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潮起东南 向海而歌——福建弘扬海洋文化,赋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福建> 要闻 > 正文

潮起东南 向海而歌——福建弘扬海洋文化,赋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来源:福建学习平台2024-07-17 13:17

  闽山苍苍,闽海泱泱。

  自古以来,闽人牧洋为田、与海共生。“以舟为车,以楫为马”的海洋品格,世代流淌在闽人血脉之中。

  福建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福建人民创造了璀璨的海洋文化,留下了宝贵的海洋文化遗产,在当代中国海洋文化建设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近日,福建省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会议推出一批有特色、具实效的举措,赋能海洋文化事业产业,掀起“海上福建”建设热潮。

  回望历史,福建商帮赶海弄潮、互通有无,从商贸之路到文化之路,写尽“海丝”旷世芳华;放眼未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将福建定位为“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福建正以大海般的胸怀和格局,赓续荣光、奋楫扬帆。

  潮起潮落,此消彼长。踏浪新时代,福建与海洋相拥逐梦的故事,仍在远航。

平潭国际游艇码头(平潭融媒体中心 供图)

  溯源

  石锛、陶釜、角器整齐摆放,夏威夷茅草屋雕塑群连片矗立,青墙黛瓦的石头厝建筑群鳞次栉比……夏日里的平潭国际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在热带风情建筑的衬托下,洋溢着别样“风情”,行走其间,仿佛“穿越”回数千年前的南岛语族聚落,看先民驾舟捕鱼、打磨石器、祭祀取火。

平潭国际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林映树 摄)

  一个“神奇聚落”,逐浪汪洋,贯通东西,诉说着古老的漂洋过海之旅。

  据记载,在横跨太平洋和印度洋超三分之一的水域上,大大小小的岛屿星罗棋布。远古时期,福建先民就开始有组织、有规模地驾舟出海、逐浪而徙,在广阔的太平洋上开枝散叶,从而形成南岛语族,覆盖18个国家和地区,近4亿人口。

  平潭,是南岛语族迁徙中的重要坐标。过去半个多世纪以来,考古人员在平潭壳丘头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出土关于南岛语族聚落的大量文物。目前,平潭共确认有37处史前遗址,时间由旧石器时代跨越至商周时期,研究者将这些遗址统称为“壳丘头遗址群”。

  “距今3000年至7500年期间,南岛语族先民便在平潭岛生产生活、驾舟出海。”平潭国际南岛语族研究院副院长侯榕贵认为,平潭极有可能是南岛语族先民向海上迁徙的第一块踏板,而陆续出现的史前遗址,也证实了南岛语族文化既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重要组成,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依据。

  《山海经》曰:闽在海中。福建,3752公里的陆地海岸线绵延勾勒,2214个海岛和13.6万平方公里海域交相渲染。自古以来,闽人傍海而居、拓海而荣。从史前南岛语族的逐岛漂航,到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互鉴交融,福建发展的每一步,都浸染着海的印记。

  回溯千年“海丝”路,故事从“一艘船”讲起。

泉州湾宋代海船残体(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供图)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和“东方第一大港”,泉州曾开辟“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经贸盛景。如今,到访泉州的客人,大多会到泉州海交馆去看看镇馆之宝——泉州湾宋代沉船。

  这艘宋代沉船,是我国迄今为止已出土唯一海外归航的古沉船。曾经,它载着釉色晶莹剔透的“中国白”、芳香四溢的茶叶出海,又盛满“异域香”归来。从开辟到舶来,由于经贸往来日益密切,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国文化碰撞的“火花”,也愈“擦”愈烈,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

  “今年是泉州湾宋代海船出土的50周年,它的出土曾轰动世界,被称为‘世界考古珍闻’,创下了数个‘中国之最’。”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馆长丁毓玲介绍,这艘船,见证了福建海洋文明的辉煌,彰显着古代“海上大通道”交流互利所带来的盛世繁华,作为“一带一路”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它所开辟的海交文化,也进入了全新的时期。

  海丝的故事从经贸开始,绵延数千年,横跨数万里,慢慢沉淀出文化交融的余韵。这其中绕不开的人,是郑和。

  追随滔滔江海,穿越时光之流——600多年前,郑和船队在福州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开启长达28年的航海时光,揭开了大航海时代的序幕。据记载,他曾率领船队七下西洋,先后到达亚洲、非洲等地的37个国家,总计航程16万海里,创造了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航线最远的航海纪录,将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推向巅峰。

  一支船队,南来北往,货物互易,穿行在海上丝绸之路,折射的是变通智慧,也是海纳百川的胸襟。

  数百年后的今天,郑和成为灿烂又辉煌文化符号,深深烙印在闽地之上、闽人心中,福建的海上之路已然乘风破浪,越走越宽,而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更浸润在福建悠久的海洋文化之中,分外璀璨。

  探今

  “悠悠海丝万里长,海客千年说刺桐,最是招远标航向……”灯光渐灭,帷幕拉起;全场落座,丝竹绕梁。

  这是一支泉州人的乡音——南音。

  如果说,海上丝绸之路打开了中国人“睁眼看世界”的窗口。于泉州人而言,海上丝绸之路则带领他们远赴重洋、开荒辟野,将流淌在血液中勇闯敢拼的探索精神,传遍波澜的海域。而南音,便是远离故土的孤寂中,一曲悠长的乡愁。

南音《海丝航标颂》(泉州市南音传承中心 供图)

  泉州市南音传承中心副主任庄丽芬介绍说:“这支曲目名为《海丝航标颂》,以世界海丝起点泉州航标塔——六胜塔为创作题材,通过传统典雅的律韵,配合‘四宝’‘酒盅’等特色乐器演奏,唱出千年刺桐港的传奇与辉煌。”

  事实上,南音作为国家级非遗,承载着海洋文化的记忆,凝结着福建先民的智慧。进入新时代,非遗保护传承有了新的机遇和载体,海洋文化“老树发新芽”,千年古乐也迎来了新的“春天”。

  “在古老的工乂谱、原汁原味的旋律之外,曲目还搭配了现代化的舞美、灯光,新潮的表演让老观众群,以及年轻人、外地人都能接受南音。”庄丽芬说,“我们希望通过充满‘仪式感’的音乐表演形式,让‘海丝’故事不止于历史的浩渺烟尘,展现出更开放、更包容的时代精神。”

  琵琶弦动,不绝于耳。如今的南音,正以更前卫的姿态,吟唱着千年“海丝”风华,在这座向海而兴的闽南小城中获得全新演绎,婉转飘荡于舞台艺苑、小巷民厝,悠扬不息。

  当传统碰撞“摩登”,古老非遗走入百姓生活。而数字技术的再加持,让福建海洋文化有了更当代、更多元的表达面向。

  在20世纪70年代建造的马尾造船厂机修车间,多维体验剧《最忆船政》正在上演。观众席没有第一排,第一排就是舞台。

《最忆船政》剧照(福建船政文化管理委员会 供图)

  剧目从一只小纸船开始,串起158年船政时光。随着情节展开,船政先贤的身影傲然立于眼前,剧场再现船政学堂琅琅读书声、甲午海战连天炮火声,舞台不断折叠变形,坐席一点点深入舞台中央,观众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历史的厚重。

  “整个剧场就是一个大机械,可折叠、可进退、可开合。”船政史专家、《最忆船政》总监制陈悦介绍说,剧目呈现时,集合了大型机械结构3Dmapping秀、360度全息纱幕投影技术、雾幕及地面投影等多媒体技术,与舞台空间机械的不断折叠变化相得益彰,营造出裸眼可视的3D平行时空,近80分钟的演出变化千余次,环环相扣、行云流水。

  创新的土壤,来自文化自身的生存基因。福建作为海洋“弄潮儿”,让海洋文化在新时代蔓延、升级,不断融入生活、嵌入产业,衍生出无数种存在形式。

  在泉州,“蟳埔簪花围”成为“热词”,当地以惠安女和蟳埔女为原型,设计“惠女阿芳”“蟳埔阿香”卡通形象,2023年,“蟳埔簪花围”话题全网点赞量超80亿次;在莆田,当地以妈祖文化为主题,推出3D动画电影《林默》,让观众身临其境体验福建先民的精神世界;在福州,数字鱼丸餐厅为传统鱼丸文化和现代鱼丸产业添了一把“火”,一台鱼丸机器人每小时可煮200多碗鱼丸……

  从鲜有问津,到进入生活、持续走俏,在长期关注非遗研究的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王晓戈看来,沿海地区的民间文化,总体上是民众生产生活方式的升华,是民众自发地创造符号,为生活赋予意义的过程,加大海洋文化新载体宣传和培育力度,民众会自发延续传统,并创造新的形式适应时代需求。

  乘风起,共潮生。福建的优势在海、潜力在海。如今,绵延不辍、浩荡悠长的海洋文化在新时代被唤醒更多可能性,展现出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成为推动福建高质量发展、助推“海上福建”建设的“蓝色动能”。

  远航

  “十里湾环一浦烟,山奇水秀两鲜妍。”盛夏时节,行车驶过霞浦县东壁村,天和山和海连成弧线,宋代诗人谢邦彦诗作《霞浦山》中的旖旎风光尽收眼底。

宁德霞浦东壁村(吴忠辉 摄)

  停车走入近海坡涯,错落有致地分布着一栋栋充满海洋风情的房屋,这是东壁村的特色民宿群。其中,一间名为“拾间海”的屋子,人气格外热乎。

  “民宿建造之初有13间房,其中10间面朝大海,所以取名‘拾间海’。”“拾间海”发起人陈蜀曼是土生土长的霞浦人,她回忆道,“选址的时候,我们沿着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霞浦海岸走了很远,这是儿时和父亲一起散步的海边乡间小道,也是在外漂泊的生活中,最怀念的风土人情。”

  在陈蜀曼看来,福建的海,有自己的底蕴和“脾气”。“比如霞浦的海,积淀雄厚,成为不少诗作中的‘主角’;但它又是一个‘海上牧场’,特别有生活气息。”她介绍说,这些年,村里来了很多游客,村民吃上“旅游饭”,日子“甜”了不少。

  乘着东风,陈蜀曼的民宿衍生出了文创伴手礼店铺——“哈铺”。“‘哈铺’是霞浦地方发音的谐音,而‘哈’是快乐之意,也是食物背后乐观的力量。”她笑称,“想家的时候,植入到食物里关于海洋的咸鲜味道最历历在目,所以我把霞浦当地好吃的、儿时吃过的零食,全部整合到店铺中。”

  “拾间海”的火热“出圈”并非个例。昔日,霞浦人与海洋休戚与共,鱼货交易、渔船往来,渔风渔味浓郁。而今,依托如诗如画的海岸线,环山抱海的东壁村成了“旅游村”,全村有民宿45家,2023年接待游客超过35万人次,旅游收入2000多万元。

  一首诗歌,道不尽的海与乡愁;一抹色彩,蘸海作画绘斑斓。事实上,文化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海洋文化本身就蕴含着重要经济价值。2023年4月,福建省文化改革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海洋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 年,海洋文化成为福建省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形成与福建省基本建成海洋强省相匹配的海洋文化事业和产业体系。

  眼下,福建正利用海洋文化优势,以文赋能、以文兴业,实现经济与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再跨越”。

  在泉州梧林村,满眼尽是红与白的“碰撞”——红色是传统闽南古厝,白色是西式洋楼。如今,这座南洋游子魂牵梦萦的故里,已“变身”网红打卡地,成为不少年轻人新的“诗与远方”。2023年以来,梧林已累计吸引90多万人次游客,不仅“盘活”了侨乡资源,也让传统古村落有了“新村民”。

漳州月港新区(龙闻 供图)

  在漳州月港,后港古街落成开放,渐暗的天色中灯火摇曳,沿街商铺门庭若市,夜间经济发展得风风火火。何曾想到,数百年前,僻处海隅的月港一跃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唯一合法的民间海上贸易始发港,千帆竞渡、万商聚集。现今,每逢假期,大量游客慕名到此怀古探幽,寻访大明海商聚集的“闽南大都会”,感受“海丝”的繁华与沧桑。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福建沿海多领风气之先,活跃在文化和经济发展的潮头上,历来引人注目。站在新时代的海岸上,如何倾听历史的回声,思考未来的方向,也成为重要命题。

  “海,不是天堑,也不是屏障;海,是纽带,是桥梁。”在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研究员吴巍巍看来,深入挖掘海洋文化的元素,能够更好地赋予海洋经济以内涵和灵魂,在充满生机又变幻无穷新时代中,要乘着“一带一路”东风,以史为鉴,以海连接世界,迎来“海丝”建设新篇章。

  福建省海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苏文菁则认为,海洋文化特质深入闽人血脉,海洋性本身正是福建精神特质的体现,加强福建海洋文化建设、打响“海洋文化看福建”文化品牌,将促进涉海文化资源赋能相关产业,实现海洋经济的创新发展。

  时光流逝,斗转星移。伫立时代潮头,根植于福建人基因中的海洋精神,将与不断开拓的城市胸襟、不断延展的海陆网,并行不悖、荣光未来,而“海上福建”建设的新篇章,也将书写得愈发生机、愈发澎湃。

  (“学习强国”福建学习平台记者 钱嘉禾 郑雅梅 欧东亮)

[ 责编:孙琦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利比里亚总统博阿凯

  • 习近平会见几内亚比绍总统恩巴洛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通过三代核电自主化,中国正实现对国际最高水平的赶超,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2024-09-06 08:50
中国人民银行信贷市场司司长彭立峰给出一组亮眼数据:过去5年,我国科技型企业贷款的年均增速是20%,是贷款平均增速的近2倍。
2024-09-06 08:48
作为离地球较近且环境最相似的星球,火星一直是人类走出地月系统开展深空探测的首选目标。
2024-09-06 08:46
基于此成果,华大目前已联合香港理工大学,成立香港理工大学—华大·全球深海资源基因组学和合成生物学联合研究中心,实施进一步研发和产业化。
2024-09-06 08:45
5日,在国家林草局举办的国家公园和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成效新闻发布会上,国家林草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司司长张利明介绍,我国已基本构建国家公园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
2024-09-06 07:20
回音壁印章设计者、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研发工程师焦朋告诉记者,回音壁存在特殊声学现象,可以让声音形成回声。
2024-09-06 08:47
有两组数据最能直观展现云南的丰饶:以仅占全国4%的国土面积,保育了48.01%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56.27%的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在南北间距不过900公里的土地上,拥有7种气候类型,囊括了地球上除海洋和沙漠以外所有的生态系统类型。
2024-09-06 07:20
近几年,人工智能在许多行业都有应用,成为人类的“好帮手”。但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2024-09-05 05:30
经过近3千米的行驶,我们来到了这座小山的山顶,这里距离海面约750米,地貌以岩石为主,可以看到海星、海胆、珊瑚和海葵等。
2024-09-05 08:29
冰箱在使用过程中的减碳,不仅来自冰箱自身运转过程中的节能,还来自冰箱保冷、保鲜技术提升而减少的食物浪费。
2024-09-05 08:26
禾本科植物适应性强,易于推广种植。如:小麦抗旱、耐冷,水稻耐涝、耐热、耐移栽,玉米耐热、耐瘠薄、抗旱、光能利用率高,谷子、高粱和燕麦耐盐碱、耐瘠薄、抗旱、光合作用能力强。
2024-09-05 08:25
近期,中国地震局与国家成都超算中心、清华大学等多家单位联合发布全球第一个亿级参数的地震波大模型。
2024-09-05 08:23
打造了多种高科技气象服务产品。
2024-09-05 05:20
随着“山河号”盾构机刀盘缓缓启动,济南市黄岗路穿黄隧道开始盾构掘进,我国最大直径水下盾构隧道开启穿越黄河之旅。
2024-09-05 08:23
科学研究,不仅是对未知的探索,更要体现对现实的关怀,其落脚点应当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2024-09-05 08:28
高耸入云的南迦巴瓦峰,奔腾不息的雅鲁藏布江,见证了对口援藏30年来雪域高原的沧桑巨变。
2024-09-04 10:02
围绕“规模应用 生态赋能”,大会发布了北斗规模应用操作系统、大众北斗1米精准定位服务等系列成果,央地携手推动北斗规模应用先行先试。
2024-09-04 09:16
身高1.68米、全身自由度超过50个、搭载robotGPT云端大脑的达闼人形机器人XR4,已经在7月初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开启了预售,一台价格39.9万元起。
2024-09-04 09:15
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四十三号02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4-09-04 09:13
中国石油3日发布的信息显示,我国最大油气田——中国石油长庆油田累计生产油气当量历史性突破10亿吨。这是长庆油田继2020年建成6000万吨级特大油气田之后取得的又一里程碑式成就。
2024-09-04 04: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