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最美“烂尾楼” 悠悠家国情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福建> 要闻 > 正文

最美“烂尾楼” 悠悠家国情

来源:福建日报2023-03-28 21:32

  朝东楼 陆恒 摄

  胸怀祖国楼 饱饱 摄

  夜色下的梧林村 陈均 摄

  春光明媚,穿越了600多年历史尘烟悄然新生的晋江梧林传统村落,吸引着八方游人慕名而来。

  在此徜徉田园风光、感受闽南风情的人们,往往被村落中水泥裸露、装修未竟的“烂尾楼”深深吸引。走进其中,这些无声矗立的华侨建筑,讲述着悠悠家国情。

  日前,梧林古村落入选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本期关注,记者带您探访这个闽南侨村中的最美“烂尾楼”,一起了解侨乡梧林的前世今生和其中的家国故事。

  最美“烂尾楼”,讲述家国情

  从晋江市区驱车,只需一刻钟,即可到达位于新塘街道的梧林村。背靠石鼓山,面朝梧垵溪,新建的福厦高铁和环湾高速环村横卧。

  甫一进村,左边一幢风格颇为独特的建筑就映入眼帘。说其独特,是因为从外面可见是欧式穹顶,内部却是闽南大厝的空间肌理;不同于村中的红砖古厝,其墙为钢筋水泥所建。“这是旅菲华侨蔡咸斜1930年在村里建的第一座钢筋水泥洋楼,叫朝东楼。”新塘街道党工委书记、梧林项目办主任庄晓芳介绍。

  朝东楼占地700平方米,主楼西南向,属二进四开间格局,共二层半,据说是由菲律宾设计师操刀,钢筋水泥多从欧洲运来。在家家户户点油灯、烛火的年代,这座房子已经超前设计了电梯井,安装了电线。

  如此精美的洋楼,为何烂尾了呢?庄晓芳告诉记者,蔡咸斜字朝东,当时在老宅旁建设此楼,本是为了叶落归根。然而主体工程完成之时,正值抗日战争最艰难时刻,远在菲律宾的蔡咸斜和儿子蔡怀真商定,暂停装修,将这笔装修巨资悉数捐出,支持抗战。

  这一暂停,就再也没有复工。“用现在的话讲,这就是‘烂尾楼’。为了感念这份家国情怀,村里的人亲切地称其为最美‘烂尾楼’。”庄晓芳说。

  在梧林村,华侨捐出房子装修款支持抗战的,不是个案。顺意楼建于1935年,楼主蔡顺意常年旅居菲律宾,他深知华侨在海外生活不易,顾念华侨对家人故园的思念之情,在家乡梧林和台湾岛内、厦门鼓浪屿岛上各盖了一幢一模一样的洋楼做侨批馆,准备服务于国内的华侨侨眷。但未等这些侨批馆完成装修,抗日战争爆发,蔡顺意义无反顾将所有资金捐出抗战。新中国成立后,蔡顺意家族又将该楼借予乡民兴办学堂,发展教育,被村民称为“旧学堂”。

  古村落中最为壮观的“五层厝”是菲律宾华侨蔡德鑨的宅邸,建造于1936年,占地400平方米。该楼聘请英国设计师设计,曾是泉州南门外地标性建筑。楼外部为钢筋水泥混凝土墙体结构,古罗马式艺术风格,大门采用闽南官式大厝传统构造。抗日战争爆发之时,大楼主体亦未完工,蔡德鑨及其家族把装修款项悉数捐出。

  这些“烂尾楼”,在梧林古村落中默默矗立了80多年。

  最大敬畏心,凝留住乡愁

  除了“烂尾楼”,梧林古村落中还现存11幢洋楼、12幢番仔楼以及60幢闽南官式红砖大厝……这近百幢古厝洋楼里,盛满了闽南华侨的乡愁。

  晋江是著名的侨乡,素有“十户人家九户侨”之说。梧林就是典型的闽南侨村,这个常住人口只有1800人的村子,海外华侨就有1.5万人之多。这片让南洋游子们魂牵梦萦的故土,长期以来都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直到2016年一度面临征迁。

  2016年,由于晋江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的建设,梧林在征迁范围之内。晋江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黄少伟时任项目部副总指挥,他至今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见到梧林时的样子:“树和房墙长在一起,裸房林立,很多房子墙体坍塌,破旧不堪。”在进一步了解这些独特建筑背后的华侨故事和积淀的历史文化后,晋江市委、市政府当即决定“整村保护下来,好好开发建设”。

  当时的梧林,俨然一个“空心村”,发展步伐甚至跟不上周边村庄。“进村的路都没有,垃圾遍地,多数村民外出打工,村中只剩老弱病小,这开发得起来吗?”听说梧林要整村保护开发,全村的人都心存疑虑。

  相比村民的疑惑,更有不少反对的声音:“晋江已经有个五店市了,没必要再花钱搞一个梧林。”

  “五店市和梧林,一个是城市街区,一个是传统村落;一个没有原住民,一个有原住民和原生态田园;一个是闽南商业文化,一个是华侨文化,历史文化价值不同,意义不同。”在各方调研论证过程中,梧林古村落的完整性、艺术性、多样性、故事性均得到专家的认同。

  “再不及时保护,可能过三五年整个村庄就没了。”黄少伟说。2017年,晋江市委、市政府成立梧林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领导小组,高起点对梧林传统村落进行整体规划及保护性开发,拟建成侨乡文化博物馆、闽南文化后花园,与周边的集成电路产业园、闽台田园风光农业科技生态园共同组成福建省特色小镇——晋江“芯”小镇。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院海西规划室主任张冲谈到梧林的规划时说,梧林的设计摒弃了传统的村庄规划大拆大建模式,立足于全面保护为先、从保护规划起步,整体的设计和建设,充分彰显了梧林人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的决心。

  2017年3月21日,梧林传统村落项目指挥部正式揭牌。古村蝶变的大幕,正式拉开。

  最本真保护,联结古与今

  项目工作制,是晋江经济社会建设的“利器”。梧林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项目采用政府征收的方式,工作组进驻后,征迁启动。

  “征迁,可以说是首要难题。”时任新塘街道办事处主任、项目指挥部副总指挥的谢建智说,梧林的老房子产权复杂,很多产权人远在海外,加上梧林属于城市街道规划管控,无法新增宅基地,当时工作组靠着“磨破嘴、跑断腿”的韧劲,做深做细群众工作,协商共建,突出群众利益最大化,凝聚最大保护开发共识。

  “梧林保护开发的过程,也是加强故乡和在外华侨联络的过程。”谢建智说,当时街村干部和村民代表三次赴菲律宾、香港等地,拜访联络侨亲,他们特地带着照片影像资料,让多年没有回乡的华侨再次见到了老屋,跟华侨讲明梧林保护开发项目的意义、房子的用途、补偿方案等,争取最大的理解和支持。

  “必须无条件支持。”一直热心家乡公益事业的华侨蔡金山听到梧林要保护开发的消息,二话不说就捐出了两栋楼,其中一栋用作村委会办公,另一栋交给政府保护利用。

  为了保护好这份乡愁,梧林古村落的保护开发秉承“固态保护、活态传承、业态提升”原则,严守“留白、留绿、留旧、留文、留魂”理念,突出家国情怀、区域特色,科学规划布局,保留村落原有肌理。

  “我们坚持‘一楼一方案’和‘最小干预,修旧如旧’原则,采取传统工艺高标准施工,还原建筑风貌,最大限度把华侨留存下来的痕迹保护好、还原好。”晋江市文物保护中心主任吴金鹏说,梧林启动村落整体保护、活化利用已6周年,文物建筑、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得到保护修缮,华侨建筑的文化内涵得到新阐释,梧林近代建筑群晋级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朝东楼成为侨史馆,在这里,人们可以深入了解梧林蔡氏起源和华侨下南洋谋生、实业救国、支援抗战、情系家园、热心公益等侨史。顺意楼则成为远近闻名的侨批馆,这里还是世界记忆项目福建学术中心实践基地。“当时蔡顺意先生修建此楼就是要当作侨批馆之用,一来实现了先生的初衷,二来也可以更好地传承弘扬闽南侨文化。”吴金鹏说。

  最新梧林村,等候故人归

  “谁都不会想到,梧林村能有今天。”1952年出生的村民蔡忠市感慨地说。在他的记忆中,儿时食不果腹,人均不到3分地,远在菲律宾的姑妈经常寄吃食和钱回来。“以前村里的学校、道路等都是靠华侨捐资建设的。”

  曾经破败萧瑟的梧林,现如今通透清新,正成为闻名福建乃至全国的“体验式闽南侨文化度假目的地”。

  第一次见到梧林传统村落,听到落叶归根、救国图存、敦亲睦族的感人闽侨故事,青普文旅集团董事长杨雪山就被深深震撼了。3年前,青普文旅成为梧林传统村落的运营方。3年来,老村落有了新故事。“我们坚持以体验‘醉闽南、意南洋、家国情’三种文化主题场景为核心内容的业态布局,做到‘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打造出‘南洋文化节’等文化IP,让固态的建筑得到活态利用,让古村落‘活’起来。”杨雪山说。

  梧林的保护开发、活化利用,加速了发展的步伐,也改变了村里年轻人的未来。蔡灿艺是最早回梧林创业的青年之一,他曾经和村里的大部分年轻人一样外出打工,3年前回到梧林开了一家南洋咖啡馆。他见证了梧林人气的暴涨,“现在营业额一天能破万元”。此外,他还经常“不务正业”地免费兼职做导游,让游人更深刻地了解梧林每栋建筑中的历史故事。现在,他又扩大了经营,新开了港式冰室,对梧林的未来信心满满。

  75岁的蔡文诗在胸怀祖国楼住了好多年,并在此结婚生子。胸怀祖国楼是菲律宾华侨蔡怀番和蔡怀紫所建。蔡文诗的爷爷和蔡怀紫的爸爸是亲兄弟,他和蔡怀番的二儿子蔡永周是发小,两人一起在旧学堂读书。直到1957年,蔡永周和母亲去了香港、菲律宾。

  在蔡文诗的记忆中,他家经常收到海外侨亲用藤筐寄来的“稀罕物”:有旱冰鞋、铁盒饼干、糖果针线……每有番客回乡,本地亲戚都会带鸡鸭来探望慰问,十分热闹。10年前,蔡怀番、蔡怀紫的后人还寄来10万元,捐建村小学教室。为了留存这些与侨亲的联系过往,蔡文诗把家里和亲友珍藏的照片收集起来,在胸怀祖国楼做了个微型展览。“以后侨亲或者他们的后代回来了,希望他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祖地、了解前辈。”蔡文诗说。

  其心殷殷,其情切切。如今的梧林,以最新的面貌,随时等候海外游子归乡。(记者 王敏霞 通讯员 林晓燕 林锦鑫)

  记者手记

  守护·传承

  一座座“烂尾楼”,一个个感人至深的爱国爱乡故事。穿梭在梧林,眼前看到的是春日村落美景,心里感受到的是沉甸甸的家国情怀。

  “保护最美‘烂尾楼’,传承一代代华侨的家国情怀,守护这份乡愁,我们责无旁贷。”采访中,梧林的开发建设者每每说起最美“烂尾楼”的故事,无不动容。听建设者、亲历者讲述梧林的历史和六年来的保护开发历程,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们身上的责任感与敬畏心。

  从偶然之中的发现到毅然决然的抢救性保护,从高标准规划到“修旧如旧”建设,无不体现当地对历史的敬畏、对文化的敬畏、对生态的敬畏。心怀敬畏,六年来梧林摒弃了传统村落规划的大拆大建模式,立足于全面保护,克服各种难题,从空心古村到体验式闽南侨文化度假目的地,取得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全面丰收,为村落保护、文旅融合和乡村振兴贡献了晋江方案。

  老村与新村、村落与环境、历史与现代环境间的关系断裂,是传统村落保护开发建设面临的普遍性挑战。梧林将村落整体保护、活化利用作为系统工程,使管理、文化研究、规划设计、可持续运营之间形成合力,一方面使历史建筑得到保护修缮,闽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得到传承;另一方面让华侨建筑的文化内涵得到新阐释,既有继承,也有创新,为闽南地区传统村落的复兴提供了一种可行性模式。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梧林未来可期。(记者 王敏霞)

[ 责编:张悦鑫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神舟二十号3名航天员顺利进驻中国空间站

  • 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国家航天局对外发布嫦娥五号任务月球样品国际借用申请结果,同意6个国家的7家机构的申请。
2025-04-25 10:16
目前,我国人工智能领域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专利的最大拥有国,在全球的占比达到60%。
2025-04-25 10:15
水利部近日印发《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启动实施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
2025-04-25 10:11
这些看不见的技术迭代,正为中国探索更遥远的宇宙空间铺就更坚实的“天梯”。
2025-04-25 10:09
《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我国排名提升至第11位,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数量达到26个,连续两年位居世界各国之首。
2025-04-25 10:08
搭载着3名航天员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运载火箭直冲云霄,熊熊尾焰映照着千年胡杨,也照亮了中国载人航天的崭新篇章。
2025-04-25 10:07
从老人登山有了“赛博外挂”,到“养老机器人”成为热词,今年以来,机器人相关话题持续升温。
2025-04-24 09:40
航天诱变紫云英新品种,固氮效能更高了,综合生态效应也非常大
2025-04-24 09:34
这项研究不依赖直接改变作物的遗传背景,而是通过调控根际的微生物组来优化作物在田间的生长表现。
2025-04-24 09:26
以斑马鱼、涡虫和链霉菌作为研究对象开展生命科学实验
2025-04-24 09:24
涅槃重生的AI开口说话了——一面是口若悬河,一鸣惊人;另一面却是信口雌黄,“鬼话”连篇。
2025-04-24 09:22
春日的北京,一场充满未来感的马拉松赛事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在21.0975公里的赛道上展开角逐,20支机器人队伍参赛。 在制造业,目前人形机器人承担的是繁重、泛化性强、高度重复的工作,例如搬运颜色、重量、尺寸各不相同的箱子,分拣不同形状的零配件。
2025-04-24 09:19
数字技术带给阅读前所未有的便利,同时也提出了新课题。
2025-04-23 10:34
农民种粮能挣钱,粮食生产才有保障。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中,农业保险是重要方面。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投保面积”“健全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支持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
2025-04-23 10:31
身高172厘米,通体银色,一台台人形机器人在产线上分拣物料、搬运料箱、安装零件……科幻电影里的场景照进现实。
2025-04-23 10:26
再接再厉、乘势而上,一步一个脚印朝着建设航天强国的目标迈进,中国的航天事业必将开拓更高境界,中国的科技创新将书写崭新篇章。
2025-04-23 09:24
天地图是自然资源部门向社会提供各类在线地理信息公共服务、推动地理信息数据开放共享的政府网站。
2025-04-23 09:22
4月22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统一调度下,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组织全区合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以及任务各测控点实施联调联控,全面模拟发射准备、发射以及飞行过程中的各种技术状态和工作过程。
2025-04-23 09:21
让人形机器人跑马拉松,与其说是人机竞技,不如说是机器的自我迭代。
2025-04-23 09:15
当今,百年变局中的全球价值链重构,既考验着中国的战略定力,也孕育着我国从“跟跑”到“领跑”的跃迁机遇。
2025-04-23 09:13
加载更多