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9月1日以来,宁德市各中小学迎来开学
“孩子晚上睡不着,早上起不来,总说不舒服,没胃口,是不是生病了?”开学了,有不少家长发现孩子出现类似问题,甚至出现厌学、注意力不集中、拖延完成作业、全身不适等表现,心理专家将此情况称为“开学综合征”。为何会出现这些问题?该如何解决?专业医生为您支招。
“新学期要有新气象”
鼓励的话语反而加重孩子心理负担?
“‘开学综合征’并非医学上的疾病诊断,而是学生从假期到开学的过渡阶段出现的适应性心理问题,多发生在中小学生群体中。”宁德市医院康复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周俊香告诉记者。
行为上,孩子可能出现不愿上学、写作业拖延、不听指令甚至逃学等表现;心理上的表现包括情绪不稳定、厌学、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生理上部分孩子会出现非器质性原因的食欲不振、入睡困难、嗜睡疲倦、头晕头痛、腹痛等身体不适表现。
谈及成因,周俊香分析,首先是假期作息不规律,不少孩子熬夜刷手机、打游戏,早晨睡懒觉,生物钟与上学时相比变得混乱,开学后突然要早起、收心学习,身体和心理难以快速适应;其次是学业压力的焦虑,一部分孩子担心新学期功课、作业太重,担忧学校同学、师生人际关系。此外,假期里过惯了被照顾的生活,孩子对开学后的集体生活无所适从,产生抵触心理。
同时,家长对于新学期的焦虑情绪也可能传递给孩子,“有些家长开学前不断催促孩子赶暑假作业,过度强调要‘收心’,或反复强调‘新学期要有新气象’等,反而加重了孩子的心理负担。”周俊香说道。
专家支招:
全家一起“软着陆”
针对“开学综合征”,心理老师也给学生和家长开出“软着陆”处方。
在作息调整方面,建议家长用和缓的方式帮助孩子恢复规律作息。家长可以同步调整作息(比如早睡早起),孩子更容易模仿。睡前通过阅读、听轻音乐等方式助眠,让身体的生物钟慢慢回归正常,逐步向上学时的作息靠拢。
同时,家长也应该先稳住心态,避免将焦虑传导给孩子,多与孩子沟通,耐心倾听他们的担忧和困扰,不要一味指责或批评。“可以和孩子一起回顾假期的美好时光,再聊聊新学期的期待,帮助孩子建立对新学期的好感。”此外,为避免开学初期的家庭冲突,可以考虑暂时不安排课外班,让孩子先适应学校节奏。
家长们也不必过于担心,“开学综合征”一般持续一至两周,多数孩子能自行缓解。如果孩子症状持续超过两周,且出现明显的情绪低落、拒绝上学、失眠等情况,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寻求专业心理帮助。
□ 本报记者 张颖珍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