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福建> 福建要闻 > 正文

古镇破题 崇仁焕新

来源:福建日报2025-08-18 09:52

  闽北商贸古镇,在城乡融合探索中如何发挥优势找回青春——

  古镇破题 崇仁焕新

  □本报记者 吴旭涛 闽北日报记者 韩奕 郑金富 陈颖

  立秋时节,乌君山下、富屯溪畔的南平市光泽县崇仁古镇,是一幅天光明媚、清波潋滟的美丽画卷。穿行古镇,不仅有百年老街、青瓦灰墙,更有潮流小店。

  这座文脉千年的古镇,正经历一场从沉睡到苏醒的蜕变。

  崇仁曾是闽北商贸重镇,拥有商周遗址、明清古建筑群、建昌帮中药炮制技艺等丰富的文化资源。然而,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由于交通闭塞、产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滞后等原因,陷入古建闲置、文化沉睡、村庄空心、经济落后的困境。

  如何因地制宜,走出具有山区特色的共同富裕之路?

  崇仁的答案是——“古文明为魂、新业态为翼”。当地主动融入大武夷文化旅游圈建设,让文化激活乡村、让旅游带动产业、让人才推动振兴共富。

  文脉如何唤醒?

  在崇仁古镇核心区域,由老粮站改造成的“建昌帮中医药传承创新综合体”吸引不少游客和中医药爱好者。老房子,承载着“中医药+生态游+文化体验”的复合业态。

  “修缮之前,部分老宅子几十年没人住,有的成了鸡舍猪圈,有的甚至快要倒塌了。”崇仁镇党委组织委员高琦说。古镇拥有大量明清古建筑,但此前由于年久失修、产权分散、缺乏统一规划,许多老宅长期闲置,部分建筑存在安全隐患。

  保护是头等大事。“我们制定了崇仁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采取‘产权置换+以修代租’的创新模式,由乡村振兴公司作为运营主体,整合零散资源,对古建筑进行统一修缮和活化利用。”高琦介绍,严格按照“修旧如旧”原则,目前已完成景观节点打造5处、古宅修复9处、古宅盘活10栋。

  “我们不是简单修缮,而是让老宅子有功能、有业态、有故事。”崇仁镇镇长郑勇说,每一栋古建的修缮都围绕一个文化主题展开,有的突出中医药文化,有的展现商周历史,有的打造非遗体验空间。

  沿着古街一路向前,这些老房子,有的被改造成咖啡馆,有的变成中药文化体验馆,有的则成为文创工坊。“我们系统挖掘何家潭遗址、池湖商周遗址、建昌帮中药炮制技艺等9项文化资源,引进茅店窑青白瓷、油纸伞等4项非遗技艺入驻,集中于崇仁故里历史文化街区内进行创新表达。”郑勇介绍。

  如今,修缮和活化后的古建筑,开始娓娓道来它们的“身世”。

  走进“上古堂”,青年讲解员何英正向游客介绍福建古文明的见证物:“象鼻盉,是印纹印陶里的典型代表,它表面的釉变体现高超的技艺,接近青铜器的质感,只有在光泽才能看到完整件。专家考证后发现,我们这里在商周时期就和中原有了联系!”

  底蕴何以转化?

  如此深厚的底蕴,如何转化成人流、资金流?

  “我们有商周遗址、中药文化,但过去游客来了,除了看看古建,不知道还能体验什么。”高琦介绍,镇里的干部曾一度苦恼于文化资源丰富但产业支撑薄弱的骨感现实。

  经过“体检”并分析研讨,崇仁镇打出一套“文化+旅游+康养”的组合拳。

  一方面,打造上古堂商周文化展示区,集中展示马岭商周遗址与何家潭遗址的研究成果和纣王坝水文明,并开发文物衍生品,把文物元素融入茶具、饰品等文创产品中。另一方面,结合历史传承,建设建昌帮中医药传承创新综合体,形成“中医药+生态游+文化体验”的复合业态。

  有了硬件支撑,当地紧接着推出“古文明研学之旅”“中医药康养之旅”等5条精品线路,人气越来越旺。

  “我们开展‘文脉传承’与‘文旅融合’工作,凝心聚力打造崇仁特色文旅综合体。”崇仁镇科技副镇长汤振坤介绍。

  记者看到,在建昌帮中医药传承创新综合体,游客不仅可以了解中药炮制技艺,还能参与药膳制作、体验艾灸推拿、购买中药文创产品。在上古堂商周文化展示区,游客可以亲手制作陶器,甚至参与文物复刻。古街上,还有青白瓷工坊、油纸伞作坊等“非遗+旅游”文化体验场所,游客参与感满满。

  “在品牌塑造方面,我们推动文化资源IP化,对商周遗址、建昌帮中药炮制技艺等9项文化资源进行IP确权,孵化‘崇仁滋味’‘商周印象’等特色品牌,带动文化附加值提升50%。”汤振坤说。

  青春如何回归?

  再好的资源,要盘活和振兴,关键还是在人。

  “以前镇上的年轻人出去的多、留下的少。”崇仁镇党委书记高丽萍坦言,古镇发展曾面临“人少、钱少、活力少”的难题。村子空心化、人口老龄化、产业发展单一化困扰着乡村发展。

  响应南平市“回家乡来、助乡村兴”的号召,崇仁镇顺势启动大学生返乡创业计划,通过“政策引导+平台搭建+资源扶持”的方式,吸引青年返乡创业。

  高凌旭是镇里“草本堂”的经营者之一。“我是光泽人,毕业后一直有一个创业梦。”他介绍,依托古镇“游明清古街,享中医康养,续商周文化,品古韵崇仁”的定位,他决定尝试经营中药奶茶,提交了项目策划书,经审核通过后正式入驻。

  确定经营方向后,政府为团队装修好硬件设施。“我们只需要付出原料和水电的成本,政府还为我们提供免费的吃住,让我们更安心地创业。”他说。

  目前古镇已有9个大学生创业团队入驻,团队主创皆为光泽本地人。他们既是“乡亲”,也是“网红”,用年轻人的视角研发新品、开直播、拍短剧。这些项目带动了本地农产品销售、手工艺制作、民宿经营等业态,形成“创业店面+村民就业”的共富生态。

  高琦介绍,为了提升文化项目的眼界和品位,他们一边“走出去”,学习杭州的潮文化IP结合、南昌的中药文化传承等经验;一边“引进来”,与清华大学、南京大学、闽台乡建乡创团队建立合作机制,引入专业设计、运营、策划人才,让古镇发展路径更专业化。

  成果如何富民?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完成改造的崇仁古镇已累计接待游客13万人次,较改造前增长50%,文旅综合收入突破500万元,带动就业岗位500余个。

  古稀老人李银珠在家门口做起了小生意,守着“老房子”也能赚到“红票子”。每逢节假日,她的特色美食擂茶、“文子”、油炸米浆片供不应求。

  “最忙的时候一个月能赚到上万块呢!”李银珠说,“之前我只能在家里做家务,帮忙做农活,收入不高,现在家门口就是景区,做些本地小吃能赚不少钱。”

  这几天,负责崇仁水上项目运营的齐全文,正忙着培训竹筏工。“我们招的竹筏工都是当地居民,现在竹排、船只、水上自行车等器材已经全部到位。”他介绍,培训后竹筏工就可以持证上岗,作为农闲时的兼职可以多挣一份钱。

  目前,崇仁古镇通过乡村振兴公司已直接带动就业50余人,间接带动农产品供应、物流配送、设备维修等上下游岗位28个。

  对村民来说,不仅收入增加了,家门口的环境也变好了。崇仁的古镇改造,让人居环境像景区,基础设施“城市化”。

  “这里是光泽崇仁,你看我家门口的小院子多舒服。”趁着夕阳下的好风景,古街的老住户黄泰山正拿着手机拍摄短视频,将家乡的变化分享至互联网,“我家这么美,要让更多人看到”。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看直博会上的新机型

  • 文化中国行丨走进四角坪遗址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世界气象组织(WMO)近日报告称,2024年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创下历史最大增幅,达到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水平。” 
2025-10-17 09:51
10月17日,《科学》发表了庾强团队的一项重要成果。
2025-10-17 09:46
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最新发布的消息,今年夏粮旺季收购已于9月底结束,累计收购小麦10795万吨。
2025-10-17 09:42
监测显示,15日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内蒙古等地出现7至8级大风,局地阵风10级;新疆、内蒙古中东部、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最高气温下降6℃至10℃,局地12℃以上。
2025-10-17 09:41
10月14日,随着满深502-H3井钻头穿透8380米地层,这口历经岩层卡阻、垮塌风险与高含硫考验的超深井成功完钻,成为塔里木油田“十四五”期间第223口8000米级超深井。
2025-10-17 09:38
高分辨光谱成像芯片“玉衡”,实现了亚埃米级光谱分辨率、千万像素级空间分辨率的快照光谱成像。
2025-10-16 09:50
10月13日至15日,第十四届中国国际专利技术与产品交易会在大连举行。近日,天津市河东区大王庄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了天津市国产九价HPV疫苗的首针接种,而这背后,离不开专利技术的支撑。
2025-10-16 10:06
10月的上海淀山湖波光粼粼,岸边的东方绿舟国防园已万事俱备,只待“2025年全国青少年智能无人系统应用大赛(IUSAC2025)”拉开帷幕。
2025-10-16 09:48
到2027年底,在全国范围内建成2800万个充电设施,提供超3亿千瓦的公共充电容量,满足超过80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实现充电服务能力的翻倍增长。
2025-10-16 09:48
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超高速实时示波器正式发布,其带宽突破90GHz、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标志着全球电子通信产业迎来超高速信号“中国标尺”。
2025-10-16 09:44
在15日举行的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25年年会开幕式上,生态环境部部长、国合会中方执行副主席黄润秋表示,要以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为牵引,深化美丽中国建设推进落实机制,分级分类推进美丽中国地方实践。
2025-10-16 10:02
“经过不懈努力,中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这本身就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巨大贡献。钱毅介绍,目前,我国已经建成粮食储运等5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基地,26个部级粮食技术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以及百余个地方研发创新平台。
2025-10-15 10:49
外交部发言人林剑14日表示,中国机器人正展现出广阔应用前景,逐步从实验室走进工厂生产线和各国百姓家。林剑介绍,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此前发布的《2025年世界机器人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在役工业机器人存量突破200万台,居全球首位。
2025-10-15 10:45
约两年前,谷歌旗下深度思维公司宣布,借深度学习技术发现220万种新型晶体材料。科学家期待借助AI,设计出可规模化生产、真正影响日常生活的先进材料,让AI在材料科学领域的价值真正落地。
2025-10-15 10:44
盼望北极熊出现,是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队员进入北极圈后的心愿。午后,按照防熊预案部署,考察队决定使用直升机对其驱离,以保证冰面作业人员安全,快速完成冰上作业任务。
2025-10-15 10:40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已有超6000台无人配送车投入规模化应用,为100多个细分场景用户交付上亿件订单。随着智能技术与现代物流深度融合,在城乡经济循环中,无人配送车有了更多打开方式。
2025-10-15 10:20
不久前的国庆中秋假期,人形机器人俨然成为多地商场、工厂、医院甚至众多家庭的“明星”。这款名为Galbot的人形机器人来自银河通用,已正式“入职”该智慧工厂,承担自动质检、零部件分拣与搬运等复杂任务。
2025-10-14 09:57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印发了《云计算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5版)》(以下简称《指南》)。
2025-10-14 09:56
最长主跨跨径、最高主塔塔高、最大锚碇基础、最大主缆规模、最多车道数量……狮子洋大桥集齐了双层悬索桥的多个世界第一。
2025-10-14 09: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