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福建连续3年在全国知识产权考核中获评优秀或A级等次;截至2025年8月,福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42万件,同比增长18.92%……近年来,福建多措并举,积极推进知识产权强省建设、打造近悦远来的营商沃土,成效显著,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9月23日,福建召开新闻发布会,详细介绍了福建首部知识产权综合地方性法规——《福建省知识产权保护与促进条例》(简称“条例”)的起草制定情况,以及2024年以来,福建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工具箱”作用,在加快知识产权强省建设、优化营商环境方面的工作情况。
福建高度重视知识产权综合立法工作。2025年7月30日,《条例》经福建省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拟于10月1日起实施。
据福建省市场监管局介绍,作为福建首部综合性知识产权法规,《条例》是加快推进福建知识产权强省建设的重要举措,意义重大,《条例》明确著作权、专利、商标、地理标志、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植物新品种等各类知识产权发展的基本路径和支持措施,助力福建各产业领域提升竞争力。同时,《条例》对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服务、管理等全流程作出全面规范,精准衔接《民法典》《商标法》《著作权法》《专利法》等上位法,完善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司法保护、仲裁调解、行业自律等环节。
《条例》总共有7章55条,主要突出知识产权创新创造导向,为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突出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明确了各类知识产权的发展路径和支持措施;突出“严保护、大保护、快保护、同保护”,特别是解决新业态、新领域保护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突出两岸融合发展,探索闽台知识产权融合发展的新模式等。
尤值得一提的是,《条例》突出优化营商环境:围绕市场化营商环境,推进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交易平台建设,完善服务业监管机制,助力行业健康发展;围绕法治化营商环境,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快速维权中心,加强知识产权法庭建设,建立全省统一的技术调查官专家库,为创新主体保驾护航;围绕国际化营商环境,建立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和维权援助机制,助力企业参与国际竞争。
据了解,2024年以来,福建市场监管部门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工具箱”作用,优化营商环境,成效显著:坚持高质量创造,打造高效便捷的创新环境,推动智能制造、锂电新能源等重点产业领域专利平均审查周期从15.6个月压缩至70天,提速85%;坚持高标准保护,打造公平有序的创新环境,累计建设7个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和快速维权中心;坚持高效益运用,打造供需契合的创新环境,2024年以来,建设15个知识产权运营中心、4个知识产权创新联合体;坚持高水平服务,打造普惠便民的创新环境,建设60家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3家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TISC);坚持高效能合作,打造开放协同的创新环境,累计建成4个国家级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分中心。
“知识产权已成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基石’。”福建省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省知识产权局局长黄水木表示,下一步,福建市场监管部门将更好发挥知识产权在激励全面创新、促进产业转型、优化营商环境、服务对外开放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精准赋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福建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勇争先贡献更多知识产权力量。”(王礼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