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我做簪花已有54个年头啦,在我这里簪花绝对专业,给你看看,我还获过奖呢!”8月18日傍晚,当在泉州蟳埔村“女神佑”簪花店第一次看到该店“头牌”簪花师黄极芬时,她难掩喜悦,边说边展示一张获奖证书,上面写着“在‘最美簪花围、海丝后花园’首届蟳埔女盘头大赛上获得亚军”。
要说现在泉州文旅什么项目最火,毋庸置疑是“蟳埔簪花”。8月18日,“活力中国调研行”福建主题采访活动采访团一行走进泉州蟳埔民俗文化村,感受蟳埔风情,探索文化赋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密码。
簪花师坚守54载:不断创新求变,传递美好
走进蟳埔村的古弄小巷,只见游人如织、簪花店林立,四周一座座用海蛎壳层层堆叠砌筑的闽南特色建筑“蚵壳厝”坚固耸立,屋檐下慕名前来体验簪花的游客正摆着各种造型,在镜头前留下最美的回忆。
蟳埔是一个位于泉州湾晋江入海口的小渔村,在刺桐港千年海丝文化和当地海洋文化交融影响下,形成独具特色的“蟳埔女习俗”,包括生产习俗、服饰习俗、信仰习俗等。“蟳埔簪花”就属于“服饰习俗”的一部分,有“头上簪花围、身披大裙衫、下着阔脚裤、耳戴丁香坠”的显著特征。尤其是簪花围,其以艳丽的花朵和独特的制作技艺展示了蟳埔女性对美的追求和对传统的坚守,被誉为“行走的花园”。
最近两三年,“蟳埔簪花”风靡全国,成为一种备受年轻女性追捧的文化现象。“蟳埔簪花热”也刺激了当地住宿、旅游、餐饮、旅拍等相关产业发展,2024年拉动消费达50多亿元,成为拉动泉州文旅经济发展的澎湃动力。
“蟳埔簪花热”带来的经济热效应首要受益者,当属当地村民,今年66岁的黄极芬便是其中之一。作为当地有名的簪花师,慕名而来找黄极芬服务的游客络绎不绝。她虽没读过几年书,但是说起蟳埔的簪花文化谈吐清晰,脸上洋溢着满满的自信和快乐。
据黄极芬介绍,她是蟳埔本地村民,簪花在当地至少有几百年历史,传统的簪花以红为主色调,基本都是真花。除非遇到丧事等特殊情况,当地女性哪怕从事生产劳动几乎每天都要戴花出门。从小受妈妈影响,她12岁就开始自学簪花,直到现在。她家有七个姐妹,自己排行老三,每个人都会簪花。
游客自驾千里:携子女体验,用消费助力文化传承
“我妹妹黄目斗技术也不赖,这几天应邀去云南,帮一位马拉松冠军簪花呢。”说话间隙,黄极芬又投入到帮下一位女顾客簪花的工作中。
“虽然日子过得苦,但是天天戴花会让自己心情变好呀。”谈起为何喜欢戴花并传承簪花技艺几十年,不善言辞的黄极芬用最朴素的语言回应。
“我们这里的女性,正常情况下不仅要戴花,还要戴黄金等头饰。”今年40岁的谢必正补充道,他是黄极芬的外甥,目前两人一起经营簪花店,“簪花反映了我们当地女性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大家戴着花,心里就像花儿一样绽放。”
据谢必正介绍,黄目斗是自己的母亲,这些年随着“簪花热”兴起,村里人也跟着沾光,大家都纷纷开起簪花店。自己过去也在外打工,大概3年前返乡创业。由于自己母亲、三姨手艺不错,自家的簪花店生意一直不错,最高峰聘有18名员工,2024年做了200多万元营业额。
谢必正目前非常珍惜“簪花热”带来的美好生活。为了迎合当下年轻人的喜欢,他大胆创新,“我们店比较时尚,花饰不断在换,在传统红色的基础上,还购进了五颜六色的各式假花供消费者挑选。”不仅如此,他还开通小红书,做起视频直播。
在谢必正的店里,遇到了特意从湖南长沙开车自驾900多公里到此体验蟳埔簪花的何丹一家。何丹是一名幼师,非常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平常会买汉服体验。自从去年在网上看到“蟳埔簪花照”,深深地被这一闽南文化所吸引,这次趁着孩子暑假,就带着两个妹妹、三个家庭共11人专门自驾来泉州旅游。
在现场,她不仅自己簪花拍照,也为女儿挑选一套满意的簪花妆照,并对黄极芬的手艺赞不绝口,“我也学过中式盘头,这个很难的,黄阿姨好厉害,没几分钟就弄好了。”
地方政府多措并举:创新活化机制,丰富消费场景
目前,喜欢簪花的不仅有女性,甚至部分男性也被传统文化深深吸引。在蟳埔顺济宫门口,湖北慕名而来体验簪花的高二学生小何,头戴簪花,手持宝剑,在刚柔并济间演绎出别样英姿。“谁规定的簪花只能女性佩戴?只要是中国传统文化好的东西,我觉得不论性别、地域,全世界都可共享。”
小何的一番话,与目前泉州文旅产业的布局不谋而合。“我们不仅要出圈还要出海。”蟳埔民俗文化村保护提升指挥部改造运营组副组长黄丽媛说道。
近年来,为做大做强做优“蟳埔簪花文化产业”,当地有关部门多措并举,创新机制,其中就包括成立蟳埔民俗文化村保护提升指挥部,组建蟳埔商业管理公司,成立簪花围、旅拍、餐饮等3个行业协会,形成“指挥部+国企+自治组”的运营、管理和治理机制。
不仅如此,当地还推出了簪花里文旅集市、非遗小剧场、腾讯音乐小屋等十大提升工程,提供旅拍、听音、乐购、问海、看戏等八大体验场景……打造出了“活化传承、跨界融合、赋能产业”的泉州样板。
目前在泉州,簪花产业从业者通过坚守传承、推陈出新等方式吸引更多年轻人爱上这一传统文化,当地政府通过制度创新、跨界出海等手段让簪花产业健康可持续,年轻人通过携子女体验、在地消费等方式让簪花产业的消费链形成闭环,正是由于大家的“双向奔赴”让“蟳埔簪花文化”成为带动泉州文旅高质量发展的又一重要引擎,一幅“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文商旅融合发展画卷正徐徐展开……(王礼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