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2025泉州国庆中秋十‘泉’十美文旅消费季活动暨闽南文化非遗周”启动仪式当天,宋江阵、英歌舞、刣狮队伍在中山路开展“非遗快闪活动”,与市民游客惊喜互动。(主办方供图)
今年春节,来自保加利亚、新加坡、斯洛伐克、土耳其、泰国、蒙古等六国的驻沪、穗、厦总领事齐聚刺桐古城,共度佳节,感受浓浓的泉州版中国年味。
图为在泉州工艺美术厂,总领事们携家人体验非遗花灯制作技艺。本报记者 王毅 摄
本报记者 黄琼芬
10月的闽南,秋阳和暖,古湾生辉。11日至12日,福建省社会科学界2025年学术年会·福建省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建设研讨会在泉州市鲤城区举行。本次研讨会由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等单位承办,聚焦“闽南文化与中外文脉互鉴”,汇聚学界业界智慧,共同深入研讨闽南文化在中外文明交流进程中的重要价值与深远影响。
系统构建学术体系
本次研讨会共收到论文300余篇,入选200余篇,围绕“海丝与世界闽南文化”“李贽、阳明学与闽南先贤”“闽南文化与两岸融合发展”“闽南文化的多元性与地方社会”四个专题展开交流,涵盖了闽南文化研究的多个领域,展现出学术研究的广度与深度。
“泉州作为闽南文化的发祥地与富集区,遗存着千年古韵。当前,泉州正全力加快建设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致力于打造文化繁荣新地标。此次研讨会的举办,必将有力推动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承实践的深度融合。”泉州市委宣传部部长刘林霜说。
坚持以学术为本,持续深化对闽南文化内涵与价值的挖掘阐释,已成为福建省社科界的共识。
近年来,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相继举办“朱子与闽南研讨会”“海峡两岸朱熹陈淳学术研讨会”“阳明学在福建论坛”“漳台保生大帝民俗文化研讨会”等品牌学术活动,累计参与学者2000余人次,学术影响力持续扩大。
为推进专业化研究,“朱子学专业委员会”“侨批文化研究中心”“青草药文化专业委员会”等机构相继设立,通过分类别、跨学科的深入研究,使闽南文化研究体系更加系统完善。
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正从学术领域延伸至实践层面。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积极参与“用闽南文化点亮千年漳州古城”活动、“月港海丝申遗”工作、“闽南红色资源保护利用”等重点项目,同时支持基层文化场馆建设与非遗传习,指导各地开展主题展览、文化沙龙、校本课程开发等工作,推动闽南文化融入生活、服务群众。
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成员、副主席郑东育指出,2025年是“十五五”规划谋篇之年,全省社科界将闽南文化研究与传播作为重点工作方向,推动闽南文化在活态传承中焕发新的生机。此次研讨会旨在强化文化认同,增进民族认同,构建闽南文化学术体系,并有效服务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意义重大。
融合两岸辐射四海
与会嘉宾一致认为,闽南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分支,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发展中,借助商贸往来与人口迁徙,与世界各地文化广泛交流、相互借鉴,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文化景观,对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意义非凡。
“闽南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分支,随着闽南人勇于拼搏、开拓四方的脚步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已成为一种具有鲜明世界性特征的文化存在。如今在东南亚乃至全球160多个国家,都能感受到闽南文化的影响。”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荣誉指导陈支平在《闽南文化国际性特征》的发言中指出。
两岸文化交流始终是闽南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向。多年来,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充分发挥两岸纽带作用,持续举办多届“闽南文化研习营”,邀请台湾青年、文化界人士来闽参访交流,厚植“两岸一家亲”的情感根基。
南开大学台湾政治研究中心主任黄清贤在题为《建设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的台胞参与机制》的发言中说,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中华文化是维系两岸亲情的精神纽带。他认为,建设福建省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是深化两岸文化交流、增进两岸同胞情感认同的重要平台与举措。
海外传播方面同样取得显著成效。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通过加强与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闽籍侨团的联系合作,共同举办“中菲人文之驿”“闽南文化走进东盟”等系列活动,有效助力闽南文化的海外传播。
马来西亚侨领、马六甲闽南书院院长颜天禄介绍了闽南文化在马来西亚的传承、演变与独特面貌,展现了闽南文化在异国他乡的顽强生命力、适应性与促进区域合作的潜在力量。“展望未来,我们应充分挖掘闽南文化的联合基因,以更加开放自信的姿态,主动发起和参与双多边合作,让闽南文化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沟通中国与世界的金色桥梁。”他说。
守正开新谋划未来
闽南文化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本届研讨会的另一焦点。
研讨会现场上演的快闪短剧《闽南宣传片》,以现代视角解构闽南生活场景;非遗串烧《“偶”遇闽南》巧妙融合提线木偶与讲古人的趣味对话,让传统非遗在现代舞台上焕发新生;答嘴鼓《闽南五色话》则传承闽南传统“相声”精髓,让观众在笑声中领略方言背后的文化密码……
当闽南语遇上脱口秀,当千年非遗碰撞新潮表达,会擦出怎样绚烂的火花?《(辶+日)迌闽南》脱口秀闽南文化专场(泉州站)的精彩演出给出了答案。作为全国首创的福建方言脱口秀演出,该演出串联起“文化、生活、精神”三大篇章,以年轻化姿态推动闽南文化走入大众生活,是闽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成功实践。
“闽南文化在一代代闽南人的实践中不断被挖掘、弘扬、创造与创新,既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也持续推动着闽南地区乃至更广范围的经济社会发展。”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会长林晓峰表示。
近年来,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参与推进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建设:在闽南多地中小学设立“闽南文化研习基地”“闽南文化教学实践基地”,促进闽南文化进校园、进课堂;加强与闽南师范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合作,共建科研平台,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发展;支持“闽南魂”APP、“屿见闽南”文化空间等项目建设,助力闽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在林晓峰看来,建设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是一项系统工程,更是一项历史使命。对此,他提出了以下实践路径:着力构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体系,建设汇聚闽南文化元素的世界闽南文化博览园,推动闽南文化历史传统村落成为“活态博物馆”,打造具有代表性的闽南文化“新地标”,做大闽南文化节庆活动品牌,建立闽南文化进校园的示范点,构筑闽南文化现代传播新平台,擦亮闽南儒学文化“新名片”,建设高水平高质量的世界闽南文化研究中心,铸就具有影响力的闽南文化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