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明溪记者站 王翠萍
暑气渐消,开学铃声响起,福建省三明市明溪县学子重返课堂时,纷纷分享暑期独特印记:夏令营的书法作品、自制手工扎染画扇、侨胞子女则围坐讲述侨史馆听来的祖辈故事……这些“成长答卷”,源自明溪县以“教育惠民”为核心,联动侨联、企业、公安等多方力量打造的暑期特色课——以“开放式”实践破解了家长“暑期看护难”的痛点,更让1900余名学子在课外收获知识、友谊与成长。
多方联动 织密关爱网
“以前暑假最愁孩子没人管,送辅导班花钱不说,还担心孩子跟不上学习节奏。现在学校夏令营免费开放,能补功课还能学侨乡历史,我上班也踏实!”市民张女士的感慨,道出了当地众多双职工家长的心声。这份踏实,源于明溪县教育局的精准施策——暑假前两个月,工作人员通过问卷、家访、师生访谈等形式,收集了近2000名学生的兴趣需求与家长诉求,从“孩子要什么、家长缺什么”出发,锚定课程设计的核心方向。
更关键的是,明溪县跳出“校园单打独斗”的传统模式,以县教育局为牵头方,织密跨部门协同育人网络。在县公安局“小警察体验营”里,孩子们通过模拟交通指挥、安全知识互动等沉浸式体验树立法治观念,掌握自我保护技能;在海斯福公司的“小小化学家”实验室里,专业技术人员手把手指导学生完成简单化学实验,试管中变幻的颜色,点亮孩子们对科学的好奇。
针对侨胞子女对家乡文化认知需求,县教育局联合侨联,将非遗民俗、侨胞奋斗史、生态观鸟等内容融入课程。意大利侨胞子女邓可欣参加完玉虚洞红色研学后坦言:“听着老师讲祖辈的故事,才真正懂‘家乡’的意义。”
此前,海外侨胞子女参加优质夏令营需自费赴外地,去年起明溪与意大利绿地中文学校、咏恩中文学校合作,将他们“引回来”,让侨文化成为暑期课堂的独特亮色。“就是要让孩子们在家门口了解家乡、爱上家乡。”明溪县教育局副局长葛丽娟说。
按需定制 显侨乡特色
“老师,望远镜能看到白鹭吗?”“水面上扑腾的是什么鸟呀?”在王桥百鸟家园的观鸟课上,学生们不断提问,举着望远镜,眼中充满期待。这堂生动的自然课,是明溪县暑期“校门敞开”计划的一个缩影——县教育局以差异化策略回应城乡及学生个体差异,为每个孩子打造专属的成长体验。
为满足不同年龄段学生的需求,明溪县构建了“学科辅导+兴趣社团+劳体结合”三维课程体系。沙溪乡中心学校邀请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开设“心理健康”关怀课、“植物拓印”特色课等;瀚仙镇中心小学更显温情,尽管只有18名学生报名,仍坚持开设书法、绘画等9门课程;同时还推出科技社团、明溪微雕、学做客秋包等多样化的特色课程。
“社区志愿者、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等纷纷加入暑期课堂,让教育变得更加丰富和立体。”明溪县教育局“校园开放”活动负责人李文明说。
普惠共享 课堂暖人心
“孩子以前内向不敢说话,参加夏令营后,每天回家都跟我分享趣事,还主动帮我做家务,变化太大了!希望学校下次开设亲子课程,让我们也能参与。”近日,明溪县一位妈妈在家长微信群里的留言引发广泛共鸣。
明溪县此次夏令营打破以往只面向职工子女的限制,将参与范围扩大至全县6至15周岁的学生,只要报名即可免费参加,切实做到了“普惠共享”。不少家长纷纷晒出孩子的成长变化:有的学会了叠“豆腐块”被子,有的掌握了花式剪纸,还有的学会了跳竹竿舞。
作为福建内陆新侨乡,明溪出国人员约1.44万人,占总人口的12.6%,侨眷侨属近5万人,留守儿童暑期“看护难”问题一度突出。今年暑假,全县12所义务教育学校及多个特色夏令营全面开放,设置了红色教育、观鸟、科技等15类课程,累计总授课2620节。253名教师主动放弃休假,提前备课、全程陪伴;学校制定了详细的安全预案,从活动防护到接送管理均有专人负责,工作人员还定期与家长沟通,进一步增强“家校共育”合力。
“敞开校门,本质上体现的是我们教育为民、教育惠民的初心。”葛丽娟表示,今年是明溪县教育局开展校园开放活动的第二年,未来将持续深化“开门办学”模式,不断探索校社联动、资源共享的长效机制,让教育的温度温暖侨乡每一个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