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今年夏日、酷暑难耐。福建省南平市光泽县司前乡清溪村却是难得的一片清凉景象。许多游客慕名来到清溪村畔的清溪之中玩水、嬉戏、漂流,找寻清凉一夏的感觉。
司前乡清溪村位于武夷山国家公园生态腹地,有着400多年历史。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曾经的闭塞和贫困让当地许多年轻人选择外出闯荡,昔日喧闹的村庄面临“人走、屋空、田荒、村散”的尴尬境地。
是知难而退“绕道而行”,还是迎难而上“破局开路”?司前乡党委选择用七年时间在武夷山腹地蹚出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子,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乡村要振兴,环境是底色,首破即是向环境整治开刀。清溪村虽然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可是以前村里垃圾遍地、污水横流,本地村民都不想在这里长期居住,更不可能有外地游客来寻幽觅胜、寻找乡愁。
破局之变起始于2018年。当地将乱砍滥伐、垃圾分类、门前三包等内容纳入了村规民约,对情节严重的上报有关部门予以严厉处罚。
要让“一时美”迈向“持久美”,还需要深厚的乡村产业来支撑。然而,产业的发展不能只靠一个村“单打独斗”,第二破即是向“抱团发展”转型。
400多年来,清溪村家家户户都有做豆腐的习俗,清溪豆腐是当地有名的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挖掘世代传承的老手艺,从无到有裂变出一个新产业?
自2023年起,司前乡将豆制品作为清溪村“一村一品”产业发展的抓手,创新“1+7”跨村联建模式,将清溪村与周边7个村联合起来抱团发展,成立光泽县灵秀清溪生态公司,采用“集体土地流转+公司+合作社”模式,推动周边村通过规模化种植黄豆,专供清溪村加工需求。
“我们厂现有员工40人,90%为本地村民,月工资高的6000元,低的也有4000元。”豆腐加工厂厂长郑毅介绍。而在大豆示范种植基地,更有70余名村民参与季节性用工,年增收总计35万元。播种、管护、采收……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村民在家门口实现灵活就业。
随着清溪村旅游持续升温,越来越多外出务工的村民选择返乡,投身乡村振兴大潮。仅漂流项目就吸纳21人就业,其中4人开办农家乐,8人担任安全员与皮筏艇搬运工,9人专营农特产品销售,形成“一个项目带动一批就业”的良性循环。
“能在村里吃上‘旅游饭’,过去想都不敢想!以前真是捧着金饭碗讨饭吃。”村民傅水财感慨道。如今,清溪村人气回来了,烟火气浓了,村民的笑容也更甜了。
山仍是那片山,水仍是那道水,清溪村却已告别寂寥、走向共富。司前乡党委书记何坤表示,未来将继续践行“两山”理念,将清溪打造成集生态康养、文化研学、红色教育、户外休闲于一体的文旅新地标,让村民在乡村振兴中持续受益、共享发展成果。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高建进、冯家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