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八闽文脉·史迹 | “传布为藏、流通开放”的福州古近代藏书楼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福建> 要闻 > 正文

八闽文脉·史迹 | “传布为藏、流通开放”的福州古近代藏书楼

来源:福州晚报2023-04-17 18:20

  作者:陈金来

  福州山水俱佳、人杰地灵,自古就是书香之地。

八闽文脉·史迹 | “传布为藏、流通开放”的福州古近代藏书楼

  三坊七巷文化街区(陈建国杨勇摄)

  五代后梁时,御史大夫翁承赞从长安辞官回闽,在《书斋漫兴》诗文中自豪地说:

  过客不须频问姓,读书声里是吾家。

  ——唐·翁承赞《书斋谩兴二首》

  理学家吕祖谦在福州古城送别朱熹,有感而发:

  最忆市桥灯火静,巷南巷北读书声。

  ——宋·吕祖谦《送朱叔赐赴闽中暮府二首其一》

  晚清沈葆桢孙女、“戊戌六君子”之一林旭的妻子沈鹊应作诗咏叹:

  莫谓索居苦,读书可解忧。

  崇尚读书、爱好藏书、热爱教育,深深印刻在了福州人的文化基因里,成为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

  沿着三坊七巷,循着琅琅书声,追溯福地文脉根源,我们走进了一座座福州古近代私人藏书楼。

  “传布为藏”的徐氏兄弟与红雨楼

  福州又叫“三山”。“三山”海拔均不足百米,乌山86米,屏山62米,于山58米。三山皆名山,三足鼎立,深藏而不露。

  于山地处市区东南隅,形状如巨鳌,上有鳌顶峰,边有鳌峰坊。于山北麓,鳌峰坊南,观巷蜿蜒。

  在观巷33号,有一处“红雨楼”。

八闽文脉·史迹 | “传布为藏、流通开放”的福州古近代藏书楼

  “红雨楼”(资料图片)

  “红雨楼”的主人为徐木昂(1512—1591年),明嘉靖年间贡生,官至永宁令,喜交游,好积书,建楼藏书。

  由于该楼四周遍植桃树,春天桃花缤纷,恰似“红雨”,由此得名。

  在父徐木昂的言传身教下,徐熥、徐(火勃)兄弟一生不仕,却嗜书如命,不停地搜书、访书、购书、抄书、编书、刻书并勤奋著书。

  兄弟二人著述宏富,流传至今的有《徐氏红雨楼书目》《红雨楼题跋》《幔亭集》《晋安风雅》《鳌峰集》等几十种,为复振闽诗风雅作出不懈努力。

  徐氏兄弟收藏的图书,有的是向他人借回家抄的,有的是朋友赠送的,但大部分是自己购买的。徐熥“好侠喜义”,家不富却好周济,有“穷孟尝”之称。加之兄弟二人嗜书成癖、大量购书,本不富裕的家庭日渐拮据。

  徐熥39岁时英年早逝,此后“家食弥艰,不得不糊口于四方”,徐(火勃)靠修志增加收入,常常接受好友接济。

  “可无衣,可无食,不可以无书。”徐(火勃)曾在《读书乐》《题绿玉斋》等文中写道:“余尝谓人生之乐,莫过闭户读书”“平身无长物,满壁琴书”。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徐(火勃)偶得风寒在家养病,听到门外有人叫卖一部《丁鹤年诗》,他不顾家人反对,把买药的钱拿去买书,一口气读完全书,“顿觉心旷神怡”而“倏然病已”,成为当时佳话。

  继“红雨楼”之后,徐氏兄弟还省吃俭用修建了“绿玉斋”“汗竹巢”“宛羽楼”“偃曝轩”,这五座立于山北面的藏书楼,成为当时福州的文化地标。藏书最多时达七万多卷,其中有不少是宋元秘本。

  “红雨楼”在福州文脉上留下了极其厚重的一笔,有学者认为,“红雨楼”所藏珍贵书目,远远超过当时的宁波“天一阁”。

  难能可贵的是,徐氏兄弟提出“传布为藏”的理念,据徐(火勃)著作《笔精》中《聚书十难》一文记载:

  贤哲著述,以俟知者,其人以借书来,是与书相知也,与书相知者,则亦与吾相知也,何可不借。

  不论是谁,凡是到他家借书看的,他们总是以礼相待,端出茶水,拿出书来,“红雨楼”成为当时寒儒的求知所。

  除徐氏兄弟外,晚明晋安诗派的核心人物曹学佺、谢肇淛、邓原岳等,均是当时著名的藏书家。

  曹学佺(1574—1646年),福建福州府侯官县洪塘乡人,明代官员、学者、诗人、藏书家。他曾在北京、南京、四川、广西、陕西等地为官,他勤学不倦,嗜书如命,在“石仓园”中藏书达数万卷。

  “朝朝亲简册,日日弄雌黄。灯案三冬足,书橱两脚藏。”曹学佺是“红雨楼”的常客,与徐氏兄弟往来甚密,经常在一起吟咏酬唱,他还资助徐氏兄弟营建“宛羽楼”。

  善聚善读,用心精勤。

  福州古代藏书家不是为藏而藏,而是把藏书同治学结合起来,他们既是藏书大家,同时也是著述等身的大学问家。

  据统计,曹学佺一生著书16部共1277卷,逾百万字,涉猎文、史、诗、词、曲、戏等。其中《石仓十二代诗选》收录的诗歌上起汉代、下至明代崇祯年间,时间跨度1600多年,共888卷,相当一部分被收入《四库全书》,同时他还是尝试编写“儒藏”的第一人,也是闽剧儒林戏的始祖、寿山石“田黄”的发现者。

  “藏书万卷、著书千卷”,曹学佺为福建乃至中华文化的传播作出了杰出贡献。

  走出观巷,进入鳌峰坊,这一带至今仍文脉繁兴。

八闽文脉·史迹 | “传布为藏、流通开放”的福州古近代藏书楼

  《鳌峰书院志》清嘉庆十一年刻本(资料图片)

八闽文脉·史迹 | “传布为藏、流通开放”的福州古近代藏书楼

  鳌峰书院全图(来源:《鳌峰书院志》)

  鳌峰书院修葺一新,福州格致中学、延安中学、福州教院二附小等周边名校林立,占据着福州教育文化的“鳌头”。

八闽文脉·史迹 | “传布为藏、流通开放”的福州古近代藏书楼

  鳌峰书院(来源:福建省闽台文化交流中心)

八闽文脉·史迹 | “传布为藏、流通开放”的福州古近代藏书楼

  鳌峰书院内景(叶义斌摄)

  “在官时无日不读书”的林则徐与七十二峰楼

  从福州西湖公园南门出发,沿着通湖路向南行走四百余米,来到文藻河畔的林则徐故居。

八闽文脉·史迹 | “传布为藏、流通开放”的福州古近代藏书楼

  位于文藻山路的林则徐故居。(林双伟摄)

  林则徐故居又称“云左山房”,是清道光初年林则徐为官后其父购置的旧屋。

八闽文脉·史迹 | “传布为藏、流通开放”的福州古近代藏书楼

  林则徐(1785—1850年),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福建侯官县人,中国清代后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民族英雄。(资料图片)

  其中的主体楼“七十二峰楼”是林则徐的藏书地,楼内有一副自题的对联:

  师友肯临容膝地

  儿孙莫负等身书

  勉励后世子孙勤奋读书。

  据说这座藏书楼的大堂中,曾经悬挂着曹学佺的《贞松图》。

八闽文脉·史迹 | “传布为藏、流通开放”的福州古近代藏书楼

  林则徐故居内的“七十二峰楼”(林双伟 摄)

  自幼饱读诗书、从鳌峰书院走出的林则徐,养成了坚韧向上、勤奋好学的品行。

八闽文脉·史迹 | “传布为藏、流通开放”的福州古近代藏书楼

  林则徐纪念馆(池远摄)

  为官四十载,历官十四省,统兵四十万,不管身在何处,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他从不间断读书与藏书,“在官时无日不读书,暇手一编,数十年寒暑不辍”。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

  林则徐这种“海纳百川”的气度,与他一生读书修身是分不开的。爱书如痴的林则徐,还常常请家人好友帮忙搜集书籍。

  道光三十年(1850年),林则徐在福州给在外为官的大女婿刘齐衔写信,让其帮忙搜集文献资料。刘齐衔知道岳父是个爱书如命的人,及时将他所需要的资料寄回,林则徐后来又写了封信表示感谢。

  林则徐的藏书数量大、种类多。其次子林聪彝曾据其藏书编成《云左山房书目》一书,按经、史、子、集、方志、时文六个部分排列,总计有1708种。如今,国家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图书馆、福建省图书馆均有林则徐的藏书。

  闽中巾卷世家梁氏与黄楼

  福州古代藏书家的家学渊源深厚,受诗书传家的影响,家族世代藏书不在少数,父子、兄弟藏书更是多见。

  龚易图家族七代藏书,叶大庄家族五世藏书,陈宝琛家族三代藏书,何蔚然、何治运父子藏书,李彦彬、李彦章兄弟藏书。

  福州长乐人梁章钜更是其中的典型。

八闽文脉·史迹 | “传布为藏、流通开放”的福州古近代藏书楼

  梁章钜(1775—1849年),福州人,字闳中,又字茝林,号茝邻、古瓦研斋,晚号退庵居士、退庵老人等。(资料图片)

  梁氏为书香世家,从梁章钜往上数十六代,每代都有人获取功名,藏书是梁家世代必行之事,其叔父梁上国是乾隆年间进士,也是清朝著名的藏书家。

  纪晓岚曾说:

  闽中巾卷世家,以长乐梁氏为第一。

  走进三坊七巷中的黄巷36号,来到了梁章钜故居。

八闽文脉·史迹 | “传布为藏、流通开放”的福州古近代藏书楼

  位于三坊七巷中的黄巷36号的“小黄楼”(陈建国 杨勇 摄)

  唐代闽中大儒黄璞曾任崇文馆大校书,中年后在此建起一座藏书楼,因全楼涂抹成黄色,而命名为“小黄楼”。

八闽文脉·史迹 | “传布为藏、流通开放”的福州古近代藏书楼

  梁章钜故居,位于福州市三坊七巷的黄巷内。该宅院为唐末名士黄璞始建,故称“小黄楼”,梁章钜对黄楼进行了全面修葺,并新建了西花厅小黄楼和与之配套的东园,遂成如今所见的规模格局。(资料图片)

  数百年后,梁章钜买下黄璞故居旧址,新建藏书楼,命名为“黄楼”,将由京师带回来的大量金石图籍贮藏其中,经常邀请友人前来吟咏唱和。

  梁章钜累官至广西巡抚、江苏巡抚兼署两江总督,配合林则徐主张禁烟。

八闽文脉·史迹 | “传布为藏、流通开放”的福州古近代藏书楼

  梁章钜配合林则徐查禁鸦片。(来源:福建江夏学院)

  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梁章钜从家乡进京任职,路途中写下一首《载书谣》,不仅随行五车尽是书籍,还一路行一路买,不亦乐乎:

  余性喜购书,宦游江南所得愈多。

  在全国各地为官几十年,闲暇时,他四处探访,广为搜集,他在《归田琐记》中自记藏书之好:

  非书籍无以自娱。

  祖传藏书,四方购书,勤奋刻书,朋友赠书,梁章钜的藏书达十万余卷。

  梁章钜一生勤于著书,共有著作七十余种,被称为清代著书最多的地方大员,林则徐在给他写的墓志铭中赞道:

  仕宦中著撰之富,无出其右。

  他编写的《楹联丛话》,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楹联的著作,被楹联界誉为“开山之祖”。

八闽文脉·史迹 | “传布为藏、流通开放”的福州古近代藏书楼

  梁章钜于道光年间撰写出《楹联丛话》而创联话一体。联话者,中国文论之一种,受赋话、诗话、词话、文话之影响而发扬光大。(资料图片)

  彼时的福州城,书香弥漫,藏书楼林立,藏书之家比比皆是。

  除了梁章钜的“黄楼”外,林佶的“朴学斋”、李馥的“居业堂”、郑杰的“注韩居”等,藏书均在10万卷以上;萧梦松的“名山草堂”、叶观国的“绿筠书屋”、谢章铤的“赌棋山庄”等,藏书也在5万卷以上。

  清康熙以降,以鳌峰书院、凤池书院、正谊书院、致用书院为代表的官办书院的繁荣,以及马尾船政学堂等新式学堂的兴起,使福州读书、藏书风气更趋浓厚。

八闽文脉·史迹 | “传布为藏、流通开放”的福州古近代藏书楼

  鳌峰书院(资料图片)

八闽文脉·史迹 | “传布为藏、流通开放”的福州古近代藏书楼

  正谊书院(来源:影像福州)

八闽文脉·史迹 | “传布为藏、流通开放”的福州古近代藏书楼

  西湖书院(致用书院旧址)(来源:福州市博物馆)

  “清末甲于全闽”的陈氏五楼

  螺洲,又叫作螺江,因为盛产柑橘,被称为橘洲;又因为鲜花甚多,也叫作百花仙洲。螺洲位于南台岛的东南端,离福州市中心二十余公里。

  螺洲陈氏是近代福建最显赫的官宦世家之一。

  螺洲陈氏第十三代陈若霖,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中进士,官至刑部尚书,好收藏金石书画,建有“赐书轩”,藏书达五万余卷。从陈若霖算起,螺洲陈氏子孙陈景亮、陈承袭、陈宝琛、陈懋鼎等,连续五代出进士。

  其中,陈若霖的曾孙陈宝琛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是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

八闽文脉·史迹 | “传布为藏、流通开放”的福州古近代藏书楼

  陈宝琛(1848—1935年),字伯潜,号弢庵、陶庵、听水老人,福州螺洲镇人。(资料图片)

  中法战争后,陈宝琛因荐人不当被贬回乡。

  陈宝琛在螺洲先后建成“陈氏五楼”——赐书楼、沧趣楼、还读楼、晞楼、北望楼五座藏书楼。

八闽文脉·史迹 | “传布为藏、流通开放”的福州古近代藏书楼

  “陈氏五楼”之一,赐书楼环境清幽。(林双伟 摄)

  陈宝琛长期在武英殿、国史馆任职,参与《德宗本纪》《德宗实录》的编纂,接触到不少珍贵图籍,从内阁抄录了不少秘本孤籍。

  “陈氏五楼”藏书十余万卷,其中有不少是绝世孤本、私家秘本、珍稀手抄本,有“清末甲于全闽”之誉。

  七代藏书的龚氏与大通楼

  晚清榕垣,与帝师陈宝琛齐名的,还有福州“北门龚家”后人龚易图,二人望重士林,人称榕城“南陈北龚”,城北龚易图的“大通楼”与城南的“陈氏五楼”交相辉映。

  龚易图(1835—1893年),清咸丰九年进士,官至广东按察使、湖南布政使。

  “北门龚家”世代为书香门第、官宦之家,祖上世代多为著述、刻书、藏书之人——

  龚易图的玄祖龚一发官至云南镇南州知州,嗜好藏书,聚书万卷。

  高祖龚景瀚官至兰州知府,更是一位有名的藏书家,曾藏书三万卷。

  龚氏家族七代藏书,在龚易图这一代达到了顶峰,藏书超过16万卷。

  光绪三年(1877年),龚易图在福州乌山西侧兴建“双骖园”,院内筑“乌石山房”用以存贮藏书。

八闽文脉·史迹 | “传布为藏、流通开放”的福州古近代藏书楼

  龚易图在双骖园留影(来源:闽都文化研究会)

  光绪十四年(1888年),龚易图辞官回到福州后,潜心著书、广置园林,修建集厅堂、居室、祠堂、园林于一体的“三山旧馆”,其中藏书楼“大通楼”楹联为:

  藏书岂为儿孙计

  有志都教馆阁登

  “大通”为“大家通用”之义,藏书楼由专人负责管理,并让亲友及邻里子弟好学者上楼阅读抄校。

八闽文脉·史迹 | “传布为藏、流通开放”的福州古近代藏书楼

  三坊七巷文化街区(林双伟摄)

  在“经世致用”的思潮和学风带动下,福州藏书家展现出开明通达的一面,他们主张“藏以致用”,化私藏为公用。

  “善藏书者,不藏于私而藏于公”,陈宝琛把毕生精力积聚起来的藏书捐赠给福建各大图书馆。

  从徐氏“红雨楼”散出的书籍,也以各种方式进入了公共图书馆,目前福建省图书馆善本室还保存着不少盖有“红雨楼”印章的古籍,这些古籍成为专家学者和高校学子开展学术研究的“宝藏”。

  何其有幸!在那个刻书不便、一书难求、古籍难存易失的年代,一大批私人藏书家嗜书成痴、爱书如命、世代传承,体现了古代文人的雅情逸趣,出现了书声满城、人文渊薮的文化现象。

  何其有幸!一批士大夫在外为官政声卓著,晚年归隐返乡,兴建藏书楼和书院学堂,藏书、著书、教书,筑起了一座座文化宝库和精神灯塔,众多学人从中得到文化熏陶和知识滋养,名人辈出,群星璀璨。

  何其有幸!一代代私人藏书家以广阔的胸襟,“传布为藏”“流通开放”,甚至无私将藏书捐出,最终以百川归海之势,汇聚到近现代公共图书馆中,历代珍本由此传藏不辍,历经数百年风雨,文脉得以绵延不息。

八闽文脉·史迹 | “传布为藏、流通开放”的福州古近代藏书楼

  三坊七巷文化街区(颜家蔚摄)

[ 责编:张悦鑫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年来,国产科幻影视剧《流浪地球2》和《三体》火热“出圈”,获得全球关注。
2024-04-30 03:05
酚醛树脂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种人工合成塑料,自诞生以来已经历了一个世纪。
2024-04-30 03:05
近日,云南农业大学盛军、田洋教授课题组突破核桃油抗氧化难题,研发出替代植脂末的核桃植物基奶粉,并实现成果转化和应用,相关研究成果在国际期刊《食品工程学报》发表。
2024-04-30 03:05
有一个名字,总是让人心生自豪——广袤大地纵横驰骋,“流动的中国”以最直观的方式,将“中国速度”呈现给世界。
2024-04-30 03:05
在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人工智能主题日”活动现场,多项人工智能领域前沿技术、数据要素、生态培育、产教融合、场景应用、监管治理等多方面成果精彩亮相,百余位人工智能领域专家围绕大模型、具身智能、可信AI等国内外前沿热点话题展开讨论。
2024-04-30 03:05
光明日报教育周刊近期推出的《科学教育提质正当时》系列报道,从师资培养、课程设置、资源建设等多方面,对如何更好进行中小学科学教育展开了持续讨论,并提出了一系列推动科学教育发展的有效建议,在科学界、科学教育界引发热议。
2024-04-30 03:30
“中国共有独角兽企业369家。《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2024年)》由中关村独角兽企业发展联盟联合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长城战略咨询、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共同发布。
2024-04-29 10:09
截至目前,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已完成全部既定任务,将于4月30日乘坐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返回东风着陆场。
2024-04-29 10:07
2024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以创新为核心,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模式创新,提升生产力整体水平,推动航空产业加快发展。
2024-04-29 10:06
以前,铸钛大炉坩埚容易损坏,需要每月更换一次,公司每年需要投入不少资金购买新坩埚。我和设备专家一起夜以继日地攻关,终于编制出了一套新的铸钛炉熔炼操作法,提高了坩埚使用率,每年可节约坩埚费用50万元左右。
2024-04-29 10:05
2024成都世园会开幕以来,邛崃分会场龙门山生物多样性博览园迎来游客参观热。 借着成都世园会的契机,成都梳理整合龙门山生物多样性资源,规划建设了占地1172亩的龙门山生物多样性博览园,无边界地呈现龙门山生物多样性。
2024-04-29 10:04
令张治国兴奋的是,武王墩一号墓椁室盖板上已发现和采集墨书文字100多句、近千字,是典型的楚系文字。“对于南方潮湿环境下考古出土的丝绸保护而言,从饱水到干燥的过程,可以说是生死攸关。
2024-04-28 10:23
对此,《指导意见》明确了依法合规管理数据资产、明晰数据资产权责关系、完善数据资产相关标准、加强数据资产使用管理、稳妥推动数据资产开发利用等12方面主要任务。该负责人表示,为加强数字资产管理,《指导意见》突出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确保安全与合规利用相结合。
2024-04-28 10:19
为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我国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国家战略,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强顶层设计。
2024-04-28 10:17
复旦大学邯郸校区的一个小院里,藏着一件“镇院神器”——上海电子束离子阱装置。
2024-04-28 10:04
4月19日,元阳县沙拉托乡松树寨村的村民在哈尼梯田开展春耕播种。(张艳 摄)  在元阳县沙拉托乡的哈尼梯田缓冲区,当地举行“开秧门”活动,村民们在田间地头祈福,他们载歌载舞,迎接春耕的到来。
2024-04-28 10:03
研究人员表示,马岭河小苦荬的发现,表明兴义世界地质公园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值得开展进一步系统性的调查研究。
2024-04-28 09:59
从1999年起,有着“神箭”称号的长二F火箭全程参与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每一步。它用100%的成功率,为航天员搭建出一条安全“天梯”。
2024-04-26 09:33
近期,人工智能(AI)+机器人赛道广受关注。尤翔宇表示,梳理人形机器人产业技术发展脉络,主要有底层硬件、运动控制和具身智能3条路线。优必选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公司将聚焦人形机器人的三大应用场景,包括工业制造、商用服务和家庭陪伴。
2024-04-26 09:4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