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厦门外国语学校思明校区在教学区与停车区之间设隔离栏。(本报记者郭睿 摄)
规范校内车辆通行
●限制非必要车辆的进入
●安装减速带、限速杆等设施
●停车场区域设置鲜明标识
校内人车分流
●学生步行与机动车通行的时间错开
●学生和机动车从不同的校门进出
创新实践亮点
●有学校运用智能推送技术实时告知家长学生等候状态,实现“车到即接”
本报讯(记者 郭睿 通讯员陈嘉斌)开学在即,厦门外国语学校思明校区有了些新变化——教学区与西门内车行道间新增了一道安全隔离栏。今年来,这所学校就校内交通设施进行了一系列微改造,诸如缩小校门口升降柱间距、给校内停车区重新划线并设置隔离带等。这些细节上的调整,都是基于对校内交通安全的系统性考虑。
变化并非个例。今年,厦门市教育局主导的“提升完善140所中小学校园内部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工作被列入省、市为民办实事项目。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本月底该项目完成率将达90%以上。事实上,去年市教育局就已推动我市133所中小学完成校园内部道路交通安全设施的提升完善,今年进行的是第二批140所学校,包括思明区属校23所、湖里区属校21所、集美区属校15所、海沧区属校12所、同安区属校30所、翔安区属校23所,市属校16所。
提升完善校内道路交通安全设施要做些什么?在厦门中小学,常见的有规范校内车辆通行管理、实施校内人车分流等。具体来说,在规范校内车辆通行管理方面,限制非必要车辆的进入,安装减速带、限速杆等设施进行限速管理,以及在停车场区域设置鲜明标识等。针对校内人车分流,各学校主要采用时间或空间分流,即学生步行与机动车通行的时间错开,学生和机动车从不同的校门进出等。
在校内交通安全领域,厦门也涌现出许多创新实践。比如,厦门市教育科学院附属小学推出的“星辉宝贝绿色通道”,上下学高峰时段,开放地下一层车库作为家长接送区,并运用智能推送技术实时告知家长学生等候状态,实现“车到即接”。一个个创新实践既提升了学生接送的安全性和效率,也有助于缓解校园周边的交通压力。在这两年进行的大规模校内道路交通安全设施提升改善过程中,越来越多厦门中小学也在尝试通过科技赋能等创新方式让这项工作更高效。
市教育局说,明年还将继续推动一批中小学提升完善校园内部道路安全设施,尽快让这项工作在厦门中小学实现全覆盖,为全市师生构筑更加完善的校园交通安全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