写同样的故事。
这样的变化,在厦门岛内外发生。与“厦门实践”紧密关联的生态理念,也被带到了与之联动的厦漳泉城市群、闽西南协同发展的各个区域。
厦门一如既往地从永续发展的角度审视城市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今年,厦门出台环境、社会和治理(ESG)发展行动方案,1月—6月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九。不仅如此,厦门还实现全域美丽海湾,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保持全国大城市第一,入选全球“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和“自然城市”。
亮眼的成绩单背后,还有几个颇具说服力的数据:如今下潭尾鱼类、贝类和虾蟹类物种总数较修复前增加了2.4倍,作为食物链顶层的厦门中华白海豚数量也稳定保持在60至80头。“它们的生存状态,直接反映了厦门海域的生态健康状况。”厦门市海洋与渔业研究所副所长陈登辉告诉记者。
“推动福州、厦门加快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做大做强海洋经济。”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犹在耳畔。在一年来厦门的蓝色发展战略中,“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格外醒目,而推进海洋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今年2月,厦门市作为中国唯一新成员,站在了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滨之城”平台上。一个问题引发各国的好奇:在对海洋生态倍加呵护的厦门,是如何做到以全省0.25%的海域面积创造全省20%海洋生产总值的?
厦门的答案很朴实:生态与经济并不孤立,而是相辅相成的——只有生态好,经济才能强;经济强了,生态才会更好。这也是厦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中的一条重要思路。
保护好生态的前提下做大做强海洋经济,在厦门333平方公里的蓝色版图中,时刻涌动着经济机遇。
一年来,厦门海洋高新区的快速成长,让我市加快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有了更加坚实的载体。不仅如此,我市正以厦门海洋高新区为依托,联合海沧生物医药港、同安轻工食品园、国家级渔港经济区等,在岛内外形成“一区多园”的海洋产业集聚布局。
新的增长点,让奋楫深蓝、向海图强的厦门底气十足。厦门市海洋生产总值从2020年的1954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2588亿元,年均增长7%以上,占全市GDP比重已达30%。截至目前,厦门已经培育海洋龙头企业30家、涉海上市企业15家、涉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40家,实现涉海科技成果转化超100项。而遍布厦门岛内外的这些企业,也开始在区域协调发展中施展拳脚。
生态促进经济,服务覆盖城乡,发展惠及百姓。这条主线,串联起厦门加快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基本脉络,在厦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工作思路中同样清晰可见。
而今迈步从头越。
厦门,澎湃着向海而生、逐浪千里的豪情壮志,跨山越海,将让人见证更多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