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9月6日,福建省安溪县长夏书院里墨香弥漫,30名中小学生在专业教师指导下,提笔运墨,学习花鸟与山水国画。这门由龙门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组织的公益课程,成为孩子们接触传统笔墨丹青的窗口,也是安溪县依托宗祠古厝建设基层文化阵地、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抵乡村的生动缩影。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今年以来,安溪县创新推出“宗祠(古厝)书院”建设模式,首批推进8个试点书院,构建优质文化直抵基层新载体。
为确保宗祠(古厝)书院可持续运行,安溪县成立宗祠(古厝)书院建设工作专班,并建立了“1+3+N”管理机制。每所书院由1名村干部或乡贤担任院长,县直单位与乡镇配合组建教学、活动、后勤3个工作组,并广泛招募退休教师、非遗传承人、新乡贤等N名志愿者参与服务。
8月25日,盖洋书院作为首批试点正式揭牌启用。法律知识科普,南音、木偶、竹藤编等非遗互动传承课,农业种植、加工技术培训……书院启用以来已举办多场活动。“我们还将举办新式茶饮体验课、《虎邱古坵:木偶演绎戏如何融合文旅》课题研究等活动,进一步增强文化服务的实用性和吸引力。”盖洋书院执行院长林两全介绍。
在功能设计上,安溪创新推出“1+6+X”课程体系:每季度开展1次理论宣讲,设置文化教育、技能培训、现代农业、乡村治理、文体活动、康养保健6类基础课程,并鼓励各村因地制宜开发多项特色课程,系统构建起“理论宣讲+文化服务+文明实践”三位一体的基层文化生态。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好生态’带来‘好钱景’……”8月13日,在长夏厝宗祠,“茶小宣”队员王碧霞清脆响亮的开场白,回荡在宗祠的梁椽之间,在场茶农们听得频频点头。连日来,一支名为“茶小宣”的安溪青年理论宣讲先锋队活跃在各个古厝书院中。这些从安溪县60名优秀青年宣讲员中选拔出的“十佳茶小宣”,已深入乡村、企业、学校开展宣讲10余场,将生态文明思想等党的创新理论从书本带向田间,化为群众增收致富的生动实践。
龙门镇依托“长夏厝”等场所开辟“假日课堂”,按照“活动有场所、教育有延续、安全有保障”的原则,组织青年志愿者和“扬帆计划”大学实习生,为孩子们提供全方位的教育服务。行走在安溪乡村,古老的宗祠与新时代文明交相辉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精心镌刻在宗祠墙壁,“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字样与传统的楹联、匾额相得益彰,化作日常生活中的文明之风。
在经兜村,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实现有机融合。自2003年成为全国“关爱女孩行动”首批试点县以来,安溪推动宗族在新修族谱时打破“只记男丁”的传统,让女孩正式纳入家族传承。近年来更推出电子化祭祀形式,村民可通过线上平台与电子屏缅怀先祖,扫码溯源家族历史,异地亲友也能远程参与祭奠。这种从传统文化到现代科技的嫁接,正是文明进化的重要标志。
安溪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县里分年度、季度制定活动计划和课程安排表,安排专项经费保障,为每个试点书院提供2.5万元补助经费。乡镇配套建设资金,同时鼓励企业、宗族捐赠设立“乡贤文化基金”,推行“以奖代补”机制,对考核优秀的书院给予奖励。“计划到2026年,安溪将力争形成‘一乡镇一特色、一村居一品牌’的基层文化格局,让更多宗祠、古厝成为辐射乡村的文化阵地,真正实现文化服务贴近群众、直抵基层、深入人心,持续提升茶乡群众的文化获得感与幸福感。”
(何金 黄琼芬 吴圣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