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闽人智慧丨漳州有条天上的河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福建> 要闻 > 正文

闽人智慧丨漳州有条天上的河

来源:“闽人智慧”编辑部2023-11-14 10:18

5万多人凭借双手

劈开24座山头

盘绕100多道山梁

跨过15条溪流

……

这不是愚公移山

也不是沉香救母的故事

而是真实发生在50年前的

漳州云霄向东渠的建设故事

闽人智慧丨漳州有条天上的河

云霄向东渠(郑凤娇/摄)

  

01破解百年难题

  20世纪70年代,地处东海之滨的云霄县,漳江穿城而过,集齐江海两大要素,却是个妥妥的缺水大户。原因在于漳江江面远低于地面,群众自发的引水、抽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用水难题。

  从宋代至新中国成立的800多年间,云霄县发生严重干旱20余次。对岸的东山作为一座海岛,没有一条河流,更是十年九旱,不仅缺水还风沙满天。

  实现“用水自由”是老一辈云霄人和东山人的心愿。

  1969年底,南下干部李文庆调任云霄,1971年任县委书记。他了解到这个情况,深入各公社调研,意识到,不彻底解决水利问题,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旱灾。

  一个大胆的设想诞生——在漳江上游筑坝拦水,再建渠引水,沿途灌溉云霄旱区。

闽人智慧丨漳州有条天上的河

李文庆在云霄县兴建向东引水工程誓师大会上作动员报告(云霄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当时国家经济困难、技术落后,甚至连造桥铺路的基本设备都没有,要想建设一条贯穿全县的引水渠,仿佛天方夜谭。

  顶着诸多质疑和反对,李文庆和水利部门干部反复论证,权衡利弊,最终经审慎研究后,做出建设向东渠的决策。

  1970年9月1日,云霄县革委会发布了兴建向东渠引水工程动员令,得到了全县人民的热烈回应,社员自带粮食、工具、工棚、铺盖,大队成立施工小组以“分段落实责任”的形式参与到施工建设当中。

闽人智慧丨漳州有条天上的河

1970年9月3日,云霄县向东引水工程誓师大会(谢鹏志供图)

  当时下放在云霄的水利干部被大胆起用,仅工程师就有几十名,干部、民工、技术人员组成“三结合”革新小组,将土法上马的发明创造与严谨的科学设计有机结合起来,看似混搭,但胜在好用。

  父子争上场、兄弟齐参战、姑嫂同上阵、夫妻共远征。1970年9月17日,向东渠建设轰轰烈烈上马了!

闽人智慧丨漳州有条天上的河

建设者奔赴工地(云霄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引水渠之所以取名“向东”,一层重要的含义,就是要把引水渠建设拓展延伸到东山县境内,向干旱尤为突出的邻县东山送水。

云霄主动向东山提出共建向东渠的建议,很快得到对方的积极回应:“跨出海岛,与云霄人民共建向东渠。”

  为此,在原计划的基础上,云霄主动将源头坝址提高20米,拔高沿途渠道,连接两县的八尺门渡槽足足提高了12米。东山人民也主动承担了在云霄境内建一座滚水坝,打通两个隧洞,开挖建设30多公里长渠道的任务。

  两县人民齐心协力投入到这场建设当中。

闽人智慧丨漳州有条天上的河

闽人智慧丨漳州有条天上的河

闽人智慧丨漳州有条天上的河

5万多位建设者参与向东渠建设(云霄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02建一条在“天上”的河

  在物资短缺、器械简陋、技术落后、粮食紧张的上世纪70年代,建设向东渠可谓是徒手造长河,考验着建设者们的智慧。

  最引人注目与最废脑力的,当属“天上的河”——石拱渡槽。

闽人智慧丨漳州有条天上的河

跨越山林的石拱渡槽(王友学/摄)

  18座渡槽依山就势,有的要跨越湍急的溪流,有的要穿过十几米深的山谷,有的要横架千米长的低洼开阔地带,犹如一座山海长城。

  首先要解决的是原材料问题。

  由于当时水泥钢筋奇缺,石拱高架渡槽就成了首选方案。但山路崎岖,采石场远离工地,石料赶不上施工材料,如何节约石料成了一个大问题。

闽人智慧丨漳州有条天上的河

打石匠开凿石料(云霄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针对这个难题,“三结合”革新小组根据水车木厢的构造原理,设计出一种轻型、薄壁、大流量的石拱渡槽。技术员通过计算、比选10080个数据,得出结论:将槽壁由80厘米改为20厘米,外围底部用钢筋混凝土框住;槽墩改为瘦身、空心;拱肋由80厘米改为60厘米。

  这样,不仅节省了大批石料,而且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

闽人智慧丨漳州有条天上的河

新旧拱架对比 (谢鹏志供图)

  解决了石料的问题,木材不足成了又一道难关:砌筑石拱渡槽所用的拱架是“满堂式木拱架”,需要大量的木材搭出下体排架,只搭了4孔,就几乎把县里储备的木材和东山县提供的木材使用殆尽。

  不用支撑木,能不能砌石拱?

  经过反复探索,“三结合革新小组”运用铁轨弯道固定的原理,首创“双铰矩形夹合木拱架”:把17片0.2米宽、0.03米厚的木板,夹合成为一条长23米的弧形拱架,在底模上加上“凵”字型钢框,防止被木板的反弹力崩坏。

闽人智慧丨漳州有条天上的河

“双绞夹合木矩形木拱架”(云霄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制好的木拱架两端可直接支撑在槽墩牛腿上,拱下无需支设木排架,极大缩短了工期,节省大量木材,还可以重复使用。

  此后,“三铰夹桁式木拱架”“叠合板三角‘人’字形木拱架”一一试制成功,在渡槽施工中大显身手,木材、铁件和劳动力的使用量还分别减少了70%、50%、50%。

闽人智慧丨漳州有条天上的河

架设在槽墩上的拱架(云霄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1972年12月,在完成了八尺门海堤上57座槽墩的砌建任务后,工人们紧接着投入了吊装U型钢筋混凝土渡槽的战斗。

  按照常规,要把56跨每节7吨重的渡槽吊装到20米高的槽墩上,并且使它们合龙,必须有一台大型塔式起重机和一整套吊装设备。可是,工地上除了几部钢丝绳土绞车外,没有任何吊装机械。

  “三结合革新小组”就地取材,把钢丝绳土绞车和30米高的“Λ”字形龙门吊架相结合,制成“独木丁字架”,把一节节渡槽吊装到槽墩上,凌空架起一座横跨海堤的“彩虹”。

闽人智慧丨漳州有条天上的河

  在南溪河谷段,高程达40米且水流湍急,土质松软,“三结合”革新小组转变思路,提出改建倒虹吸管方案。

  工程开工建设后,才明确了“送水东山”的目标,但原先设计的流量不能实现“水到东山达到自流灌溉”的需求,而跨河段的637米管道已浇筑完毕。

闽人智慧丨漳州有条天上的河

闽人智慧丨漳州有条天上的河

倒虹吸管建设(云霄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为了最大程度减少返工,建设者们又设计了渐变管道,同时运用提高水头、降低糙率、增大流速的方法,使过水量达到12立方米/秒,满足引水过东山的需求。1978年3月,“大型渡槽”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同年9月,“拱式木拱架”荣获“福建科学技术成果奖”。

闽人智慧丨漳州有条天上的河

闽人智慧丨漳州有条天上的河

 

03年过半百仍青春

  1973年3月12日,渠道总长85.81公里的向东渠竣工通水。滔滔的漳江水顺着新开挖的向东渠奔腾直泻,形成一条“人工天河”。水流到哪里,哪里就人声鼎沸。

闽人智慧丨漳州有条天上的河

闽人智慧丨漳州有条天上的河

向东渠通水万人庆祝大会(谢鹏志供图)

  通水后,云霄、东山两县共增加水田灌溉面积23万亩,老百姓在曾经的旱地插下了水稻秧苗……

    1974年3月13日,《人民日报》以“不尽‘江水’滚滚来”为题,报道了向东渠建设的感人事迹,并盛赞向东渠为“江南红旗渠”。

闽人智慧丨漳州有条天上的河

(资料图片)

  建渠之后,维持向东渠的稳定运行成为新考验。半个世纪过去,经历台风暴雨侵袭及自身老化等考验,向东渠所有建筑物出现不同程度的基础沉陷、裂缝、渗漏等问题。得益于行之有效的险情应对措施及维护技术,作为连接云霄所有主供水源的唯一输水干渠,也是连接云霄东山两县的唯一输水干渠,50年来,向东渠始终保持畅通供水。2006年“珍珠”台风侵袭云霄,渠道决口3处、全线滑坡塌方100多处,渠道管护人员紧急抢险,通过峰头水库的供水支持,确保了云霄县供水不因强台风袭击而中断。

闽人智慧丨漳州有条天上的河

护渠工作(高志坚/摄)

  新技术的运用与科学的规划也让50岁的向东渠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为了充分利用水资源,目前,向东渠流量在线监测系统已初步建成,通过监测渠道范围的降雨量及渠道水位水量,更加合理调度渠道运行,从而提高防汛防台风能力。

闽人智慧丨漳州有条天上的河

谢勤杰/摄

  如今,向东渠更是成为城区防洪排涝系统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生态补水参与内河水质提升。

  台风暴雨来袭时,向东渠可以通过合理调节,最大程度拦截沿线山洪并调引排入河道,有效减少沿线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

  通过向东渠的生态补水,也有效提升了城区内河及将军山公园、南湖公园等公共园区水质,为沿线经济开发建设及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提供了重要保障。

  向东渠配套的峰头水库,如今肩负着云霄、东山、常山和古雷“两县两区”近80万人口的饮用水责任,也是漳州核电站的重要水源。

闽人智慧丨漳州有条天上的河

云霄峰头水库,向东渠是峰头水库的主干渠。(谢勤杰/摄)

  有了水,云霄儿女坚定地走“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路子,40枚地标农产品产业链不断延伸,我省最大的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开工建设,东升埭海堤改造、漳江水闸灌区等农田水利工程为乡村振兴夯实根基……

闽人智慧丨漳州有条天上的河

云霄荣膺“全国地标注册第一县” (云霄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2022年7月1日,在向东渠工程难度最大的世坂渡槽前,“向东渠事迹教育实践基地暨展示馆”揭牌开馆,谷文昌干部学院、漳州市委党校也挂牌作为“教学与科研基地”。

  今年4月,向东渠事迹展示馆正式签约揭牌为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现场教学点。

闽人智慧丨漳州有条天上的河

向东渠事迹展示馆(戴园笙/摄)

  向东渠精神作为一个时代的精神记忆,透过一个个老物件、一张张老照片、一份份泛黄的资料,被更多人记住,也指引着人们找到“勇于担当、团结协作、攻坚克难、开拓创新”的信念坐标。

闽人智慧丨漳州有条天上的河

俯瞰世坂渡槽(吴贤宾/摄)

 

  来源:“闽人智慧”编辑部

  内容综合:福建日报、学习强国福建平台、闽南日报、云霄融媒

特别鸣谢:云霄县融媒体中心、原向东渠纪念馆馆长谢鹏志、云霄县摄影家协会

  编辑:郭金铭

  审核:雷光美 方婷

[ 责编:邢彬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国“绿色长城”全面锁边腾格里沙漠东南缘

  • 新疆阿禾公路正式通车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屠光绍认为,金融机构在应用人工智能时必须在服务投资人与消费者之间寻求平衡,避免AI鸿沟,坚守金融服务大众的初心。鲍建敏倡导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开放共赢的人工智能金融生态体系,搭建跨机构、跨领域的协同创新平台。
2025-07-01 10:13
6月30日,2025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在英国伦敦拉开大幕,引发球迷关注。在草地球场,球的速度更快且弹跳不规则,比赛回合较短,发球就成为球员们的重要“武器”。红土球场并不是天然土壤,而是分层分布着碎砖粉、白色碎石灰石、碎石等。
2025-07-01 10:09
7月1日起,医保定点医药机构在销售药品时,必须按要求扫药品追溯码后方可进行医保基金结算;2026年1月1日起,所有医药机构都要实现药品追溯码全量采集上传。步,进入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主页,点击服务、药品追溯信息查询,进入查询页面;或进入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消息对话页,点击医保服务、药品追溯信息查询,进入查询页面。
2025-07-01 10:09
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7月1日,该局发布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探测器在轨获取的地月影像图。(国家航天局供图)  月球全色图,由天问二号探测器的窄视场导航敏感器于2025年5月30日15时拍摄,经辐射校正处理后制作而成。
2025-07-01 10:08
龙芯中科近日正式发布基于国产自主指令集龙架构研发的服务器处理器龙芯3C6000系列芯片、工控领域及移动终端处理器龙芯2K3000/3B6000M芯片以及相关整机和解决方案。
2025-07-01 10:06
四大家鱼,即青鱼、草鱼、鲢鱼、鳙鱼,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占淡水鱼类养殖总量的“半壁江山”,尤以长江流域所产鱼品质最优。但人工养殖久了,鱼类品质逐渐下降,需要捕捞野生鱼种来更换,确保鱼类种质“基因库”稳定。
2025-06-30 04:50
FAST如今每天观测时长接近24小时,每年总观测时长超过5300小时,持续不断地为科学家提供宝贵的数据。
2025-06-30 09:52
华南农业大学积极探索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加速育种创新,“华航香银针”就是创新成果之一。
2025-06-30 09:51
在近日落下帷幕的第十五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中,一位特殊的“考生”吸引了人们目光。
2025-06-30 09:51
6月29日,在海南文昌卫星超级工厂项目建设现场,各方正全力以赴加快工厂投产进程。
2025-06-30 09:51
作为一所工科见长的大学,近年来,山东科技大学涌现出一批热衷文化艺术的学生:材料学院研究生庄英赞受邀参加《声声入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首届京剧票友大会》节目;
2025-06-30 04:50
今年“三夏”生产,该农场配备无人驾驶系统的收割机和拖拉机、气吸播种机、精准水肥轮灌系统、自动巡田无人机等智能化装备大显身手。
2025-06-27 10:25
6月24日,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2.5米大视场高分辨率太阳望远镜”(WeHoST)在四川稻城启动建设配套项目,预计2027年望远镜完成装调并投入试运行。
2025-06-27 10:24
古生物研究表明,包括早期犬齿兽在内的一些远古动物,脑袋为一个没有左右脑半球区分的整体,而现生哺乳动物和典型的进步颌兽类则有左右两个脑半球。
2025-06-27 10:18
6月26日21时29分,经过约6.5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二十号乘组航天员陈冬、陈中瑞、王杰密切协同,在空间站机械臂和地面科研人员的配合支持下,圆满完成既定任务。
2025-06-27 10:17
北京大学马丁教授团队26日凌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一项开创性研究,成功将复杂难处理的混合废塑料变废为宝,为根治全球塑料污染顽疾提供了新的思路。
2025-06-27 10:16
近日,一组“清华学生戴头套看演出”的照片在网络引发热议。脑机接口技术的应用还面临社会伦理与隐私保护方面的争议,如何平衡科学技术创新与社会伦理、监管要求等仍是难题。
2025-06-27 10:15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根据计划安排,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将于近日择机实施第二次出舱活动。目前,空间站组合体运行稳定,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在轨工作已满两个月,身心状态良好,已做好出舱活动各项准备工作。
2025-06-26 09:48
6600万年前,希克苏鲁伯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非鸟类恐龙灭绝,而就在撞击点附近,一种神秘的夜蜥蜴可能是唯一幸存下来的陆生脊椎动物。白垩纪末期,一颗巨型小行星撞击了墨西哥尤卡坦半岛附近的区域,形成了一个直径超过150公里的陨石坑,导致全球大多数动植物物种灭绝。
2025-06-26 09:47
在全球面临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之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傅伯杰等提出了一个衡量人与自然共同繁荣程度的全球框架。论文合作作者、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报告办公室主任Pedro Conceicao表示,面对当今严峻的地球系统变化,我们必须把人与自然健康、互惠的关系纳入发展愿景。
2025-06-26 09:4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