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日前,一场别开生面的活动在福建省南平市举办。现场,围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主题,小学、初中、高中的三位思政课教师呈现了3节精彩的、体现小初高衔接的思政课。“触动很大,体会很深,尤其是在小学、中学课堂的展示中可以直观地感受中小学课堂的不同特点。”南平市高级中学思政课教师卢梦云说。
这场令人印象深刻的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训活动,正是“南平市思政课一体化工作室”集体智慧的结晶。近年来,南平市遵循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课建设要求,构建市级—县(市、区)—学校(学段)的“一体化”育人布局,协同一体开展实施幼小初高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大思政课”建设与探索。
布局一体化搭建“大平台”
2019年11月,“南平市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工作室”正式成立。该工作室在南师附小、南平三中及南平市高级中学三所学校,发挥位置相邻、校史相承、学段相通、生源相接等区位优势,组建了“枫岗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改革创新联合体”。
“通过集体备课、课题研究、主题教学、联办省级教学开放活动、共赴师生课外项目式研修实践活动等形式,促进小初高学段向下关注接力、向上托举递进,开展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一体化联动教学实践。”南平市高级中学欧捷介绍说。
2023年南平市高级中学入选福建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成员单位,扎根县域联合体对接省市级共同体,“大平台”布局一体化建设实现内外上下有效联动。
队伍一体化融合“大师资”
一方面,南平市聚拢市域工作室、县域联合体内的500余名各个学段优秀骨干思政教师,基于“一体化理论培训”“一体化教学观摩”“一体化实践研修”“一体化线上宣讲”“一体化课题研究”,实现教师队伍深度融合,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合体建构实践奠定人才资源、智力储备与认识趋同。
另一方面,积极聘请具有阅历丰富、知识渊博的区域党政干部、理论基础雄厚的社科专家、具有奉献精神的社会先进模范、当地非遗传人等人员到课堂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建成一支多层次的兼职教师队伍。
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齐心协作、优势互补,打造出一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南平思政课“大师资”队伍,打造思政课“大团体”,形成育人合力。
五棱锥体系架构“大课程”“大资源”
针对以往思政课教学学段进阶模糊不清、学生学习衔接不畅、教师教学方式单一、课内课外联动不足等问题,工作室着力优化整合思政课程结构,从“思政课程”“学科融合”“校园活动”“实践研修”“公共参与”五个“面”,共同聚焦思政教育大底色,架构形成“五棱锥形”立体化课程体系。
同时,以学校为联结支点,不断挖掘拓展、优化整合社会资源,实现“家校社+思政”融通。通过开展课外研修实践活动、志愿者行动、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等,让“拔节孕穗期”青少年在广阔的社会中获得全方位体验,使思想受到洗礼、品格得到锤炼、精神得以成长。
此外,工作室积极引导思政课教师开辟思政教育网络阵地,开设公众号主题频道、创设“《读本》学习微课堂”,结合关键时间节点开展“线上+线下”综合宣讲教学等,引导学生主动关注社会热点,让思政课堂真正“活起来”“联起来”“信起来”“动起来”。
多元多维式形成“大评价”
在评价建设上,工作室秉持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相统一,注重“大思政课”的评价指标涉及全要素、贯穿全过程、涵盖全方位。
在教师端,坚持“严把政治关、师德关、业务关”,采用“正激励”和“负激励”双向模式,帮助教育主体认识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引导其规范教育行为和提升综合素质。在学生端,摈弃单一的学业发展评价,坚持对其发展质量从多维度进行综合评价。倡导各评价主体之间相互配合,在自评、互评与他评中提升“大思政课”评价的科学性、全面性。(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张诗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