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从“等流程”到“抢时间”
厦门资源要素保障改革落地,重点项目建设开启“快进模式”
厦门市不断创新资源要素保障机制,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图为美丽的筼筜湖城市景观。
文/本报记者 朱道衡 通讯员 吴川英 颜妍
图/本报记者 林铭鸿
“从征收土地预公告发布到拿到农用地转用批复,只用了127天!效率太高啦!”提及厦门某高校同安校区一期工程的用地报批效率,项目负责人难掩激动。而在同翔片区,另一项纪录同样令人瞩目——同翔片区(翔安区)某项目仅用12个工作日就完成农转用报批、土地收储到出让公告发布的全流程,更开创厦门农用地转用与草地占用并联审批的先河。
这些“厦门速度”的背后,是近期厦门市多部门联合印发的《厦门市项目攻坚行动资源要素保障提速增效工作机制》(以下简称《工作机制》)在发挥“引擎”作用。此前,厦门重点项目常因涉土地征收前期工作、图斑处置、农转用等事项,需要多部门协作,加上补偿标准争议、权属纠纷等问题,整体流程耗时漫长,仅土地征收与农转用报批平均就需300多天。如今,随着《工作机制》落地生效,一场覆盖15大类要素、150余个环节的资源要素保障改革,正为厦门项目建设按下“加速键”。
全链条改革
线上预警+线下调度 36个部门拧成“一股绳”
“项目进度亮‘红灯’了!某产业园用地报批临近期限,需尽快协调解决。”在厦门市项目攻坚资源要素保障平台上,系统自动弹出的预警提示,让专班工作人员第一时间锁定问题项目。打开平台界面,“红黄蓝” 三色标识清晰区分着逾期、临期、按时项目,串并联流程一目了然,这正是《工作机制》构建“线上+线下”双轨保障模式的生动实践。
线上有“智慧大脑”精准预警,线下则有“攻坚团队”实地破题。依托专班保障团队,工作人员通过发送工作提示函、召开要素保障调度会议等方式,将平台预警的问题转化为实地解决的方案。截至目前,不到三个月,平台已累计预警项目30余项,调度项目275件次,成功协调解决189个堵点问题。
高效协同的背后,是全市36个部门职责的精准落地。《工作机制》围绕项目落地全周期,将前期服务、要素报批、土地供应、工规服务等阶段的职责,细化到“6个区政府+2个管委会(自贸委、相关管委会)+8个片区指挥部+18个行业主管部门+3个核心部门(市资源规划局、市财政局、市生态环境局)”的协作体系中。以往“部门之间互相等、流程推着项目走”的被动局面,如今变成了“市区联动、部门协同、职责清晰”的主动服务,一条覆盖项目全周期的保障链条就此形成。
厦门某高校同安校区一期工程项目的推进,便是这条链条高效运转的典型案例。该项目用地报批涉及规划调整、争议地处置、土地征收、林转用、草转用、占用湿地等多个复杂环节。为加快进度,今年7月19日,市资源规划局召开要素保障专题调度会,梳理出全流程的责任单位和人员,建立日报、周报制度,还创新采用“容缺审核”模式——在材料尚未完全齐备的情况下,提前对农转用、土地征收、划拨供地等材料进行审核,确保各环节无缝衔接。
最终,该项目创造一连串“亮眼成绩”:从征收土地预公告发布到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批复仅127天,从土地征收公告发布到划拨供地批复仅3天。其中,农转用报批环节更是跑出“新纪录”——市资源规划局同安分局容缺湿地、林地、草地材料2天完成预审,1天完成分局初审,1天完成区政府请示,1天完成市局审查,3天完成市政府报批,各项流程在各部门协同下“一气呵成”。
全要素保障
主支线同步推进 创下12个工作日完成审批纪录
“7月11日补偿安置公告顺利完成公示后,省林业局于7月17日启动草地占用审批的受理工作。按照常规流程,农转用报批需待草地审批全部完成后才能推进。”回忆同翔片区(翔安区)某项目的推进过程,市资源规划局翔安分局工作人员感慨不已。凭借《工作机制》中的“容缺审查”和“主支线并联”机制,他们在这6天里完成了编制审查意见、组织处室会审、向上沟通协调等工作,最终让项目在7月24日顺利拿到农转用批复。
这一项目不仅创造12个工作日完成农转用报批、土地收储、出让公告发布的“厦门纪录”,也成为我市首例实现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草地占用并联审批的项目。该项目涉及26.81公顷耕地、0.74公顷草地,按照以往流程,“主线”的农转用报批必须等“支线”的草地占用审批完成后才能启动,前后制约、互相等待成为效率瓶颈。而《工作机制》重构流程后,明确规划调整、土地房屋征收等“主线工作”与用林用草用海报批、违法图斑处置等“支线工作”可同步推进,彻底打破“先主线后支线”传统模式。
在这一机制下,该项目的推进节奏堪称“无缝衔接”:7月21日草地占用获批,7月24日农转用获批,7月25日收回土地及储备获批,7月28日完成出让公告发布,短短7天内,所有程序环环相扣。通过“提前介入、全程指导、并联审批”服务模式,市资源规划局为项目提供全流程的精准服务。在土地成交当日,交地即交证,同时完成土地合同签订、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核发,保证该项目9月5日如期开工建设。
除了流程重构,资金与用地用海的协同保障也为项目推进保驾护航。《工作机制》明确,未纳入征拆计划项目可及时申请调整计划或加入实施计划,市财政局则会同项目责任单位、各区政府、市资源规划局,统筹落实征拆、耕地占补平衡指标购买、土地收储等相关资金,避免项目因“资金等地”或“地等资金”陷入停滞。这种“要素跟着项目走”保障模式,让厦门的项目攻坚既有“速度”,更有“底气”。
全流程服务
前置服务+精准指导 为项目落地“量身定制”路径
“市资源规划局太给力了。他们服务特别主动,提前帮我们厘清了所有要素,连土壤污染调查、考古这些潜在问题都考虑到了。”谈及企业自转旋翼机总装产线项目的推进,该项目相关负责人十分欣慰。该项目达产后年产值将达30亿元,还能带动近100亿元的产业集聚,是厦门航空科技领域的重要招商项目。
在项目明确意向地块后,市资源规划局便启动了“四项前置”工作——预勘界、现场踏勘放样、用地要素意见征求、规划图则编制。市测绘中心、市城投公司仅用5天就完成预勘界和现场踏勘,市资源规划局海沧分局4天内就梳理出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考古、区域评估等后续工作建议,市规划院更是同步启动图则编制,为项目“量身定制”用地报批路径,让项目推进方向更清晰、流程更顺畅。
不止于“四项前置”,针对项目前期论证易出现的用地规模不稳定问题,市资源规划局进一步创新工作机制,将用地规模论证环节大幅前置。在项目预选址阶段,便同步启动节地评价或节地专章编制,并在可研联评联审环节完成审查,从源头稳定用地规模,避免后期因选址调整导致流程“返工”,让项目推进始终保持“快节奏”。
对于工业“标准地”项目,厦门更是推出“一对一”精准服务。行业主管部门、招商部门、市资源规划部门主动对接企业,推行工业用地“交地即交证”办理,并明确工规办理时限:重大重点项目力争120个自然日内完成,一般项目力争180个自然日内完成。从“供地前期提速”到“工规审批改革”,从“土地要素保障”到“全要素服务”,厦门正以全流程服务的优化,让项目落地更省心、更高效。
如今,随着《工作机制》深入实施,厦门项目攻坚“加速度”还在持续提升。从厦门某高校同安校区的127天,到同翔片区某项目的12个工作日,一个个纪录的背后,是资源要素保障机制的不断创新,也是我市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坚定决心。未来,随着全链条、全要素、全流程改革的持续深化,更多项目将在这里跑出“新速度”,为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