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乡约福建:千年古村获保护 崇文尚教风延续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福建> 要闻 > 正文

乡约福建:千年古村获保护 崇文尚教风延续

来源:中国新闻网2023-04-04 10:23

  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前黄镇前黄村的黄素石楼。 吴冠标 摄

  中新网泉州4月4日电(吴冠标)巍峨石楼前,掌中木偶戏惟妙惟肖,“罗家棍”儿郎跳跃翻腾,南音北管曲乐声悠扬……在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前黄镇前黄村,百年遗址变身文化广场,非遗技艺与古村风光相互映衬,尽显闽南遗韵。

  “通过活化利用古建筑空间,我们不仅让村民有了休闲娱乐场所,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参观。”前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黄实卿告诉记者,前黄村坐拥福建省唯一的一座纯粹石筑土楼黄素石楼,留存着大量闽南古建筑,一条前黄旧街道尽了这里昔日的繁华。

  黄素石楼内部空间古韵十足。 吴冠标 摄

  走近石楼,唯一的大门门匾上刻“式好攸宁”四字,意为家庭和睦,兄弟和好友爱,方能安居乐业,舒适安宁。黄实卿笑着说,这是闽南人最朴素传统的家庭理念。

  良吏黄文惠故居。 吴冠标 摄

  黄素石楼建于1741年,系黄守素、黄堂官父子历时三十多年建成,楼高9.4米,长、宽各20.8米,为石构方形平顶四合式三层楼阁。总体结构主次有别、恢宏壮观,楼内构房36间,楼外建72间环屋,形成一个取象“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的宏伟建筑群。

  “过去我们缺乏保护意识,1978年的时候石楼就因年久失修倒塌了,附属建筑也大多残破不堪。”黄实卿说,1996年村民们自发组织成立文物保护管理组,对石楼进行就地保护,2005年黄素石楼被评定为第六批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这个文物保护管理组依然存在,近年来奔走于石楼的修缮保护工作。在各级政府的帮助支持下,石楼主体建筑于2020年修缮完成,石楼周边的“文武馆”也于2022年前后被改造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新型文化空间,石楼内外成了村里热闹的“文体中心”。

  今年3月,前黄村入选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这令黄实卿十分高兴。“借着这个契机,我们正准备进行石楼的第三期修缮,即复原72间环屋,完成石楼整体的建筑布局,还计划将石楼内部设计成良吏文化馆,全方位展示前黄村的历史与文化。”

  实际上,前黄这座千年古村,不仅有雄浑的黄素石楼,更有许许多多沉淀在街头巷尾的良吏故事和教育遗风。

  据记载,自宋元丰七年以来,前黄村先后出了文武进士7人、举人5人;明清时期,黄文惠、黄云蒸、黄瑶观在外为官,廉洁奉公,深受百姓爱戴,事迹被载入“良吏传”。在古代较偏远的乡村之地,能有这样的成就,实属不易。

  黄实卿认为,古代前黄能有这么多贤人达士,与当地的“文峰社学”关系极深。“文峰”是前黄的代称,社学的创办令书香浸润了百户千家,推动了区域教育的蓬勃发展。“崇文尚教至今仍是村子一贯秉承的理念,中科院院士黄荣辉先生就是从前黄小学走出去的。”

  “文化不只要挖掘,也要推广。前黄村有古建筑、有非遗、有故事,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它们开发好、融合好,让更多人走进前黄,感受文化魅力,体验不一样的乡村气息。”黄实卿说。(完)

[ 责编:李昱莹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巴基斯坦与印度宣布停火

  • 张海琴打破女子55公斤级三项世界青年纪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君子慎独,不欺暗室。”坚守学术诚信,是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也是科研人员安身立命之本
2025-05-10 22:50
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与我们每一个公民都息息相关。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都有可能像蚁穴溃堤般,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威胁国家安全。
2025-05-10 14:22
满场跑的人形机器人,能透视的眼科手术设备,可诊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大脑“地图”……昨天开幕的北京科博会如同北京未来产业新成果的全景展示。
2025-05-09 17:21
近日,某医院护士2017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引起广泛关注——其中不仅惊现“男性患子宫肌瘤”,还煞有介事地介绍对照组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
2025-05-09 13:05
虽然名字中有熊又有猫,但是大熊猫的生活习性、身体特征、食性等方面都与猫科动物相差甚远;随着分子生物学发展,研究者认为大熊猫应属于熊科成员。
2025-05-09 09:48
糖在激活味蕾的同时,给公众健康带来了负面影响。而糖究竟是如何“诱惑”人类味觉的一直是个谜。
2025-05-09 09:46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张立团队联合深圳大学副教授王奔、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徐天添等科研人员,成功研发全球首个磁控血液凝胶纤维机械人,有效实现颅内肿瘤精准治疗。
2025-05-09 09:45
近年来,《流浪地球》《独行月球》《问天》等国产影视作品受到观众喜爱,这正是航天科普与文艺跨界融合的结果。
2025-05-09 09:38
从进入隐生状态,到覆盖上冰膜,再到电子束攻击,其中的每个步骤,实验人员都需要保护好水熊虫。
2025-05-09 09:35
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7日发表公报说,该院前院长、美国知名政治学者、“软实力”概念提出者约瑟夫·奈6日去世,享年88岁。
2025-05-08 12:55
量子计算测控系统是量子计算机的“神经中枢”,承担着量子芯片精密信号生成、采集与控制的核心职能。
2025-05-08 10:42
在火星地貌研究方面,地质地球所研究员秦小光和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刘建军组成了黄金搭档。这些系统性突破不仅刷新了人类对火星环境演化的认知,更在行星科学领域镌刻下鲜明的“中国印记”。
2025-05-08 10:40
记者7日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获悉,来自该所等单位的科研人员成功研制出可漂浮的二氧化钛材料。二氧化钛是一种常用的半导体光催化材料,在光照下能产生具有塑料分解能力的羟基自由基。
2025-05-08 10:37
从总体架构看,现代化生态环境智能治理体系可以概括为“一大脑、两支撑、多场景”的结构布局。
2025-05-08 10:31
这条特高压输送的电能超一半是风能、光伏、储能等纯绿色电能。
2025-05-08 14:01
最近,不少北京移动和联通用户发现手机上出现了5G-A信号。5G-A是什么?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又有什么用呢?
2025-05-08 09:34
历时6年采集沉积物样本,利用计算生物学研究技术,揭示真核生物祖先可能在海姆达尔纲古菌分化之前就已经形成。
2025-05-08 12:52
生命的力量,远比想象中更强大。
2025-05-08 10:59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推动我国人工智能综合实力整体性、系统性跃升。
2025-05-08 10:28
光明智库以“当具身智能走出实验室——距离人手一台机器人,我们还有多远?”为主题举办新一期青年论坛
2025-05-08 12:0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