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报讯大洛福袋刺绣、鳌鱼八卦银饰、南霞铜钱编织技艺……连日来,在位于三明市沙县区东门古街的非遗传承展示中心,不少市民和游客站在精美的非遗展品前驻足拍照。
“这片花瓣是心型的,两边要对称。”在非遗体验区内,几名市民正跟着福袋刺绣工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制作福袋,一针一线手指翻飞,一个个人物、花、鸟等图案渐渐鲜活起来。“周末陪孩子来东门古街,正好碰到这个体验活动。对孩子们来说,这是一次很有意义的传统文化体验课。”市民乐女士说。
这是沙县区通过“以文入景”,提升游客文旅体验的一个生动尝试。
今年以来,沙县区依托东门历史文化街区实施“以文入景”工程,以“非遗+古街”为核心,将情景演艺、非遗、文旅集市等元素植入,不断充实东门古街的文化内涵,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为游客打造沉浸式、互动性强的文旅体验。
一方面,利用东门古街古戏台和非遗展示交流中心,聚焦沙县本地非遗项目的展示与体验,通过非遗课堂、非遗工坊,开展“遗”彩展览、“遗”彩体验等沉浸式非遗活动,让游客能直观感受非遗的魅力。今年以来,已开展肩上好戏“游”东门等10余场次、开设体验课堂60余期,惠及群众2万余人。
另一方面,发挥“小吃+非遗”辐射带动作用,以沙县小吃大食堂为载体,常态化开设非遗小吃研学课堂,让游客在品尝地道小吃的同时,亲身参与各类小吃制作过程,深度感受非遗技艺魅力。今年共接待小吃研学体验团40余场次,1200多人次。同时,以省级非遗红边茶制作技艺为核心,既提供传统手作体验,又创新推出时尚茶饮,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打卡地。
新体验激发新活力。通过“以文入景”,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有了新载体,同时,各景区景点吸引力大幅提升,游客从“走马观花”变成“深度体验”,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重提升。
(沙县记者站 张铃珑 许 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