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解码文化自信的城市样本丨烟火乡愁世遗城——解码古城泉州的文化自信样本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福建> 要闻 > 正文

解码文化自信的城市样本丨烟火乡愁世遗城——解码古城泉州的文化自信样本

来源:新华网2024-08-26 08:52

  新华社福州8月25日电 题:烟火乡愁世遗城——解码古城泉州的文化自信样本

  新华社记者江时强、邰晓安、吴剑锋

  泉州,枕山襟海,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马可·波罗笔下盛赞的东方大港。六胜塔下、洛阳桥边,红艳如火的刺桐繁花与泉州港往来穿梭的高樯大舶交相辉映,造就了泉州“刺桐城”的美名,泉州港也由此得名“刺桐港”。

  作为宋元时期中国的海上商贸中心,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在这里“邂逅”,缔结出东西文化和谐共生的城市景观,也积淀了刺桐城多元包容、爱拼敢赢的文化底色。

  这座“半城烟火半城仙”的“世遗之城”,从陆地走向海洋,从历史走向未来,文脉绵长、生生不息。

  多元共融

  初秋,九日山依旧草木葱茏,摩崖石刻掩映于苍翠之中,如同历史的低语,讲述着老城的过往。

  “泉州的开发始自周秦,西晋末年衣冠南渡,中原士族大批涌入,为这里厚植中原文化底色。”泉州南安市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人何春燕介绍,古时晋人将怀乡之情寄于山水,如今的泉州才有了九日山、晋江、洛阳江等具有中原特色的地名。

  图为位于泉州南安的九日山祈风石刻(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宋为伟 摄

  地处东南一隅,西有戴云、武夷等山脉阻挡,东有三湾十二港及太平洋季风的自然优势,因地制宜的泉州人,便将目光投向了大海。

  唐代以来,泉州儒商并重、大兴海贸。至宋元时期,刺桐港已与约100个国家通商贸易,出现“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景象。

  2017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演讲中指出:“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

  向西承接中原文脉、向东与海共生共荣,泉州正是刻印着古老海上丝绸之路记忆的“活化石”。“这座城市以包容友善的心态接纳了不同肤色、语言和宗教的外来族群,形成了绚丽多彩、和谐共处的文化多样性城市景观。”华侨大学旅游学院院长谢朝武说。

  漫步于洛阳桥上,潮起潮落间,仿佛一脚踏过千年。

  图为泉州洛阳桥(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因进出口运输繁忙,为拓展港口腹地、畅通交通,宋元时期,泉州掀起修桥热潮,跻身中国古代四大名桥的洛阳桥便建于此时。如今的泉州,坐拥世界遗产1个(遗产点22处)、国家级文保单位44处、世界级非遗6项、国家级非遗36项。像洛阳桥这样的“海丝史迹”比比皆是。

  历经1300多年风雨的开元寺,是许多游客到泉州旅游的第一站。寺中大雄宝殿内,二十四尊“飞天乐伎”藏身斗拱之间,其造型集佛教妙音鸟、基督教天使、敦煌飞天于一身,既杂糅又和谐。这种多元文化的共存共融,是泉州丰富而独特的文化景观。

  行走在泉州的港口码头、街巷村落,仿佛打开一扇扇“任意门”,产生时空、地域的交错感:千米长的涂门街上,府文庙、清净寺、关帝庙比邻而居;古村老巷里,“皇宫起”的官式大厝、南洋风的番仔楼、海蛎壳为建材的蚵壳厝星罗棋布;市井乡间,闽越遗风拍胸舞、奇而不俗的惠女服饰、“行走的花园”簪花围等独特民俗传承至今……

  “多元包容的文化基因融入泉州的城市肌理,与丝路精神一脉相传,至今闪耀着融合之美。”泉州市博物馆馆长黄明珍说,泉州因此也享有“世界宗教博物馆”“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等美誉。

  爱拼敢赢

  “闽南民众常说,‘爱拼才会赢’。”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金砖国家工商论坛开幕式上讲到:“这其中蕴含着一种锐意进取的精神。”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漫步泉州,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的旋律时常响起。

  泉州市丰泽区真武庙前,一方巨石拱出地面、宛如龟背,上方石碑篆刻的“吞海”两个大字,彰显了泉州人征服大海的豪情。

  图为位于泉州市丰泽区的真武庙。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衣冠南渡,让这片土地染上了农耕文明的底色;向海图强,赋予了泉州人爱拼敢赢的勇气。至今,“少年不打拼,老来无名声”“输赢笑笑”仍是泉州人的信条。

  曾几何时,晋江还是一个为温饱犯愁的农业穷县。借助改革开放的东风,无数晋江“泥腿子”“洗脚上岸”,靠着“宁可睡地板,也要当老板”的劲头,拼出一个“民办特区”,创造出“晋江经验”,成为民营经济发展的标杆。

  知名体育品牌安踏是其中的代表。从30多年前的一个小作坊,到踏上自创品牌之路,在汹涌澎湃的商业大潮中,安踏勇立潮头、不断突破,发展为全国领先的运动品牌。安踏集团执行董事、联席首席执行官赖世贤说:“敢于冒险、爱拼敢赢是泉商难能可贵的品质,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尽管会遭遇起伏和挫折,但少有人轻言放弃。”

  工人在晋江市安踏集团总部运动鞋生产工厂里忙碌。新华社记者 周义摄

  晋江的鞋服、南安的水暖、安溪的光电、惠安的石雕……让泉州崛起成为全国知名的产业基地。如今,泉州市共培育出九大千亿产业集群,境内外上市企业达115家,市场经营主体超152万家。2023年,全市经济总量达1.22万亿元,成为我国著名的“品牌之都”。

  “站如东西塔、卧似洛阳桥。”作为泉州的重要地标,两塔一桥历经千百年风雨,挺拔如初,已成为泉州人的精神图腾,象征着泉州人坚定不移的意志品格,也彰显着这座城市自强不息的精神底色。

  半城烟火

  飞霞映红,华灯初上。中山路上,灯光勾勒下的二层骑楼,好似游龙蜿蜒。“古早”的招牌下,四果汤、石花膏、手工麻糍、牛肉羹等小吃店宾客盈门。

  中山路贯穿泉州古城南北,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连排式骑楼商业街之一,串起周边众多背街小巷,令游客心向往之。“这里既有闽南建筑的古朴美丽、地方小吃的特色风味,也有寻常生活的浓浓烟火气。”游客苏见欣说,在原汁原味的街巷里慢行,感受最本真的当地生活,是泉州古城最让她着迷的地方。

  图为泉州中山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周义 摄

  2021年,“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自此,泉州的悠悠古韵开始广为人知。2023年,泉州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8652.9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千亿元大关。

  “泉州的遗产是鲜活的。老百姓生活在遗产里,遗产就在身边。”泉州文旅集团宣讲队队长颜静怡说,作为“活着”的古城,古老的建筑、艺术、风味与现代的生活方式在泉州相得益彰,碰撞出无穷魅力。

  为了守护好“半城烟火”,留住浓浓“乡愁”,近年来,泉州市坚持以“微改造”提升古城,不搞大拆大建,力求“见人见物见生活”,出台《泉州市中山路骑楼建筑保护条例》《泉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泉州市文化旅游发展促进条例》等,用法治之手为城市护航。

  泉州湾入海口的蟳埔渔村,人头攒动。作为蟳埔女传统装饰的“簪花围”火爆“出圈”,慕名而来的游客挤满渔村的街巷,村内四处可见簪了满头鲜花、欢声笑语的游客。

  头戴簪花的游客在福建省泉州市蟳埔村码头边拍照留影。新华社记者魏培全 摄

  薪火相传的非遗“木偶戏”也是一票难求,“先订戏票,再订机票”成为许多人游玩泉州的攻略宝典。“游客在太阳底下排队3小时,就是为了看一场我们的木偶戏。”泉州市木偶剧团团长洪世键说。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旅兴盛彰显文化自信、助力文化传承。

  “如今的泉州古城,正成为文化大秀场。”泉州市鲤城区文旅局副局长林菲表示,“身边的世遗”激发了泉州老百姓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深耕本土文创设计,让更多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文化“重获新生”。

  南音是福建省闽南地区的传统音乐,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作为“中国音乐活化石”,悠扬婉转的南音一度式微,只能成为流行歌曲中的一段“戏腔”点缀。

  “南音曾是深宅大院的雅乐,传承至今是系统而丰富的音乐体系。我们通过钻研创作,加入伴奏、灯光、音响等元素,让南音适应现代传播。”泉州点水南乐乐团成员蔡凯东说,近年来他们乐团先后到上海、伦敦等国内外城市演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了解、喜欢这一古老戏曲剧种。

  因多元而多彩、因传承而时尚、因烟火而迷人的刺桐城,正以打造世界遗产保护利用典范城市为契机,迈入新的航程。

[ 责编:袁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抵达韩国

  • 习近平抵达韩国受到热烈欢迎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执行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乘组由张陆、武飞、张洪章3名航天员组成。张陆担任指令长。
2025-10-30 13:03
记者10月29日从国家统计局获悉,根据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中国创新指数研究》课题组测算,2024年中国创新指数为174.2(以2015年为100),比上年增长5.3%。
2025-10-30 10:15
绿氨作为绿氢核心载体与低碳原料,正成为钢铁、化工等高耗能行业实现深度脱碳的关键路径。
2025-10-30 10:12
记者10月29日从水利部获悉,由水利部制定的国家标准《幸福河湖评价导则第1部分:流域面积3000km2以下(含)河流》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正式发布,将于2026年5月1日起全面实施。
2025-10-30 10:06
截至2025年3月,全国已建成66处国家级智能化示范煤矿、200余处省级示范煤矿,拥有1806个智能化采掘工作面,智能开采产能占比超过50%,1.6万余个固定岗位实现无人值守。
2025-10-30 10:04
为全面反映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政策行动和工作情况,29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5年度报告》并举行新闻发布会。
2025-10-30 10:00
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三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将于10月31日至11月1日在韩国庆州举行。
2025-10-29 10:12
近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戎利建研究员团队利用自主研发的纯净化制备技术,成功实现了高纯净吨级哈氏合金C276的工业化生产。
2025-10-29 09:36
截至今年6月,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用户规模达5.15亿人,普及率为36.5%,仅上半年,用户规模就增长了2.66亿人。
2025-10-29 09:35
当掌勺者从有体温的师傅变成由代码驱动的机器,以人和环境为核心的传统监管模式也面临着新情况。
2025-10-29 09:35
今年年产量首次突破150万吨,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这标志着我国页岩油开发从技术探索迈向规模化、稳定产出的新阶段。
2025-10-29 09:33
相信很多人都曾有过这样的体验:临睡时刻,总觉得口干舌燥,害怕会频繁起夜,但又忍不住想大口喝水。每当此时,一些人不免会担心,是不是身体出什么问题了?
2025-10-29 09:32
10月28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文发布。
2025-10-29 09:31
资料图片  深秋,去往宁夏吴忠市盐池县马儿庄村的乡道上,簌簌黄叶生出几分萧瑟。张文攀摄/光明图片  如今,马儿庄村有滩羊养殖专业合作社8家,全村滩羊年饲养量5万只,远高于封山禁牧前。
2025-10-28 08:57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摆在新时代医学教育面前的重要课题。“卓越”与“有温度”相辅相成,互相支撑,共同构筑新时代医学人才的素养基石。
2025-10-28 08:55
肿瘤细胞会通过细胞内部、细胞间、不同组织乃至器官间多个层面的复杂机制,躲避人体免疫系统的攻击,这一过程被称为“免疫逃逸”。研究团队表示,使用国内外均已上市的偏头痛治疗药物CGRP抑制剂,可阻断感觉神经介导的“肿瘤-TDLN通信”,显著增强免疫治疗疗效并抑制癌痛,从而实现抑瘤与镇痛的双重作用。
2025-10-28 08:52
我国下一代光伏技术取得新进展,南京大学谭海仁团队和国防科技创新研究院常超团队联合运用太赫兹技术,对全钙钛矿叠层光伏电池内部载流子输运行为实现精准、无损探测。
2025-10-28 08:48
科技赋能是本次火炬传递的一大亮点,在传递过程中,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汽车、低空飞行器等将进行火炬传递或串联路段,凸显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产业优势,以创新性和未来感的尝试展示科技与体育的深度融合。
2025-10-28 08:46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场区27日完成全系统发射演练,各系统完全满足发射要求,神舟二十一号具备发射条件。
2025-10-28 08:44
研究证实,熊蜂能够通过观察同伴的积极状态改变自身的行为决策,呈现出类似“情绪传染”的现象。
2025-10-27 10:3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