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福建省用海用地保障能力稳步提升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福建> 要闻 > 正文

福建省用海用地保障能力稳步提升

来源:福建日报2024-08-13 14:46

  重点服务的50个重大项目,已保障46个;200个重中之重项目,已落实用地用海保障149个;508个国债项目,完成保障372个。

  全省共审批建设用地4.47万亩,其中批准省级及以上重点项目1.8万亩,交通运输、公共管理、水域及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用地2.5万亩。

  全省共审核审批用海项目30多个,用海面积3万多亩。

  上半年,福建全省自然资源系统以充分有效的要素保障工作,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为全省重大项目落地推进提供坚强有力的支撑,巩固和增强了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服务民生更加有力有效,助力全省高质量发展稳健前行。

  靠前服务

  助推重大项目提速增效

  截至7月底,国道G228涉及福州、厦门、漳州三个设区市境内用地已全部完成审查审批,要素保障取得阶段性进展,为这一省重点项目实现“十四五”末全线贯通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们召开6次国道G228项目用地专项推进会,组建专业小分队进行一对一跟踪服务。2023年以来,46个国道G228项目纳入省政府重大项目用地清单,申请使用国家计划指标予以保障。对未纳入清单保障的项目,指导市县用足用好盘活指标和基础指标。”省自然资源厅空间管制处有关负责人表示。

  要素保障跟着走,项目才能“大展拳脚”。今年上半年,主动作为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省自然资源厅靠前服务,精准靶向施策,多渠道、多方式发力,我省重大项目用海用地获得强力保障。

  今年1月就出台了26条精准保障措施,涵盖强化国土空间支撑、强化管控指标统筹、强化低效用地再开发等方面。3月,继续下发通知优化能源、交通、水利等重大建设项目用地组卷报批工作,主动参与重大项目选址选线、优化土地权属审查审核等。

  在省级层面,深化与省发改委、省交通运输厅、省水利厅等“四共”“四一”“四联合”协调机制,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系统中建立50个上半年重大项目、200个重中之重、508个新增国债等重大项目信息库,组建工作专班,全程跟踪服务。与省交通厅合作,推进22个“两通工程”项目用地报批进度;联合省水利厅,强化29个国债水利项目要素保障。今年以来,福州港口后方铁路、国道G228线(纵一线)霞浦段、国道G358线安溪段等5个重大项目用地获国务院批准,总面积0.74万亩。

  厅领导带队深入基层,通过现场办公对接指导,会同地方政府压实责任,协调解决用海报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今年以来,已开展现场办公20场,协调解决重大项目用地用海问题196个,有效保障地方经济发展用地需求,有力保障地方推进项目建设、改善营商环境。

  上行下效,上下同心。在省自然资源厅的示范带动下,各市、县(区)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不断前移服务关口,根据企业需求主动靠拢。仅在泉州,2024年以来,已有5个项目获得省政府批复,面积合计约491亩,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拓海而荣

  海洋要素保障能力提升

  近日,在莆田市秀屿区南日镇海上风电场,随着直径130米的巨大叶轮缓缓开始转动,全球首座风渔融合浮式平台正式投产发电。平台不但能产生绿色电力,还是一座“蓝色粮仓”,实现了发电养鱼两相宜。投产后,平台风电机组一天可满载发电9.6万千瓦时,满足大约1万个家庭一天的生活用电需求。

  要“像重视耕地一样重视海域,像抓粮食生产一样抓海洋开发,把加快经济发展的触角从陆地向海洋延伸”。在省自然资源厅的指导下,我省沿海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深入践行大食物观,紧紧围绕“海上福建”建设部署要求,统筹海域资源开发与保护。

  助力“海上粮仓”建设,推动渔业高质量发展,丰富水产品供给。优化用海审批,省自然资源厅推动海域使用权证和养殖证“两证”并发,由地方政府统一开展海域使用论证,实行“一站式”服务,统一受理、并联审批,压缩办理时限。同时,实行统一送达,切实减轻群众负担,提高发证率,进一步规范养殖用海管理。

  据了解,2024年以来,全省共审批渔港项目12宗、面积900亩;养殖用海51宗、面积15.49万亩。

  聚焦资源优势,激发蓝色经济动能。当前我省提出打造更高水平的“海上福建”,正全力以赴推进海洋强省建设。省自然资源厅不断加强用海要素保障力度,今年以来,全省共审核审批用海项目30多个,用海面积3万多亩,有力保障了南安市海峡科技生态城、晋江集成电路产业园区(工业园)以及多个交通基础设施、渔业基础设施等涉及民生工程的建设需求。目前,福清万融新材料一体化项目用海获国务院批复,漳州核电项目、哈纳斯莆田液化天然气接收站项目处于全面建设阶段,漳汕高铁项目、宁德核电二期项目、中石油天然气接收站项目进入“加速跑”。

  上汽宁德基地项目用海是全国首个集中处置的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也是我省推进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处置工作的一个标杆之作。

  为尽快完成全省“未批已填”类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处置,今年开年以来,省自然资源厅全力推动沿海各市、县集中制定处置方案,成立工作专班,集中力量组织审查并指导修改。今年4月,我省沿海各市、县制定的“未批已填”类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处置方案全部通过自然资源部备案审查,标志着全省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处置取得里程碑式突破。

  此外,省自然资源厅把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处置与用海要素保障紧密结合,加快推进全省填海竣工海域使用验收工作。对已完成围填海的项目,立即组织专家现场踏勘和验收,做到项目竣工一个、验收一个。

  据了解,日前,连江可门工业园区粘结剂和宁德市新能源电池材料集散中心工程两个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项目经实地踏勘、现场复核等,填海竣工海域使用通过专家组验收。

  “今年截至目前,全省已组织验收填海项目10宗,验收面积1811亩,有力保障惠安县崇武中心渔港工程、福鼎市火车站站接道路及配套城建填海工程、湄洲岛入岛游客集散广场及道路改扩建工程等项目建设,助力改善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推进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省自然资源厅海域海岛处相关负责人说。

[ 责编:孙琦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天津至中亚图定班列首发

  • 云南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庆祝成立40周年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不久前的国庆中秋假期,人形机器人俨然成为多地商场、工厂、医院甚至众多家庭的“明星”。这款名为Galbot的人形机器人来自银河通用,已正式“入职”该智慧工厂,承担自动质检、零部件分拣与搬运等复杂任务。
2025-10-14 09:57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印发了《云计算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5版)》(以下简称《指南》)。
2025-10-14 09:56
最长主跨跨径、最高主塔塔高、最大锚碇基础、最大主缆规模、最多车道数量……狮子洋大桥集齐了双层悬索桥的多个世界第一。
2025-10-14 09:55
13日18时00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试验三十一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10-14 09:53
日前从2025龙骨坡遗址学术研讨会获悉,龙骨坡遗址第5轮发掘获得的粪化石中,有几枚被确认为剑齿虎粪化石。
2025-10-14 09:51
十多位国内外医学“大咖”在接受“新华深读”栏目采访时表示:结节检出率升高,核心原因是检查设备精度的显著提升,让过去难以发现的微小结节“无所遁形”。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和体检普及度的提升,甲状腺、乳腺及肺结节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
2025-10-13 10:26
现有将聚合物转化为金属或陶瓷的技术,往往会导致材料多孔、强度不足,而且部件会出现严重收缩,导致变形。这种3D打印工艺实现了从“制造零件”到“生长功能”的跨越,有望为航空航天、生物医疗、机器人等领域带来新的变革。
2025-10-13 10:24
一个国际科研团队在9日出版的《天体物理学杂志》上发表研究称,他们首次拍摄到两个黑洞相互环绕运行的无线电影像。由芬兰图尔库大学天文学家领衔的研究团队,瞄准一个异常明亮的星系核心中心区域名为OJ287的类星体,成功拍摄到其中两个黑洞相互绕行的珍贵画面。
2025-10-13 10:23
作为深远海风电产业链的“链主”企业,运达能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运达能源科技集团”)见证并引领了中国风电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全过程。2024年,中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达79.8GW,占全球新增装机总量的68.2%,这意味着,全球每新增3台风机,就有近2台落地中国。
2025-10-13 10:22
10月14日,一场赏心悦目的木星伴月将在凌晨上演,为初秋天宇增添一抹诗意。木星是一颗气态行星,也是太阳系中个头最大的行星,虽然距离地球比较远,但由于个头大,从地球上看起来非常明亮。
2025-10-13 10:19
团队进一步提出了跨平台系统设计方法论,包含二维-CMOS电路协同设计、二维-CMOS跨平台接口设计等,并将这一系统集成框架命名为“长缨(CY-01)”架构。据了解,团队下一步计划建立实验基地,与相关机构合作,建立自主主导的工程化项目,并计划用3至5年时间将项目集成到兆量级水平。
2025-10-13 10:18
日前,位于浙江杭州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的核心设备正式启用。
2025-10-11 09:44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与国际合作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地球科学》发表论文指出,海洋硫酸盐浓度的变化能够改变甲烷的消耗方式。
2025-10-11 09:43
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在小说《诗云》中曾描写过“微型白洞”,让很多人浮想联翩。有趣的是,白洞和黑洞在数学上是同一个“解”——它们的质量、角动量、电荷都相同,唯一的区别是时间反了过来。
2025-10-11 09:40
“金钉子”是定义和区别全球不同年代所形成的地层的“锚点”,用来划分全球地质年代界线。
2025-10-11 09:38
植物生长不仅依赖阳光雨露,更与土壤中“看不见的世界”密不可分——这里生活着大量微生物,它们附着在根系上,帮助植物吸收养分、抵抗逆境。
2025-10-11 09:32
5年来,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由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
2025-10-10 10:16
在人工智能(AI)与神经科学的强强联合下,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与艾伦研究所团队联合开发出一种名为CellTransformer的AI模型,助力绘制出目前最精细的小鼠脑图,共包含1300个脑区及亚区。
2025-10-10 10:13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团队结合模拟计算与机器学习,研制出一种新型3D打印铝合金,不仅耐高温,强度更是传统铸造铝合金的5倍,且比未经机器学习辅助设计的合金强度高出50%。
2025-10-10 10:10
连日来,北方气温骤降,不少秋冬季独有的养生方式和健康说法随之而来,有些操作或说法听起来科学健康,但权威专家表示,如果开展不当反而会带来健康风险。
2025-10-10 10:0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